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關懷生命協會長期舉辦教師研習課程,將合適的動保教案及教學資源分享給學校教師,增強動物保護教育的觀念與現場教學能力,引導孩子們尊重生命、愛護動物,在日常生活中建構保護動物的素養,實踐行動力。本會今年與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合作,預計將辦理三場一日型教師研習營,分別於北部、中部、東部各一場。北區主題為經濟動物議題,中區為同伴動物議題,東區為野生動物保育議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
講座摘要
鄧宇珊(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保育野生動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是什麼呢?野生動物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以台灣黑熊為例。台灣黑熊雖是雜食性,但大部分都是吃植物和果實,這些被黑熊吃進肚子裡的種子,將隨著黑熊的移動,播遷到更遠的地方;甚至有些種子經過黑熊的消化系統後,可以有更高的發芽成功率。黑熊及其他台灣的野生動物便是以這樣的方式維繫著森林和環境的健康,同時保障著人類的生活品質。
然而,台灣的野生動物遭遇許多困境。如獸鋏雖已經是立法禁止的獵具,但在台灣的山林裡還是很常被發現。除了獸鋏之外,套索、走私貿易、私養、遊蕩犬隻攻擊、窗殺、路殺、人獸衝突等等,皆是目前台灣的野生動物面臨的問題。
野生動物在野外能夠維繫生態的穩定與平衡。如果有一天這些野生動物都消失了,我們人類也無法生存下去,所以當牠們有困難時,我們應該要伸出援手,因為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在2019年7月27日台東縣海端鄉廣原村,民眾通報有隻失親的幼熊。因野生幼獸在母親的照養下成長是最好的,因此在接獲通報後,台東林管處與野灣合作,在原地照顧了近十天,希望熊媽媽能回來接牠,但不知何故熊媽媽並沒有回來,因而就此開啟了野灣照養、訓練以及野放廣原小熊Mulas的故事。以下透過廣原小熊Mulas的案例,說明野生動物救援的工作是如何進行,動物進入救援中心之後會經過怎麼樣的流程以及是如何運行的。
首先進行健康檢查和醫療,確認動物的健康狀況並安排後續療程。接著佈置長期照養所需的籠舍環境,保育員會參考動物在野外的生活環境,盡量讓籠舍環境豐富,以免造成動物行為或精神上的問題。動物的食物則由獸醫師和保育員共同調配,包含份量、營養成分的比例調配等。進入日常照養階段,則需要頻繁地做行為觀察,確認其是否展現正常野生動物該有的行為。
隨著小熊漸漸長大,就進入了野放訓練的階段。在野放訓練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狩獵訓練,另一個則是趨避訓練(避人訓練)。台灣黑熊雖大部分吃植物和果實,但有時也會獵捕一些體型較小的動物,透過狩獵訓練可以確保牠是一名合格的掠食者。在照養黑熊的過程,可能會讓黑熊對人產生熟悉感,也可能會產生「有人出現就會有食物」的連結,為了讓黑熊未來能平安地在山林中生活,趨避訓練是必須的。
廣原小熊Mulas在2020年5月16日順利野放,透過衛星定位追蹤的技術,能將野放個體的所在位置回傳給研究人員或管理單位,可從中得知動物每天的活動範圍有多大、棲地選擇的偏好等,透過野放追蹤獲得這些珍貴的生態資料。最後,利用教育宣導的機會將動物的生命故事傳下去也是必須的。環境教育宣導雖與醫療、照養並不是這麼直接,但在保育工作裡也不可或缺。若大眾對黑熊的觀感非常負面或漠不關心,甚至繼續破壞牠的棲息地,就算野放,牠也沒有平安的未來。環境教育希望透過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決策,建立正確的保育觀念,減少野生動物受害的機會。
總結野生動物救傷簡分為治療(Treatment)、復健(Rehabilitation)、野放(Release)三步驟。復健的工作往往會被大眾忽略,以為救傷完就可以野放,但對救傷單位而言,復健是負擔較重的過程,可能耗時數月或數年,時間不易預測,在照養的資源消耗是很龐大的。
在野生動物的救傷中,仍有大部分動物因病況嚴重、適應不良等原因無法救活,根據野灣目前的救傷數據,成功野放的比例約佔三到四成。動物經過醫療和野放訓練評估之後,若無法野放(活動能力不佳、無法自己獵捕食物、缺乏野外生存能力等),可能考慮做試驗研究;資源、空間、經費都足夠的話,或許會考慮做長期收容;假如動物能適應人為環境的話,或許能讓牠擔任教育大使的角色,但須注意的是前述三項作法皆須符合動物福利。倘若動物的生活品質無法達到動物福利的標準,則會以人道處理的方式,讓動物不再承受痛苦。死亡的動物也可以做病理解剖、研究或製成標本,延續牠們的生命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一同參與救援。協助救援野生動物有以下原則遵循:遇到野生動物時,先觀察環境保護自己,再評估是否需要介入救援。需要介入的狀況略分為流浪犬隻攻擊、動物生病、中陷阱,或遭遇車禍、棲地被破壞。遇到幼鳥或幼獸時,則要先觀察其是否真的受傷,或其父母其實在周遭,而牠們正在探索環境、學走路、學飛行。千萬不要認為即便撿錯,幼獸仍舊會平安長大,很可能因錯撿的動作,讓牠的生命停止,所以介入救援前一定要先判斷清楚。
若判斷需介入救援,在通報前先記錄動物種類、發現地點(越精確越好,因未來野放時,會參考牠的原棲地)、現場狀況等資訊。記錄完成後可撥打臺東縣民專線(1999)、野灣野生動物協會(089-862368)或是林務局專線(0800-000-930)。
捕捉與安置動物通常會有專業的救傷人員執行,但若是救傷人員判斷安全無虞,可能也會請民眾協助。若遇到這種狀況,有些簡單的原則:鳥類盡量放紙箱,不要放鳥籠;穿山甲因挖掘能力很好,因此使用堅固的容器較好,也可用厚布背包,拉鍊的地方綁緊;蝙蝠在運送途中,可用小紙盒,且因蝙蝠需要攀掛在東西上,因此可懸掛小毛巾或口罩,讓蝙蝠有地方著力;容易受驚的草食獸或小型哺乳類動物,可在運輸籠外再蓋毛巾或用木箱,阻斷視覺,較不會有緊張與緊迫的情況。
簡報內容、畫面內容未經許可,請勿擅自取用,如欲使用,請先來信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