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習課程搭配環境教育議題,邀請到兩位台灣環境教育的重要推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順美老師,以及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退休的副教授梁明煌老師。國內外對於動物園的設立與功能已經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而目前動物園仍是學校經常安排帶學生去參訪的展演場所。兩位老師將提出他們對動物園的觀點,也歡迎參與者分享各種看法或是實務做法。

講師:王順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梁明煌(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退休副教授)
報導:每個角落都是老師──不只有動物的動物園


動物園教育
講座摘要:紀佳瑩(關懷生命協會實習生)

動物園的發展與系統始於1800年代。在提到動物園教育之前,要先從環境教育議題的歷史說起。環境教育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變化,從1900年代的自然研習,包含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等,演進到1920年代的戶外教育、1950年代的保育教育,一直到1970年代的環境教育。在1970至1990年代之間,早期普遍關注的議題為人口爆炸,因此人口、家庭教育在此時蓬勃發展;晚近保育教育興起,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保育也成為頻繁討論的議題。2000年以後,聯合國開始提倡「永續發展教育」,因此台灣也將永續發展作為環境教育的一個推動目標。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以及內容都不斷地在調整。早期環教的內容,大部分以生態為大宗,像是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生態教育。現今環教已演進到探討社會文化,甚至是政治性議題,例如日本水族館捕捉海豚作為展演,引起世界抨擊其動物園系統。

在2000年,很多人都會針對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辯論與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差別在於,環境教育強調個人行為的改變,而永續發展教育強調群體的改變,例如社經政治結構與生活型態。傳統的動物園教育即著重於個人行為的改變,包括覺知、知識、理解、技能,而現今的趨勢逐漸走向永續發展,很多動保議題重視的部分也轉為倫理道德、公平、正義等等群體的改變。

介紹完環境教育的部分後,接下來講師進到動物園教育的環節。他提及動物園服務的五大對象,其中佔比最多的群體為「遊客」,到訪動物園的遊客人數僅次於國家公園,再來是「學校師生」。當時台北市議會要求動物園必須提供所有台北市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參訪,在此之後面臨到預約導覽、暑期營隊等等的工作,就需要大量的「志工」作為協助與輔佐。志工的分類也頗為廣泛,從熱心服務的志工團體、需要服務時數的學生,甚至是學校的教師。最後兩種群體分別為「當地居民」與「動物園員工」。

講者還提及,以臺北市立動物園為例,其主管機關為教育局,而動物園這個龐大的組織是由許多不同的部門及人才各司其職。舉例來說,園本部由園長、副園長、會計、企劃等人組成,是維持動物園運作的主幹成員;再來是動物組,動物園中的動物一舉一動都是該組成員在照顧,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其他部門也在動物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才能維持動物園的經營。

動物園的保育功能主要為實踐、宣傳以及研究。而在進行這些工作以前,經費也是最主要的重點。首先,保育實踐包括圈養繁殖、物種重新引進方案、物種生存計劃以及利用動物園收入用於野生保育方案;再來是保育宣傳,其中包含公眾參與、提高認識、宣導管理以及籌款活動和計劃;最後的保育研究是指野生動物生物學、種群動態、動物行為、健康和福利,動物園也出版了關於圈養動物護理的出版品。

總而言之,動物園的教育是一直在往前推進的,並沒有停在傳統的認識動物層面。一般遊客或是學校師生到訪動物園時,除了娛樂休閒之餘,還有更多能夠觀察探討的議題,諸如動物終身囚禁及刻板行為、不適宜的籠舍空間環境、動物的傷殘情況以及遊客行為等。

課程錄影

課程簡報

*欲使用簡報內容,請先來信聯繫。

 


人與動物園動物的互動
講座摘要:陳妍萍(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王順美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剖析動物園與水族館設立的目的。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講述人們的心理因素會如何影響其行為,而行為同時又會對動物園的動物產生何種影響,進而探討動物的幸福感與人類行為的關聯性。除此之外,更以四篇台師大環境教育所學生的論文,解析如何透過規劃專業的教育,拉近人與動物的距離,培養與促進人們對動物的敬畏及同理心,使動物園透過專業的規劃與設計,也能有效地達成教育的目的。

以四篇台師大環境教育所學生的論文為思考出發點,講師著重在四個核心議題,分別為自由選擇學習、動物福利教育、同理心課程成效及環境認同。首先自由選擇學習,是藉由觀察參觀動物園的遊客對動物的情意表現,進而分析參觀動物園可如何喚起對動物的認知及情感,也探究情境因素是如何決定個人於動物園學習的成效;第二篇與動物福利相關的論文,則是研究教育解說活動的設計,對國小學童動物福利知識與態度之影響,講述動物園動物的刻板行為,即野生動物在圈養環境中,因行為受限、低度刺激或無法排除恐懼與挫折等緊迫,會發生行為重複相同的動作,不具任何意義與目的的行為。且說明如何藉由改善動物福利以及設計動物福利教育解說,緩解動物園動物之刻板行為,並喚起學童對動物的同理及理解展場設計的目的;第三篇論文則是探討動物同理心課程的成效,說明動物園的訪客效應,即遊客人數及其行為會直接影響動物的福利,動物會因遊客所產生的對其不利的行為或心理變化,並藉此強調遊客對動物同理心的重要性,另外也談及如何依據動物同理心理論規劃禮儀課程,使學生對動物的感知和態度有顯著提升,也讓動物園動物保護教育有效地達成;最後一篇與環境認同相關的論文,則是透過拜訪介紹黑猩猩的志工,以研究環境認同與解說的影響,並藉此研究找出人們提升環境認同的方式。

藉由講師對以上四篇論文的解析,能讓與會者們清楚地理解如何透過更多觀察與探索更加理解動物,並促進對動物的同理心,拉近人與動物的距離。除此之外,也能了解如何透過設計各種動物園專業的教育方案與解說導覽,使動物園能真正完整發揮其本身寓教於樂的功能與目的。

課程錄影

課程簡報

*欲使用簡報內容,請先來信聯繫。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