策劃與執行:挺挺動物應援團
主辦:台灣 NOE 行動組織、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協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活動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upportingteam/posts/2204618253186320/ 
報導文章:科學家如何衡量動物的智能與情感?
延伸閱讀:https://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database/67-2016-04-05-09-15-11/648-2020-01-13-14-05-45.html







01


今天要講一個稍微複雜一點的議題,因為在動物保護這個立場,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立場,不是在於你有多喜歡這個東西,而是在於人都會有自己很喜歡的動物,或不是那麼喜歡的動物,還是還能忍受的動物,多少都會有。可是你知道在動物保護的議題上面,你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是在看待這個議題的時候,你不可以有個人的私心。本來就是這樣,在政策上不可以有。就好比說,你喜歡狗,你就不能將《動保法》修到只嘉惠狗,然後其他動物去死。你這樣懂我的意思嗎?那是不可以的,因為《動物保護法》開宗明義的定義就是受人管理之脊椎動物,就是被人持有的脊椎動物適用《動保法》,所以不管這個動物是野生動物,還是圈養寵物,牠其實都適用動保法,因為就是被持有的,那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下,你就是要顧及牠的動物福利。那所以它(動保法)是什麼東西都要顧及,並不是說我把狗顧好就好,其他東西就不用理會,不能這個樣子啊。可是問題就是在於很多動物沒有辦法像¬……其實貓跟狗在人類的社會,是有點特殊的地位。我對貓狗其實都還好,我對哺乳動物就還好。我們實驗室養了非常多的動物,但我就是沒有養哺乳類動物,有啦有啦,我有養皮卡丘,因為牠並不臭,是很少喝水的動物,牠並不臭,所以非常的棒。只是你真的要我養大型犬,我真的沒有辦法。我不是說喜不喜歡,可是智能越高的動物,你必須要陪牠,你需要給牠很大的空間,其實貓、狗有很高的飼養門檻,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就覺得我很喜歡牠,就把牠帶回家,可是牠的飼養門檻很高。所以我覺得貓跟狗,不應該是一般人可以輕易獲得的動物,因為牠需要很大的空間跟很龐大的醫療支出。那以我個人來說,我就沒有那麼喜歡,因為大型犬的屎味很重。我有一次去朋友家,因為他們家有很大的狗,他們的狗都會在房子裡面進進出出,整個房間都是屎的味道,他就跟我說「沒有啊,我覺得很香啊。」我知道他很有愛啦,可是他覺得很香的時候,對我來說那是屎。

然後養貓的人,家裡都會有貓毛。我都不好意思講,因為整個房間裡面,沙發上面都是一根一根的毛。我覺得我養動物不會養成這個樣子,我就算養哺乳動物,會掉毛的東西我們都會清理,不可能讓房間裡面有一根那種東西。可是有人會覺得說,理論上很自由啊,你就坐在我的沙發啊,我的心裡就開始發癢。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很多人把貓狗的地位排的很高,可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我覺得以後或許你參加其他的營隊,還有機會可以談這個議題,就是喜不喜歡的方式,跟對待動物的偏好或偏見,都會有很大的文化差異,超級大的文化差異。比如說以我們這邊,把貓狗排的這麼高,可是你到南美洲去,其實貓狗這麼重要嗎?你認為以亞馬遜盆地來說,亞馬遜盆地的原住民族最常見的寵物是什麼?會是貓狗嗎?一定是松鼠、猴還有鸚鵡,那個區域就是這樣子啊。然後非洲呢?假設我們今天講的是非洲的遊牧民族,對這個遊牧民族來說,最重要的動物會是貓跟狗嗎?也不是啊,是駱駝。那如果是安地斯山高原呢?比如說像現在的印加那些地方,那你覺得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會是什麼?草尼馬啊,不是嗎?駱馬這些生物啊,還有天竺鼠,天竺鼠是食肉的東西啊,那只是天竺鼠到了我們這邊就變成寵物了。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我們把貓狗看得很高,而且很多時候,你去看貓狗的某些論述,什麼「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我聽到這句話就會翻白眼,誰跟你是好朋友啊。

而且還有每個文化的差異真的非常大,有些文化就是會prefer某些動物,有些文化對於狗又是有禁忌的,每一個國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文化的角度很重要,但是,貓──尤其是狗,牠的確有些比較重要的特質,是什麼?因為狗的顏面肌肉比較複雜一點,如果說你有去讀一些資訊的時候,可能就比較常看到犬的。(搜尋狗的圖片)我講的就是犬的顏面肌肉(facial muscle)比較複雜一點,所以牠們就會有比較多的表情,可以看到expression(表情)。可是你知道很多動物其實沒有很複雜的顏面肌肉,或者牠的情緒比較不能由顏面肌肉來表達。那將來我們去判斷一個動物的痛與否──因為你知道動物福利就是將動物免於痛或什麼東西的──那你怎麼知道牠不開心或牠不爽?以常人來說,都是經由我們的經驗來解讀動物的反應。可是很不幸的,因為狗是一個表情很多的動物,所以狗高不高興,比較能夠被理解,加上研究狗的研究人員很多,因此一隻狗高不高興,你就很容易知道。那問題是其他動物呢?不容易對不對?鳥呢?你覺得鸚鵡可以嗎?鸚鵡雖然很聰明,但是你看過鸚鵡的臉怎麼樣嗎?鳥沒有這些肌肉啊,鳥就是沒有啊。所以當鳥類沒有這麼豐富的肉眼肌,沒有豐富的面部肌肉的時候,你要如何去判斷牠高興或不高興,舒服或不舒服?你不知道對不對?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動保法》或很多國家的動物保護法的體系裡面,動物的定義被限用在經濟動物上。可是其實以比我們小的國家,好比說澳洲來說,澳洲的動物保護法規,是涵蓋猴子類動物的,因為猴子類的動物夠聰明。那在動物保護法律的進程上面,會涵蓋越來越多的動物。你知道為什麼會涵蓋越來越多的動物進來?主要是因為我們對動物的情緒、感情、自我認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牠到底會不會感受疼痛這些事情。我知道越來越多的時候,這樣越來越多的證據去顯示,我們可以評估牠的痛苦跟疼痛的時候,就有可能會促成法律上議題的改變,或者是我們在談動物保護議題上面,對於可適用動物的範圍延伸。在我們目前的法規裡面,是沒有放進頭足類動物的,可是我們明明都知道頭足類動物很聰明啊,章魚、烏賊都是極度聰明的動物,可是我們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規範。但是以人對於動物的偏好來說,有些研究會顯示說,人會偏好(智商)高出人的動物,這一點我是懷疑的。如果你去查文獻的時候──怎麼去查文獻呢?好比說你用某些關鍵字去試試看,我會用什麼樣的關鍵字去試?比如說human animal preference bias,其實會有很多這樣子的資訊在討論人對於動物的偏見,或是我們在很多議題上面,bias就只是不公正而已。我不是對所有的動物類群都非常理解,很多的研究資源是公共教育或者是公共的興趣,投注在幾種少數的動物。好比說以動物保護的議題來說,好像95%都是貓狗,那其他動物都沒有,那剩下5%絕大部分還是脊椎動物,而且是陸生脊椎動物,接下來才會是水生脊椎動物,最後才會是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會變得很少,這個東西就叫做bias。先前有些學者認為說,人類對於動物的偏好,可能對人類的智能有關係,可是我不覺得。我問大家,你覺得台灣人喜歡台灣獼猴嗎?我覺得不喜歡耶,那台灣獼猴算聰明嗎?靈長類動物都很聰明不是嗎?可是你不會覺得人對狗比人對猴子還要好?那一天我去雲林縣看一個養豬尾猴的阿伯,看他的飼養空間,因為豬尾猴是保育類動物,只是說他很早之前就養了,被人家檢舉說他飼養保育類動物,我們就去現場看他飼養環境。那個飼養環境完全沒有水喔,我就問他說猴子都喝什麼東西?因為那個地方連飲水器都沒有,結果那隻猴子來,你知道那個阿伯就給牠一包鋁箔包,那個猴子就自己拔吸管,然後插進去自己喝,而且牠會脫那個塑膠套喔。你覺得狗會做這個事情嗎?我覺得狗其實還沒有那麼聰明。

其實人類對於動物的喜好,本身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我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說,有時候那個喜歡還要伴隨著一些因素,比如說到底這個東西能不能讓你玩,有些東西很可愛,可是不能玩對不對?比如說之前一直在傳的一種海蛞蝓pikachu slug,長的很像皮卡丘,但問題是你覺得這東西可以拿起來玩嗎?不行對不對?牠可以飲水嗎?也不行。拿起來就涼掉(死掉之意)。所以你可能會覺得牠很可愛,但是除了可愛之外,你也不會再多做什麼事,而且牠的生命又沒有很長,甚至你也不會幫牠取名字,因為取名字的第二年,牠就已經掛了。人其實對動物的偏好來說,會有非常多的因素存在,可是的確智能這件事情,有時候會扮演重大的角色。可是我們怎麼去評估牠聰不聰明?你可能常常聽到一個議題叫做animal intelligence,就是怎麼去評估動物聰不聰明這件事情。

我自己在上大一課程的時候,大一就是過了暑假的高中生,我在上大一課程的時候,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傻眼的情況。怎麼樣傻眼?就是很多學生把其他動物想的很笨,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有點不太懂,為什麼他們會把很多動物想的非常的笨,笨到我沒有辦法想像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好比說魚啊,大部分的魚類都是脊椎動物,那居然會有學生問我魚類有沒有記憶力。我有一次真的忍不住,就跟他說魚的記憶力應該會比你好一點,可是我不曉得為什麼會有學生覺得魚沒有記憶力,我不知道他從哪裡聽來的,而且居然有學生相信金魚記憶幾秒這種事情,我真的沒有辦法想像為什麼會有學生相信這種罐頭消息。
但是在評估智力這件事情,就我們講的intelligence這件事情上,有幾個很常被講的事情。第一個東西叫做self-conscious自學或者自我認知。(google搜尋)animal self-recognition,self-recognition這個議題有一個很常用的研究方法,但這個方法本身其實它有一些缺陷存在。那這個研究方法,其實很常被人家拿來講說,到底動物能不能認得鏡子中的東西就是自己。

像這個地方其實就有幾個很常見的實驗,我們來看一下喜鵲,這個是56秒而已(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VGA9zxXzk)。這個叫做mirror test。可是mirror test這件事情,在最近其實有被挑戰過,我們來看另外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大概是在今年發表的一個研究。那它所使用的這個魚是飄飄魚,可能有的同學知道吧,這種隆頭魚就是很常去幫大魚清洗掉表皮的寄生蟲。那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實驗是怎麼做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2UxB93sDA)(解說影片內容)Mouth fighting against the mirror reflection,所以它代表牠在攻擊鏡中的自己;upside-down swimming,代表牠有這樣子的反應,上上下下的游動;Scraping of the throat,是牠去磨臉上的東西。我跟大家講一下,因為在牠的皮下組織有個記號,然後這個是什麼東西呢?這個是他們在魚缸上面有放攝影機,那在魚缸上放攝影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分析牠的軌跡,因為我們人不能一直在那邊看,人一直在那邊看會影響魚的行為。所以其實通常做這種實驗的時候,其實人不會在那個地方。那藉由去分析魚的活動軌跡,大概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魚在做什麼事情。Mirror test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想讓動物檢視知不知道鏡子中的那個動物就是自己。最簡單的操作方式,是在動物身上放一個東西,如果那個動物知道牠身上有東西,然後把鏡中的那個影像,當作是牠自己的話,那會把那個東西弄掉。所以像剛才那隻喜鵲啊,牠的脖子上不是貼一個黃黃的點點嗎?牠就會去磨,牠就會用嘴巴去把它弄掉,或用牠的腳去把牠抓掉,那就是因為是牠自己。如果牠根本不認為鏡中的那個是牠自己的話,牠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那魚也是。那隻隆頭魚是因為在牠的皮下植入一個小小的記號,然後魚就開始去摩擦石頭。他們就認為這隻隆頭魚已經通過mirror test,顯示牠應該是一種有自我認知的動物。可是什麼樣的動物沒有通過?貓跟狗都沒有通過啊,貓跟狗從來都沒有通過這個測試,可是你會覺得貓跟狗比魚笨嗎?比較不會對不對。Self-recognition的確我們認為是智能的一個重要因素。可是其實要檢測牠能不能認得牠自己,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很多動物其實都沒有通過,有通過mirror test的動物非常少,靈長類動物可以,大象可以,海豚可以,魚可以,鳥可以。

02
那除了self-recognition之外,第二個指標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就是Learning ability學習行為。有一個在生物學課本常被提到的實驗,就叫做learing by observing,就是我看人家做,但是我自己沒有做過,我觀察別人做之後學會的,你這樣懂我意思嗎?好,那learning by observing的一個著名實驗就是章魚抓螃蟹的實驗。Octopus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實驗。這幾個其實都可以,那這邊有一個叫做education and learning among octopus,我們看這一個好了。我先講一下這個實驗的背景。這個實驗是這樣子的,他裡面做了一個小箱子,你們都知道章魚的身體非常柔軟對不對?所以牠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洞就進去了。那他們在小箱子裡面有放一隻螃蟹,讓章魚可以吃東西。那他們的做法就是用一隻章魚,要花點時間去觀察,然後知道怎麼進去裡面抓螃蟹;另外一隻章魚牠完全沒做過這些事情,另外一隻章魚就只是在隔壁這樣看而已。可是那是因為你知道,章魚的視力不算差,章魚雖然沒有三原色視覺,但牠的視力算是好的,在軟體動物裡面,章魚的視力算是非常厲害,而且如果你讀普通基礎生物學可能有講過,頭足類動物的眼睛跟哺乳類動物的眼睛,在結構上很像,就是該有的結膜跟角膜、水晶體都有,只是說牠的發育來源不一樣,其實牠們很像。所以牠們其實可以看到的高度就大的非常的大,那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影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tb_Samwk8)(解說影片內容)這是第一隻,牠先花時間。裡面有一隻螃蟹。這個箱子非常的小。這是另外一個水族箱的章魚,牠就趴過去看別人在幹嘛。右邊那隻在抓螃蟹,左邊這一隻在看。然後牠居然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塞進這麼狹小的地方去把那隻螃蟹抓出來吃掉,另一隻螃蟹就看到。現在就不讓你看,就讓你自己做做看。我現在給你一個箱子,那你知不知道怎麼做?可是你可能會想說,請問一下哪我怎麼知道牠有學會?其實我們在評估,跟你們一樣啊,我怎麼知道學生學會了?你怎麼知道你學會了?當你在做第二次的時候,動作會加快,正確率也會加快,正確率會變高,就是more accurate, more efficiency,這就叫做學會。你這樣懂我意思吧?這個就是動物行為學上面的定義,跟你在做考卷是一樣的意思。其實當我們在讀動物的學習能力的時候,其實也是喔。我們一樣評估的是,牠是不是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到最正確的效果。

那第三件事情呢,除了learning之外,還有第三個能力叫做problem solving,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智能動物──通常被認為動物的智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那很多動物以前都被認為笨笨的,就被認為說牠不會解決任何問題,只是後來才發現說,有很多的動物,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說當一個動物,本身牠的肢體的活動方式,或者是你不太能夠理解牠的行為的時候……比如說蛇,你可能不太能知道蛇能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牠沒有四肢,牠沒有四肢的時候,就不會動來動去,讓你知道很多事情。看不出來,對不對?所謂的解決問題是說,我現在遇到一個狀況,然後我要解決它,這種能力其實在哺乳類跟鳥類其實都很不錯,因為哺乳類跟鳥類的大腦,相對來說都算發達的,尤其是大腦皮脂的部分。大腦皮脂的部分,其實哺乳類跟鳥類的……我們講的讓牠變聰明的腦區,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是說牠有類似的效果,你這樣懂我意思嗎?可是啊,以前有人啊,認為爬蟲類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錯的,甚至有人認為烏龜很笨,有人覺得烏龜不太聰明,因為動作有點慢,就覺得這東西怎麼會解決問題呢?結果沒有想到,problem solving在很多爬蟲類其實是有被證實的。我來舉個例子,problem solving tortoise,這個實驗其實是一個,我記得是芬蘭那邊的研究室做的。那個研究室有一個很好玩的傳統,那就是從以前到現在,不知道為什麼都是女生,研究人員都是女生,他們很善於用一些寵物做實驗。那他們就在之前做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他們就證實像陸龜這類東西,2014年的研究,證實陸龜其實是有問題解決能力的。我覺得可能不是這一個影片,我看到的影片其實應該是social learning in tortoise,對,我看到的就是這個實驗。(網頁:https://animalwise.org/2012/02/08/social-learning-in-tortoises/

這個東西叫做紅腿陸龜,應該知道這個東西吧。紅腿陸龜在台灣是很常見的寵物,而且我覺得也是少數我覺得在台灣應該可以養的還不錯的陸龜。大部分的陸龜,其實不太適合在台灣養,但是紅腿陸龜還可以,也還能夠算養在庭院或室外,可以養很久,就是幾十年的東西。那紅腿陸龜很常見,很好買、很可愛,我覺得還算好養。他們就用紅腿陸龜做了實驗,這件事情有兩個意義存在。因為在這個研究之前──這個研究發表在Biology Letters,在2010年做發表的。這個研究是在做什麼東西?這是他的setup,就是他的實驗設計,他的實驗就是說──你可能想說天啊,這個也太簡單了吧,這樣子有解決到什麼問題嗎?他這個實驗設計事實上是這樣子的,他把食物放在屏風後面,然後其實有兩隻龜,那把食物放在屏風的後面。那第一隻龜要去想辦法吃到食物,圓圓的是食物,可是食物有一些複雜的設計,牠要先跑過去,把那個洞弄開之後才能吃到東西,這是第一個牠解決問題了;第二個是social learning。剛才那個章魚不是看了就學會了嗎?但是看了就學會這件事情,是社會學習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之基礎。什麼叫做social learning?你隨便看到一個藝人有個新的髮型,你想要試試看,可是其實你也沒有看過那個藝人怎麼弄頭髮的,對不對?可是你又把它搞成這個樣子,所以你其實並沒有看到那個process,但是你會看到滿街都出現那個東西。──我記得是2014年的時候,楊丞琳出現水母頭,然後那時候一堆的國中女生變成水母頭,就是整個街上都是水母頭,可是因為那個風潮其實沒有很久啦,因為我記得有一次羅志祥問她說,你到底什麼時候要把你的瀏海剪掉?那個水母頭的風潮就不見了。──所以這種東西,我把它叫做social mimicry,社會模仿。為什麼會有社會模仿?因為同學都弄嘛,那我如果弄一下的話,就會有話題啊,我的社交生活也會比較順利啦,這樣懂嗎?我其實不知道你們的頭髮現在從哪裡來的?我覺得現在已經有點退流行一點了。之後有段時間都是男生都是韓系嘛,厚瀏海有沒有。我每一次看到厚瀏海,都會很想要把它翻起來,看是不是在遮痘痘,還是多長個眼睛之類的,因為我覺得看起來真的好熱喔。台灣是亞熱帶國家,那韓國是溫帶國家,他們的厚瀏海有保暖的功能……可是我覺得最近有點退流行。我突然想到了,你不會覺得最近男生的髮型流行的是旁邊要剃光,然後這邊這樣吹過來,那種油頭對不對?女生的話,我問一下,這邊第三類組的同學舉手,然後第二類組的舉手,有一些,然後第一類組的,所以第三居多是不是?我真的覺得第三類組比較不打扮,就是樸實,真的就是樸實,就不用花心思了,就沒什麼好花心思的。可是說實在的,你覺得你的髮型的參考來源會是誰?你一定有參考來源對不對?所以當你的髮型有參考來源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全部就是SHE,就是每個人各選一個髮型帶回家這樣子,那這個東西都是屬於社會學習跟社會模仿。

那社會模仿的前提,就是你看到別人做,我又可以跟著做,而且可以做的比較快,但是未必一定會做得很好。比如說,楊丞琳剪了一個大水母的頭,但是被你一剪就變成小水母的頭,可是能不能叫廣義的水母頭?所以可能不會非常像,可是有個樣子,這樣懂我意思嗎?Social learning為什麼很重要?是因為如果有社會學習的話,就表示每一個個體不需要一直失誤、一直失誤、一直失誤,你看到別人做對了,我跟著做,就會比較快完成大目標,還有降低整個族群在同一件事情上面浪費的時間,你這樣懂我的意思吧。所以所有的比較有高性能的東西一定都會有social learning跟problem solving的能力。

那社會性學習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社會性動物,假設我今天面對社會性或群體性動物的時候,就會變得更複雜。因為烏龜本身不是社會性動物,牠們可以群聚──群聚跟社會性是不一樣的,群聚就只是個體很多,就一堆聚在一起,可是什麼叫做社會性?社會性表示必須要有什麼?社會結構,要有階級,要有領導者、要有分工,這樣懂嗎?可是你知道一旦有了階級,一旦有了分工,有時候就會有一些問題要解決。好比說我們個體很多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在場有50個同學,那50個同學會不會有個體衝突?他有可能會有個體衝突,你看他不爽啊,會有個體衝突對不對?可是你還是需要合作,如果是小組報告的話,你看他再不爽都要合作。然後有時候有些事情,會有資訊傳遞之必要,就是那個同學就傳下去喔,你去傳達給大家。如果說社會性動物,沒有社會學習能力的時候,你覺得資訊是可以快速在個體間傳達,而且資訊傳達的正確率能夠高嗎?並不容易對不對?如果資訊傳達率並不高的時候,那一定就會有害生存啊。當然我覺得人類的資訊傳達正確率很低啦,應該都看過綜藝節目在玩那種喝水,然後傳一句話,傳到最後不知道在傳什麼東西對不對?一定都玩過這個東西對不對?可是當你沒有這樣子的障礙的時候,一般來說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存在才是,應該是這樣子來說。我就很快的講一下你怎麼去判斷這些事情。

03
當然面對不同動物的時候,我們所使用的方法不會是一樣的。為什麼?在以前的年代,我要怎麼知道牠想到什麼,我怎麼知道牠在做什麼?以前有一個年代很喜歡用電擊,為什麼?如果你有點生理學常識的話就會知道,我們以前對於身體活動,所及有限的時候,就會希望使用微型電擊,就是你給牠插進去,看看到底會有什麼反應對不對?然後看到牠的頻譜反應,試圖把頻譜反應跟它的波型跟某些特定的行為連結在一起,讓我們知道說牠到底在幹嘛,可是那樣子的研究方式是比較屬於侵入式的。可是在現在這個年代,因為科技比較進步一點,所以比較不會使用侵入式研究來理解動物到底在幹嘛,所以現在的電擊,通常是連結式的電擊,這樣懂我意思吧,你應該看過這樣子的研究。你如果想要體驗這些東西,你可以去醫院預約,有很多的大醫院其實都會有睡眠診斷,就是如果你睡不好,其實會有睡眠診斷。那個睡眠診斷其實就是做導電圖,做導電圖的時候,護士小姐會在你頭上貼一大堆電擊,然後就說你放輕鬆睡一覺,等時間到了之後,就會把你叫醒,你頭上就全部都是黏黏的東西,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可是你知道腦部的活動,哪一腦區在幹些什麼事情,然後跟你的情緒反應,它的連接有這麼簡單嗎?沒有啊,我們可能會很容易知道說,哪個腦區因為做了哪些事情,好像似乎會有點活化。最近有個新聞在講說,常常玩寶可夢的人,有個腦區就會活化,他們就把那個腦區稱為寶可夢區。這個是上個月的一個study,就發現說有玩寶可夢的人,那一區、特定那區就會比較active一點,被活化。這個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所以其實我們在理解動物的情感跟反應這件事情上面的話,因為現在有比較多這樣子的例子,所以比較能夠做這樣子的事情,可是這不表示我們對牠的行為會多很多的了解。

我記得在前幾年還有另外一個研究,他們是做山羊的痛苦研究。為什麼?因為你知道山羊這類的偶蹄類動物,很多偶蹄類動物沒有複雜的顏面肌肉,所以你看不出來其實牠到底是痛苦還是不痛苦。牠可能有發達的咀嚼肌,可是牠並沒有發達的其他肌肉,不太能夠知道山羊到底痛不痛苦,但是他們在那個研究裡面,就使用了,通常會有好幾種策略,第一個就是除了導電圖之外,還有要做的東西就是血清素。就是我們在分析牠的血液裡面……你知道有些當你感受到痛苦或壓迫的時候,有一些激素就會分泌的比較多。所以科學家在評估脊椎動物是不是感覺到受迫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同時採用神經科學、內科、還有腦科,至少是這三個,然後再外加行為學這四個途徑來進行研究。如果你對這個領域很有興趣的話,其實我跟你說,以這個領域來說的話,它其實可以橫跨很多不同的科系,譬如說生物科學系裡面,如果有老師做動物行為的;動物科學系裡面,也有老師做動物行為,獸醫可能也有,只是相對來說可能比較少;那甚至是做腦科學研究都有,這方面如果你很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看。甚至有時候,某些生物,譬如像頭足類動物,他們那麼聰明的動物,像頭足類動物這類的研究,牠可能會出現在海洋生物方面的科系裡面。如果對動物的智能,還有怎麼去評估牠,是會痛啊、還是牠一個情感之類的,可能會變這樣子。

最後來提到一件事情,除了自我認知、學習能力、problem solving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叫做memorability,就是記憶能力。因為你沒有記起來,下次再遇到同樣狀況的話,就沒有辦法讓這個行為再現,所以記憶很重要。可是記憶會有(分)長期記憶跟短期記憶,像人也會立刻把不重要的東西丟掉,因為不重要就不會再記得,像你記得前天麥當勞取餐幾號嗎?不會對不對?因為那是不重要的東西啊。可是有些東西是你就算不想,它也會一直回來,譬如說,段考考得很爛,然後被罵,變成夢魘,這會一直在你的夢境中出現。所以記憶力這個事情,它是重要的。但是很多同學會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他常覺得說,動物如果小小隻的,腦如果很小的話,牠的智力就會比較不好,其實這是錯的。其實記憶容量跟記憶長短跟動物的大小,其實真的沒有關連性,沒有絕對的關連性。

除了1-4之外,然後再加上第五個,有些是情感上面的東西。譬如說像同情心這類的事情。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常看到媒體新聞,類似寶寶在哭,狗狗去安慰他。有人就覺得說,那不是狗看到一個軟軟的東西,去趴著嗎?為什麼那個東西會叫做同情心?好,那你覺得同情心這東西,或者憐憫(sympathy),除了人類之外,在其他脊椎動物也有嗎?有人認為有,我現在先不管他的研究方法有沒有瑕疵,但的確有人做喔,我這邊舉一個我看過的例子給大家看一下。(Google搜尋empathy can infect human journal)這一類的研究其實非常之多,可以從google scholar裡面,可以看到一卡車的東西。──如果你真的對這領域有興趣,想考這類系所的話,我高度建議同學,不要學校要求,你如果自己想要寫讀書報告或小論文,來講你讀過什麼樣的資料的話,其實你應該可以自己做做看的,真的不要等學校,不要等學校來安排。如果你做這件事情是學校安排才做的,就表示每個人都一樣根本不可能脫穎而出,因為大家都一樣。──之前就有一個研究,大概就是在做這件事情。就是有個小孩子、小娃娃在哭,然後狗狗去安慰他,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懷疑說,動物會跨物種去幫助其他動物嗎?或者是會有同情心這種事情嗎?有一個研究這樣做,但是我對那個實驗是有點懷疑啦。我記得那個科學家本身是很愛貓,他就在客廳有四個角落,我記得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有四個corner,你知道有一種嬰兒玩具會發出哭聲嗎?很恐怖,有一種嬰兒玩具會發出哭聲,不曉得是靠什麼東西,還有一種嬰兒玩具是躺下去會睡覺,然後站起來眼睛會打開,整個就是安娜貝爾。反正他就是在一個空間裡面放四個角落,然後他就放了四個娃娃,其中有一個娃娃會哭,他就發現貓咪就比較容易跑到那個有在哭的娃娃那邊去趴著,然後會趴在那個娃娃身上,他用這樣子的方式來證實說,貓咪對人類嬰兒的啼哭會有同情心。我不知道,我覺得看起來怪怪的,我覺得牠只是單純被一個訊號所吸引。在動物行為學這個議題來說的話,我們常常最要命的,在研究的邏輯跟方法上面,是用人類的情感去解釋這些事情。就是我覺得牠很乖啊,什麼叫做乖?頂多就是你對牠的容忍性高而已,可是不叫做牠順從,就很像很多養狗的人說「我們家的狗最乖了」,可是那隻狗時時在外面咬人,「我的狗很乖,牠不會咬我,如果咬別人就是別人的問題」。我們在看待動物行為議題的時候,要記得避免一件事情,就是要避免使用人類社群的觀點來解讀牠可能在幹嘛。我覺得解讀沒有關係,但你要知道再怎麼樣的解讀,都只是假說而已,不表示一定是那個樣子。譬如我覺得他對我笑,可是我會想到一個問題,我請你定義什麼叫做笑,什麼叫做smile?你可能只是因為牠嘴角上揚,所以叫做笑,可是對於這種動物來說,可能不只是表示愉悅,就是牠的結構上必須這樣子啊。你一定有些同學,他那個臉就是笑的臉對不對?有些人看起來就是笑點低,可是跟他的情緒沒有關聯,但他的人、他長的就是笑臉迎人,有些人整個就是屎臉,結屎臉,他不管開心或不開心,看起來就是不會笑。可是就表示說他不高興嗎?並不是。所以我們在解讀動物行為時,要非常小心這件事情。

最後一件事情。當我們在評估動物智能的時候,還有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剛剛講empathy還有sympathy。最後還有一個play,玩耍。玩樂這件事情常常被認為是一個高智能動物很重要的一個特質。我跟大家講什麼叫做玩耍。玩耍在動物行為學上面的定義,就是做一些跟生殖跟生存都沒有關係的時候,可是很爽。對不對?是吧?你玩手機可以生殖嗎?不會吧,你會一邊玩手機,然後開始排卵嗎?然後你多玩幾次手機,就會多活幾年嗎?也不會對不對?可是你玩手機會爽對不對?會有stress relieving,就是會釋放你的壓力。所以玩樂在很多高智能動物身上被視為一種特質,有很多動物其實都會有玩樂的行為。那先前有一篇論文,就是在回顧到底目前有多少動物被認為會有玩樂行為。以前有人認為爬蟲類大概沒有吧,覺得那是比較早期演化發展的東西,應該沒有玩樂行為,可是後來證實其實還是會有,就是會有。那如果你有養動物的話,可能也會發現的確有些動物會做一些……像我不知道牠在幹嘛,可是牠就會這樣做。譬如說養烏龜啊,牠會頂球之類的;魚類其實也會有玩樂行為。玩樂到底可以怎麼樣?有一篇論文,是英國……(Google搜尋squarrel park play wheel)之前有一個研究,有人在英國做一個紅松鼠的實驗,做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就是他們在公園裡面放滾輪,那個公園是比較少人為干擾的,那你知道英國很多公園其實都會有松鼠,松鼠超級多。他們就在公園裡面放了滾輪,他們就發現那個公園裡面的松鼠其實從來沒有被領養過,可是牠們自己會去玩那個東西,牠沒事就會跑過去玩。牠們做一個實驗記錄,想知道說這個松鼠在遊戲、玩過之後,到底牠的生理會不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就如同剛剛所說的,譬如說牠的緊迫程度啊,或是牠的健康等各方面,會不會比你沒在玩的時候會更好。那個研究就顯示,的確有在玩遊戲、有在玩的松鼠在某些指標上看起來也會比較健康。所以其實遊戲也是一個滿重要的指標,為什麼我們在談動物的飼養上,常常要提到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叫做設施的豐富化。我相信有些同學可能看到有些研究提到動物圈養的問題。我們希望飼養空間要豐富化。我說的豐富化,並不是像房間亂七八糟,走路都走不過去──我知道很多同學,房間都很豐富,就是走不過去的意思──可是豐富化是說,裡面有很多牠可以做的事情。譬如說要有鞦韆啊,然後有吊環啊,或是有一些障礙,讓牠可以躲啊,要經常更換,不能一直都一樣,就像有時候我會想要去更換下家裡的擺設,大概就是有點這樣子的意思。

因為我們今天其實時間很少,就很簡短的講一下是說,在動物福利這個議題上面,動物福利的基礎就是你要對動物好。可是呢,對動物好這件事情它本身會因為人對動物的喜好而產生偏見或是偏好,所以會讓人特別喜歡哪些東西,或不喜歡、忽視哪些動物福利。可是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偏見跟偏好,其實常常來自於我們對於動物的perception,就是這個動物對我們的意義來說,是什麼的認知上的差異。我可能會希望高智能的生物,譬如說能講話最好了──目前沒有什麼動物可以跟人對話,並沒有這樣子的東西,可是就是因為沒有,才會出現很多擬人化的情節啊。那麼對於高智能動物的偏好,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常見的一個社會慣習。

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要談動物福利,常常也都是因為我們常常希望動物能夠免於恐懼或受到什麼樣的壓迫,但是我怎麼知道牠有受到壓迫?因為當我對牠的行為、生理、一切都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就會看不出來。就好比說,你在養動物的時候,有人會說牠很痛苦嗎?怎麼都看不出來?可是有人就是看不出來。到底看不出來這件事情,是因為飼主的問題,還是其實我們對動物的行為,其實知道的也不夠多?那或者是不是有可能我們會誤讀動物的行為?應該這樣講好了,可能牠並沒有所謂的痛苦或不痛苦,那這樣子是ok的,可是我怎麼知道?那我們就要回歸到,科學家平常是怎麼樣去解決這些議題的。所以我今天很簡單的去提一下我們常問的問題,就是他(科學家)可能會用簡單的實驗方法做,也可能用複雜的方法做,可能是神經生理學,也可能是人類的生理學,就是看激素;也有可能是看行為學或腦科學,都有可能。

那我們使用這些方法,通常會想要去知道這個重要的議題,我剛剛說第一個是,牠到底有沒有自我認知;第二個就是學習,能不能藉由觀察得到學習;第三個就是有沒有問題解決,甚至是社會學習的能力;第四個就是牠是不是有好的記憶力;第五個就是牠有沒有情感上面的豐富表現,好比同情跟憐憫之類的;第六個就是還有沒有遊戲跟玩耍。當然我們今天時間不夠多,要不然我們可能還要再講一個儀式化行為(ritualize behavior),一致化行為很複雜,就是人類都有。什麼叫做儀式化行為?就是不做真的不會死,但是你覺得不做你真的覺得會死,簡單來講就是這樣子。好啦,我現在講什麼叫做儀式化行為,簡單講一下。好比說你今天你從浴室出來,只要地上沒有踩腳墊,你就覺得走出不來,你這樣懂我的意思嗎?可是真的地上沒有踩腳墊,你就不能走出來嗎?不會對不對,可是你就會覺得怪怪的,就是你覺得一定要經過這個,才能怎麼樣,這叫儀式化行為。那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超級多有的沒有的儀式化行為,好比說你吃便當的時候,有些人吃便當的時候,都一定要把所有的垃圾都塞進便當盒裡面才拿去丟,或者是有人吃便當的時候,免洗筷的塑膠套都一定要打個結再放在某一個地方,不打結不行,他看到塑膠袋在旁邊飄會瘋掉,他一定要做這件事情。可是我請問你,不把塑膠袋打結真的會死人嗎?不會,但他一定要做才會舒服,這個叫做ritualize behavior,所有高智能動物,幾乎都有儀式化行為。好,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有問題的話可以私下問我,謝謝。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本次研習課程搭配語文領域,邀請到戮力於動物保護志業多年的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黃宗慧老師,以及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黃宗潔老師。兩位老師充分運用自身語文專業在諸多研究及教學中帶入動物主題,並共同撰寫《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一書於去年出版。...

閱讀全文: 黃宗慧、黃宗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