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陸子鈞
講題:認識社群媒體


 


大家好,感謝大家最後一場來聽我簡單的分享。那我剛才注意到,今年的標題「為動物一起變強」,然後之前網路上有一句話,叫做要不要一起變壞,那個苦主在這邊,然後,我相信大家,希望大家聽完這場後,可以一起來變壞,因為就是我做的領域跟前面幾位很不一樣,我雖然一開始做內容,就是在泛科學擔任主編,後來我去一個比較壞的領域去做行銷。為什麼比較壞呢?大家會把他想成比較商業取向,比較邪。當然也的確是,那我覺得,就是當好人、正義的一方還蠻無聊的。那後來就是,做了行銷之後有一點點經驗,那也幫大家想像的、邪惡的集團做一些行銷。那包括像是之前油品事件,之前頂新的事件我也默默幫他寫了一篇沒有人知道,但是萬人分享的一篇文章。所以,那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很強但是可以變壞的一些事情,就是行銷上。

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背景好了,我今天來分享我覺得蠻開心的,因為我過去的系館在隔壁棟,我是台大昆蟲系畢業的,那我的科學寫作也是從那裡開始的。我研究所那時候就很不喜歡做研究,原因是因為我跟我那時的女朋友分手,沒有心情做研究。那(我覺得)我一定要找一些事分散我的注意力,那時候就開始編譯科學新聞。一開始只是編好玩,就自己開心,結果後來剛好搭上了泛科學在徵專欄作者,然後我就從作者變編輯,然後編輯一作就做了四年。四年之後,我就意識到一件蠻重要的事,就是説我雖然會寫作,可是有更多的作者,就是越來愈多的作者也寫的比我好。那如果我會做編輯,我要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大的話,我就必須要培養更多後起的、新秀的編輯。那除了內容跟編輯之外,其實在現在的媒體來講,還有非常多事情要去做。比如說總要有人去報帳嘛,總要有人去寄發票、總要有人在網路上宣傳、跟讀者寒暄、總要有人擋廣告信。所以我就開始去思考說,在內容以外的重要事情還有哪些。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現在在社群媒體上面,就是有一句蠻慘的現況,就是他形容,酒香怕巷子深。就是你的酒雖然很好,但是巷子深了,也沒有人會知道。那現在的媒體現況就像這樣,雖然我跟伯崧,就是在聯合報系整個集團底下,但是我們會發現,過去你報紙一天印三十萬份,全部都發完,在架上都沒有了,你就確定今天有三十萬人看過我的東西;但現在在社群媒體不是,你就算有三十萬粉絲,你寫了可能才三十人看到,就是一個很慘的事情。

那所以待會,我今天分享的東西可以講一個學期,那我今天就,我覺得有一點打破大家⋯⋯來毀三觀:世界觀、人生觀跟價值觀。我來教大家怎麼走出同溫層,講走出同溫層,不只是網路上你希望你的東西讓同溫層以外的人看到,我覺得如果要走出同溫層有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你生活也要走出同溫層。你可以問問看,你自己有沒有認識建商的朋友?比如說你很討厭苗栗開發,影響到石虎的棲地,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問什麼他們要這麼做?然後你有沒有想過,開卡車司機的朋友,他下班後會看什麼內容?他絕對不會看你的東西。為什麼?因為無聊。好,那你要怎麼樣讓他也關心動物的福利、保育或是相關的議題?那就是要走出同溫層。那簡單的分享,然後待會就是有QA時間。

講到社群,因為這一part就是跟人家介紹社群。那在台灣講到社群網路,最會留意的還是Facebook,可是其他也非常多,像是他買了Instagram、WeChat、跟Line、Yahoo、Google,這些也算是其他的社群。那這些社群,看起來除了功能不一樣之外,其實他的分眾也差異非常大。比如說像推特,他在台灣用的人很少,但就我自己的觀察或是朋友來講,推特是哪些人用的咧?大家應該不會跟我說,那我回答,就是有外國經驗的朋友,比如說可能有碩班同學在國外唸書,那他的同學很多都是用Twitter,因為Twitter的起家比Facebook早,所以他可能就把這樣子的社交經驗,在他回台灣之後就保留下來了。另外也有可能是ACG的社群,他們要追日本的東西的時候,他們用Twitter其實是非常方便的,因為日本Twitter的覆蓋率是比Facebook還高。所以跟他們網路的使用習慣有關。

我就鎖定來講這兩個,因為大家對Facebook比較熟悉。那為什麼我特別留下Google呢?蠻有趣的就是這兩家公司,其實知道所有人在想什麼。那Facebook不行喔,為什麼?比如說你可以想像,Facebook資訊的傳播的流程跟Google是完全相反甚至互補。那Facebook大部分都是「自我揭露」,比如說像,假設我今天跟我老婆感情很好,啊不是假設,比如我會在Facebook上面曬我跟我老婆出去玩的照片,但相反的,如果我懷疑他有小王的話,我會去Google上面搜尋徵信社,但我不會在Facebook上面說,請朋友推薦我徵信社給我,我懷疑我老婆最近有外遇之類的。不會這麼做。

可是你就發現這兩個行為,他就覆蓋了我們所有人在想的事情:你想炫耀的,跟你需要,但你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所以在社群媒體上,當你先知道了使用者在想什麼之後,你才有可能去制定出他們想看的內容。而不是怎麼寫要讓大家知道,這真的是其次。

那講到Facebook,大家就會比較好奇,就是演算法。剛才伯崧有提到,他非常的苦惱。他就是有兩條路線,一個就是接受它,不然就是辭職。演算法是什麼呢?當過小編的就會知道,其實演算法這三個字就是哈利波特遇到佛地魔一樣,就是非常可怕,噢不要跟我講這三個字。那演算法他出現的目的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在Facebook上面的用戶越來越多,你的資訊量肯定會越來愈多,所以Facebook他必須有一套機制去過濾什麼訊息是這個用戶他最感興趣的,因為這樣對用戶干擾來講是最小的。

那演算法他不是一開始就有,他是在2012年九月才出現,那我是在2011年的時候就開始透過Facebook經營媒體。那個時候很爽,你擁有多少粉絲,你的貼文就是多少人看,有沒有就是Amazing、超棒美麗的時代?當然我們已經不能緬懷那個黃金美麗時期,就像是以前買報紙會抽汽車一樣,我們現在也不能懷念他了,因為現在印報紙印一份是賠一份這樣。

好那,演算法,不小心再緬懷一下。那時候還沒有演算法的時候,你按F5去滑你的臉書的時候,每按一次,每一次看到訊息都不一樣。就是如果比較資深的用戶,他們大概都會偷偷點頭這樣。那大概就是2009年到2012年九月之前這樣。後來就不是這樣,那我來解釋他是怎麼運作的。比如說我的粉絲有十八萬人,就是180K,那我貼一則文章出來之後呢,其實可能一開始只有一千八百人看到,就是1%,好這是很棒的理想值,因為基本上現在就是不到1%這樣,很慘。那這一千八百人看到之後呢,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就跟哈味一樣。有人喜歡,Facebook就會判定這個貼文是有價值的,他就會給這個貼文一個分數,那分數達到一定門檻之後,就會讓第二群人看到,可能是五千人,那一樣五千人看到之後,有人會跟這群貼文互動,有人不會;那會的話,就是再讓這個貼文加分往外擴散、再往外擴散。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經驗就是,你在滑Facebook的時候,可能會看到某一則貼文是你第一次看到,但是,他是七小時前發布的。為什麼呢?因為這表示你是粉絲團的邊緣人,你不是核心用戶。所以延伸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千八百人,第一時間會看到的用戶,是誰?跟(這個)粉絲團最熟的這群人,懂我意思嗎?你先不要想粉絲團好了,你想朋友可能會比較接近。你可能有三百位Facebook朋友,但是你塗鴉牆怎麼滑,都是那六十位朋友的。不是說剩下的兩百多位朋友不發文,他有發文你可能還是看不到,為什麼?因為你平常不會去點他的東西、不會讚他的東西、不會分享他的東西,就不會互動,所以Facebook就會認為說,你可能對他沒什麼興趣。那所以當你們沒有互動的時候,然後它被判斷成比較沒興趣,這樣的話,一發文你就看不到了。你把朋友換成粉絲團,也是一樣的狀況。那就是為什麼很多粉絲團他需要一直刷存在感,一直吸引你跟他的互動,就是這個原因,他希望去維持住最基本的這群用戶。

好那這個概念呢,我們實際在操作Facebook的時候,就是會有個應用的小手法,比如說,我今天要辦一場講座,那我要發布一則訊息「欸我要辦這個講座囉,希望你們來參加!」你想,這樣的訊息跟「獼猴」的議題相比,大家會比較想點哪一個?獼猴嘛,因為講座這個就是跟我比較沒有關係,然後獼猴可能就是我感興趣的。所以當我要分享這個,我預期比較少人點擊的內容的時候,我在那之前,就會先弄一些比較浮誇的東西,來吸引大家點擊。比如說,我可能在前面先貼一個撩妹語錄,科學家撩妹之類,最近撩妹很紅,那為什麼要這麼做?當大家被你的話題吸引時候,他會增加互動,接下來你再貼一個比較沒有人看的內容的時候,Facebook還是會讓他出現在user的牆上。

那線下的概念你就比較好想像,比如說你在上理化課的時候,不小心睡著了,那老師會做什麼事呢?就是一班四十個,有三十個人睡著,老師這時候會講一個跟理化沒有關係的笑話,他為什麼會想這麼做?因為他想重新跟同學建立這個連結,那他講完這個笑話,可能三十幾個裡面又有二十幾個醒來,那他接下來在講的理化概念,就會有比較多人聽到,這就是類似的作法。所以我們在社群上面,就會很講求互動,就是這個原因,如果你是透過這樣性質的渠道去傳播你的資訊,那你如果沒有互動,其實你的內容就很難傳播出去。這個是社群很重要的特色。那在社群上面,除了互動,互動是我們常見的行為嘛,剛剛講Facebook的讚、留言、分享,你還可以收藏文章和點擊,點擊也算是一個互動喔。

好那講到裡面最簡單的行為,大家覺得是哪一個?按讚還有點擊,就是門檻最低的嘛。那我們要先達到最低的門檻,才可能吸引大家做其他更深入的行為。在網路上,我們自己都會調侃說,其實大家會看的內容都是三小內容。這不是在勉勵讀者也不是罵髒話,這三小是哪三小?小模、小貓、小寶寶。小模是什麼?就是網路上一些網紅啊,像前陣子有一個空姐出事,大家都很關心,那關心他幹嘛?沒幹嘛就是會關心,那他就算是一種小模;那小貓,也不只是小貓啦就是毛寶寶,大家就會比較感興趣。像前面幾場也有提到金門水獺,牠雖然不是寵物,可是因為牠也是毛寶寶、哺乳類,所以坦白說我自己還蠻喜歡的,然後像日本就很愛貼水豚君啊或是什麼的;那小寶寶的話很難克服一個本能,就是你不得不被小寶寶給吸住,你貼小寶寶,通常大家還是會去關注。這些內容雖然跟我們要操作的議題未必有關係,可是你可以有一些包裝方式,待會會有些例子。這個是點擊,那我們比較貪心,我們希望在社群上面,有人可以分享。如果你想要問我說,大家會分享什麼內容?首先你要問自己你平常都分享什麼內容。如果你今天寫的東西你自己都不願意分享,那讀者怎麼會分享呢?很多媒體的出版都這樣,你寫完東西、你要分享啊,你怎麼不分享?然後就會說那你分享啊這樣⋯就不要(笑)那為什麼不要待會會講。

我之前操作泛科學的時候我也是會希望大家分享。鼓勵大家分享有很多種方式,這邊我列出五個,是操作起來比較正向的,比較不會起爭議的五個特色。這五個特色其實只要包含其中一個,通常就會比較吸引到用戶分享。第一個是時事。時事就不用想像,就可以預期大家都會比較關心時事,所以只要是時事的內容,當然就比較容易分享。但時事有很多切入角度,比如說最近發生的新聞,肯定是時事,那最近像流行文化、電影啊、前陣子的金曲獎,還有世足賽;(有些)時事是那種循環性的,比如說像是暑假,指定考科、畢業,就是這也算是當下會發生的事情,這種東西通常就蠻容易吸引大家去分享。但這有個很大的困境,這也是我之前做內容做到乏了,後來決定不做了的原因:你要做時事會非常的累。懂我意思嗎?就是你如果不是在事情發生的四十八小時內去操作的話,就遜掉了。像這兩天的撩妹內容我就覺得很無聊,但是前幾波操作的有什麼古人撩妹、政客撩妹就很好笑,到後面就是硬扯,就覺得算了你不如不要做。所以時事就是,你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波段的話,我會建議大家不要硬著去操作,這很難。

那如果說我們不要去追時事、感覺很累的話,其實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操作,我是比較推薦的。我先講倒數第二個好了,這個很理所當然,大家看到很酷的內容本來就會想要分享,比如說什麼猴界的陳冠希,這是一個很炫的內容,所以大家本來就會分享。那撇除這個之外,另外有三個就是大家也可以多留意,像第二個跟第三個,這個很常見,在大家那種家族的LINE群組裡面,有很多什麼…一天要喝幾次水?香蕉要怎麼吃?辦公室要放什麼虎尾蘭,可以抗輻射跟防小人?就是爸媽為了關心你,會傳這些東西,即便他是偽科(學)⋯後來我沒有加家族的LINE群組也蠻慶幸的,因為你知道就是身為前科學主編,看到那些東西,然後你又要維持家族的和諧,這是蠻辛苦的,就是人生的價值觀的糾結這樣。

然後另外一項,生活經驗跟心理有關,他其實就是常常混在一起啦。最後一個很重要,就是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一件事,你可能有想過,可是你沒有辦法很清楚的注意到這件事。就是你在Facebook的形象其實不是你的形象,你希望你朋友覺得你的形象是什麼的形象。稍微講到這邊有些朋友就會「對欸…」那這有什麼好應用的?你產出的內容,最好是對user分享之後,對於他的形象有加分。通常這些形象會是什麼呢?就是一些比較正向的形容詞,像是説知性、比如說他講道理、成熟,有不一樣的觀點,然後時尚,就是類似這些比較正向的形容詞。所以當你產出的內容可以有助於他增加這幾種形象的話,你的內容就會被分享;相反的,我其實之前在做泛科學,因為科學範圍很廣,有一些是比較跟性有關的科學,那點擊率都都超高,你可以從Google分析去看,廢話,大家都對這個有興趣。但是那則貼文的互動率超低,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他公開互動了,他朋友會說「唉噁你怎麼在看這種東西?」但默默的自己又點進去。好吧,這個是有損他形象的,他會有很高的點擊,沒錯,但是我們要求、我們希望他可以達成的是他可以分享。這時你就要思考說,有什麼是對他的形象有加分。

那像是狂新聞,卡提諾、加藤鷹2.0,那也是我們的客戶。然後我們就會去分析報表,你會發現點擊率表現都超好,但是他的互動率都超低,因為你知道,這種互動是比較害羞的。好那我們另外再舉幾個例子,時事要怎麼去做包裝?大家可以參考看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個圖,他是在鳥離巢的季節,有時候會在路上撿到掉下來的小鳥,他就做了一張圖,怎麼去處理,如果你撿到這種雛鳥的話。那他就埋了一個哏,我覺得很好笑,就是他其中一個行為的判斷是,欸你可能發現了迅猛龍,他還有下面的行為分支是「欸他看到你了嗎?那就快跑」、「否、慢慢退」那這個圖在散播的過程中,其實剛好有遇到侏羅紀公園,所以他其實是有搭著時事去做擴散的。這個其實是要多提醒一點,就是你想要透過媒體,不管是廣義的媒體,就是包含行銷,或是狹義的媒體,其實很重要的是,你要有東西去做擴散。那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哏,除非你不想你的東西透過網路擴散,你就不要去想哏,不然你絕對要想哏在裡面,否則沒事user幹嘛幫你分享這個東西,對不對?

那另外像,這部電影大家都看過,就是十二夜,那時候我在泛科學就做了另一張圖,就是這個,因為那時候侏羅紀公園,設計的東西很接近有沒有,就是動物、在籠子裡、然後細明體在角落,然後那時候,因為這張圖,因為這個電影大家已經看過,也知道他在講什麼,可是你搭新的時事的時候,會有重新包裝,大家會覺得耳目一新、會覺得好像,所以這張還是會有很強的擴散。那擴散之後,有什麼新的效果?坦白說我不知道,因為這也不是我的工作。但我只是希望說,透過更大的觸及規模,裡面有一小撮人,開始關心這個議題,其實你就功德圓滿了。再講這些內容時,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你得走心,就是你得知道說,user在想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的習慣是什麼。這樣子的話,你的內容才可能被大家喜歡,甚至近一步擴散。有時候你的內容如果沒有人去點擊或擴散,坦白說你也不用太灰心,因為我從內容跳到做行銷,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沒有不好的內容,也沒有不好的受眾,只有就是適不適合,愛情也是如此。就是一對情侶談戀愛,他們好像不太合,他們也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兩個人不適合。

其實內容也是這樣,你可能會覺得我在講幹話。舉個例子好了,在網路上,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個品牌叫做unipapa,他這個品牌很酷,就是他專門蒐集白色的商品,把他重新包裝,然後來賣。比如說這張的banner,他是賣這個好神拖,就是離心力拖把,你手不用擠的那種。那這拖把很明顯他包裝是賣文青嗎?你不可能説你身為文青你就不用拖地,所以你還是需要拖把。但是文青買拖把會有很多考量,他會考量說這個擺在我全部是MUJI的家具裡面,他如果是橘色的這樣很突兀,所以我要找一個白色的拖把。然後他這樣子一包裝,馬上就打中了點。可是你要想,今天是我媽看到這個包裝,他看到這個他會怎麼想?喔白成這樣這很容易髒。然後字那麼小,是在幹嘛?他就會選這個。然後有優惠、再升級、紫色,耐髒這樣,不覺得很厲害⋯那相反的,如果這張文青看到會是怎樣,喔這個顏色對我來講家裡很突兀、然後紫色根本就是其他意涵,這個跟我個人風格不合。所以你會發現,同樣商品沒有好或不好,他只是重新的包裝然後看去跟誰去對話。那很重要的,前面提到很在意的是說,你要怎麼寫出好的內容,可是有時候內容就不是好或壞,而是你,寫給誰看,這很重要,然後這個人他看不看的懂,喜不喜歡。

另外,這個人大家應該也認識吧?厭世姬,她的畫風我也很喜歡。你要想,你今天是一個傳統企業,然後你花兩百萬,請厭世姬來幫你代言,然後產出這個東西你會多生氣?噢就兩個顏色然後幾筆而已,要收兩百萬。所以如果是她接傳統企業的話可能會變成這樣:有漸層、超過五個顏色, 然後六種字型以上,然後又有蓮花,感覺非常和平。所以這樣才會被傳播出去。那,她談的內容,跟她畫的東西,都一模一樣,只是她重新包裝,但她重新用的這種東西,你覺得會在哪裡傳播?就是LINE群組裡面嘛,對不對?「早安你好,認同請分享。」所以了解受眾非常的重要。了解受眾有很多的方法,這邊推薦一個方式,我覺得大家只要今天聽了這個,大家就會有一個新的世界觀。

這個工具超好用的,叫做「廣告動作洞察報告」,他免費,是Facebook的,那這個東西要幹嘛呢?這個東西是他左邊要輸入的條件,然後右邊就會跳出相對應的統計。那我來實際操作一次,大家就會知道。比如說我在地點輸入台灣,右邊就會reflash,那最上面的這排就會告訴我說,如果我沒有設定其他條件,只有設定在台灣,然後年齡是十八歲以上到任何年齡,然後性別是全部,沒有任何興趣,那在台灣,就是每個月有超過一千五百萬到兩千的用戶,好那這個你就能去想像說,你今天透過臉書這個渠道去做傳播的話,那你總共最大,可以觸及到多少人。當然可以做更細的,假設,我前陣子有個彩妝客戶來找我,然後我就想你真的要來找我嗎?我又不是彩妝用戶,但是她非常的堅定,我就想說,好吧還是不要潑人家冷水,就當然還是要賺錢啊(笑)她那個是眼線筆,然後她是要賣小資女,那,它是開架式美妝。然後我就想說我又不是小資女,我要怎麼幫她賣?好沒關係,你有這個工具後,你就能有大概一個方向去想小資女在想什麼。怎麼做呢?我這邊的年齡就能輸入說,比如說22歲一直到小資28號,然後女性,然後這邊就會跟著跳,所以,以這邊的規模來講,我就知道是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那這樣我知道說,如果我今天預算沒有上限的話,老闆最愛講幹話說,預算不是問題,然後最後你開報價單之後,預算就是問題。那除了你知道人口統計之外,我覺得最有參考價值的是,第二個tap,叫做粉絲專業的讚,你點了以後,他就會跳出你設定的用戶裡面,最多人按讚的是什麼粉絲團。

那這個跟我們寫作有什麼關係呢?很簡單的是,假設你今天是要寫給小資女看的,你根本不知道她們喜歡什麼、在看些什麼,那你怎麼知道要寫什麼東西給他們看?所以,我今天不是這個族群,可是我今天從這裡看之後,大概也可以知道說,噢,她們的意見領袖可能是大饅大力,然後可能是,超直白、雖然媽媽說我不能嫁去日本。你如果這些粉絲團──因為不是我的同溫層,所以很好奇他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沒關係,你這時就用力的把他點開,然後就可以知道這粉絲團大概在幹嘛。那這裏有一個進階的小bug,因為這裡排序的都是粉絲數而已。那很多粉絲團它灌水,就是它可能粉絲數很大,但是不活躍,所以,有時候比較進階的小提醒是,你必須每一個去看,然後大概稍微判斷說這個粉絲團活不活躍,在思考說,這真的去想是不是你想要感興趣的內容。有時候你知道在做這種研究時,都可以讓我的世界觀更大,比如說我今天想知道阿北在想什麼,那很簡單,我來設定,阿北大概是五十五歲好了,五十歲以上到所有年齡,比如說最近在反年改,我想知道這一群男生在想什麼,他就會跳出很多政治的議題,噢他們真的很關心公共時事,青天白日正義力量、反蔡英文聯盟、然後台北市議員誰誰誰,都是政治人物居多,然後TVBS戰情室(等等)。我相信在座大家可能很少看時事,但是,也不要小看他,五十歲到六十五歲的男性用戶很在意,所以這時候,他們講什麼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然後「魚夫」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怎麼捕魚會是一個興趣,然後他是一個漫畫家,他專門畫一些政治的內容。那這個什麼點讚添好運,我在想說,是什麼港式點心添好運嗎?所以你把他點開,然後你會發現另外一個新宇宙。這個粉絲團,欸你不要笑他,我知道你們經營粉絲團很努力,但是他也很努力,他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一張圖,然後你看一千三百多個讚,一千多分享,所以你在LINE裡面,很多圖都是從這裡面分享,我怎麼會知道呢?我也是做了研究才知道。

所以我們才會在一開始就問大家嘛,假設你想要走出同溫層,你都沒有認識你同溫層的朋友,那你怎麼會知道你要走去哪裡呢?那這裡就提供一個方向,你也許可以去裡面,看看這個粉絲到底是誰怎麼會幫他按讚,然後你就大力的點進他送出好友邀請。沒有啦,不要這樣,你點進來之後,其實是你要看一下他牆上都分享什麼?他好友多不多?然後他都去哪些粉絲團?都去哪裡打卡?你看久了以後,你就會大概對這些你想要理解的受眾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這是一個推薦給大家一個參考的方式,推薦給大家去了解受眾。那這個工具是免費的,而且大家都有,所以大家可以回去找一找、自己玩一玩,然後就玩不同的年齡層,看看他們都看什麼粉絲團。

那另外還有一個方式,剛剛來說是整個臉書的用戶的了解,當然大家可能會更想要去觸及年輕人,所謂的年輕人可能也不太年輕啦,就是大概三十歲到二十二歲之間,那這群人在台灣很多人會用IG。那IG他是另外一個世界,如果要理解IG的用戶的話,可能沒有那麼方便的工具。那這時候就是要下苦功,在IG上,隨便點一個帳號之後,這邊有一個箭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就是追蹤的右邊,按了這個帳號之後,他會秀出,跟這個帳號接近的其他的帳號。另外是你可以去點一下他追蹤中的其他帳號,或者是他的粉絲是誰,然後你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可是你看完之後也會知道說,誒,這一群人,他們在IG上的使用習慣是什麼?關心什麼?那整個流程大概就是這樣。

另外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是這個,剛剛講的是了解受眾,那受眾有這麼多,我怎麼樣能知道他們大致的輪廓?我自己是有個經驗是「十小時法則」,也就是當我今天想要了解一個新的受眾或是渠道的時候,我大概會花至少十小時去了解他。那這個十小時呢,不是說我今天想要了解阿北,我就一整天花十小時去了解阿伯,不行。我要花五天,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為什麽要這樣呢?因為在粉絲團上面,很多內容的經營,他是以週為一個循環。所以當你今天看了花了十小時,你很認真,但是你不能今天就結束了,而是你最好是每天都花一點時間,那你這樣才能知道說禮拜五他經營的內容大概是什麼,禮拜一是什麼?假日又是怎麼樣?才可以抓出那一定的temple。那像我從泛科學去聯合報有一個最大的衝擊,就是使用者的習慣真的變非常的多,以前在泛科學,熱門的上線習慣,就是晚上八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兩點才會開始消退,但在聯合報的話,你GA一打開,就是早上六點到八點是熱門時段,你就會傻眼,這個時間會上網,我們都在睡覺,但是聯合報的用戶就是在那個時候接收資訊。那為什麼是八點前?因為很多比較傳統的公司是八點上班,所以他可能六點就起床了,在中間通勤或是什麼的,他就會去滑臉書。他有個非常不一樣的節奏,這些就是你必須花以週為一個循環,你才可能去看得出他這樣。

其實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比如說我想要知道阿伯在看什麼,我就會找一個阿伯,問他說你的臉書都看什麼內容?追蹤哪些網紅?看哪些粉絲團和內容?這種叫做焦點訪談,他可以問到一些,你從大數據或是工具沒辦法看出的細節。我覺得這也蠻推薦大家去做,總之就是,走出你的生活圈多交朋友。我記得泛科學的作法是比較像,我希望觸及的用戶是喜歡科學的人,那我自己就要先是一個喜歡科學的人。所以當我今天看到一個很炫,我自己都覺得很棒,我分享給讀者,那就會吸引到跟我一樣喜歡科學的人來按讚或分享。這是一個初期比較好用的方式,但他就會落入我們剛剛一直在講的,容易有一個無法突破的同溫層。大概的步驟就是這樣。

好今天很重要的是,你前面得知道你要寫給誰看,然後這些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會有一些特定的表達方式,比如說,在座有人用Dcard嗎?可以默默舉個手嗎?有一位超年輕的,舉手後悔了。就是我之前,Dcard也是大概過年的時候,你知道在家很無聊,就是五天,除夕到初四,然後初五就回家所以還好,就五天,一天兩個小時去滑Dcard。Dcard很有趣喔,它雖然是新的社群平台,可是它跟大家想像的不一樣,它圖片不多,大部分是文字。那Dcard的表達方式,大部分很特別,就是它有特定的句型。它特定不用標點符號,你標點符號只能打全形驚嘆號,你不能打半形喔,會被人家生氣,然後你用刪節號,也不用三個為倍數,但是也不能太長,你不能用逗號,你句子大概七八個字就要換行。這就是所謂Dcard體。

我們公司有個小妹妹,24歲,有一次我們接到一個案子,他是美妝用戶,他想要在Dcard上面寫業配。然後我就說你有在用Dcard,你還有在操作一些傀儡帳號,那我就請你寫好了。他寫一篇文章給我,我看了一下皺眉頭,想說哪有人這樣寫文章,但我想說基於尊重專業,我還是讓他發了,發了以後點擊率超好,從此我就不吭聲,知道這是另一個專業,這叫Dcard體,就是我們講新詩、散文絕句一樣,他有一定的格式。所以當你在Dcard上面寫了非常嚴謹、標點符號正確,然後段落,有起承轉合,這樣不行,這樣沒人看。所以呢,希望大家不要太拘泥於一些對自己的要求,你唯一要要求的東西就是,我寫的東西有人看。

好所以在Dcard,假設你的受眾是喜歡這個句型,你就要順便注意。再來就是你要去模仿,然後試試看他們的語氣跟寫法,最後就是,你可以找這個用戶來給你一些建議,比如說,「啊沒有人這樣寫啦」,或者是像,啊Dcard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裡面故事很多,那故事裡面就一定會有對白嘛,然後他們對白就是,比如說我跟伯崧對話,那通常他們會在對話前先做一件事,就是選一個表情符號,比如說子鈞,然後冒號一隻貓,伯崧冒號一個人這樣。接下來的對話,我的部分呢,他就會不會寫「子鈞:」,而是「貓:」你懂我意思嗎?你們就滑一下就知道了,所以就是如果你把你的文章給他們看,他們就會給你建議。

最重要的就是後面,你不要想太多,就是你發了以後去測試,你就會知道你寫的東西別人到底喜不喜歡,就是你在那邊想半天,在那邊修了又改、改了又修,你就把它發出去,之後優化、練習再練習。我記得在泛科學寫過一篇文章,在講免疫系統,免疫系統人的過敏反應。那你會覺得這麼無聊的東西,可是超多人看,為什麼,因為我那時搭上一個風潮是〈來自星星的你〉,有看的朋友就知道,其實他裡面的設定很奇怪,就是一個外星人居然會喜歡上地球人,而且年齡落差很大,老少配。都教授他是四百年前來的外星人,然後他愛上了一個現代的小資女。那他裡面還有一個設定,就是當他們兩個一接吻,都教授就會昏迷。因為我是學生物學的,我馬上聯想到就是,這根本就是免疫反應啊!因為,他親了以後會過敏。那他後面還有一個設定是他親了幾次之後,好像他本來發燒三天,然後親第二次之後發燒兩天就好,然後親第三次好像一個下午過後就恢復精神,你知道嗎?免疫反應裡面有個療法就是這樣,就是你持續的接受過敏源,你身體就會習慣。所以整篇其實在講很硬的免疫群,但是他包裝的話題是大家有興趣的,特別是,如果我有辦法寫到喜歡這部劇的讀者,他也會覺得有共鳴,這樣他也很容易散播出去。至於我看不看劇?我不看,所以我的同溫層絕對很少看這部片的人,但我的文章能夠跨出去同溫層這樣。

最後呢,給大家一句很重要的話,社群其實都是人跟人之間的組合,你可能在網路上,就會看到一個酸民,或是一個讀者喜歡你、或討厭你,不管是黑粉或是鐵粉,那他背後其實都是一個真實的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希望大家可以謹記的。簡單的分享到這邊,謝謝大家。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