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許伯崧
講題:認識網路媒體
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長期投入動保志業的年輕夥伴,可能對相關的知識,如:動保、野保之間的衝突,或是對動、野保法都有一定的法律基礎根認識架構,那我們今天可能就來聊聊關於新興的媒體,也就是所謂的網路媒體都在做些什麼,以及在觸及率拉……種種因素影響之下你或許可以怎麼做,我只能說「或許」因為連我們都還在嘗試,今天可能不是唯一的解方,而是大家可以去集思廣益去想說,要怎麼讓自己寫的東西被更多人看見。所以以下我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分享。
那因為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叫做認識網路媒體,其實嚴格來說,網路本身就是一種媒體,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會把它稱之為線上媒體,線上媒體包含很多,像是報導者、端傳媒,像我們就是比較老的媒體,比較老的媒體中的新部門。那今天來跟各位聊聊線上編輯都做些什麼。
我是鳴人堂的專欄主編,我從2014年進來到目前為止,這一行能夠做到現在……也是有幾年了,有點快撐不住了。那我過去也是願景工程中「八仙報導」的召集人,那這個報導也入圍了卓越新聞獎,後來也出版了一本書。也曾經是文化部全國文化會議的諮詢委員,也參與過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案研議委員會的媒體諮詢委員,那其實這些經歷會讓我在看這些事情上不只會從動保的觀念去看,而是會拉到更高的層面去了解這些事情,它究竟是法律的問題?是動物福利、是動物權的問題?還是媒體溝通上的落差?是知識上的落差與溝通上的不足?所以你如果沒有把這些議題一層一層拉出來,層層去檢視的話,大家會好像在對空氣揮拳一樣,講了老半天也不知道我在跟誰講話,我要講的對象可能早就知道這些事啦……那有沒有必要再多知道一些呢?
那我接下來會特別講一個關於鳴人堂的編輯做什麼,接下來第三個要講的是必備技能,必備技能的部分我講的是(網路媒體),過去傳統媒體的編輯在做編輯工作這件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有一些操作概念在裡面。還有一個部分是提到,一個文章編輯還有文章寫作者,作為一位編輯,他預期、理想的寫/作者到底是什麼樣子?我預期看到什麼樣的文章?那怎麼樣的寫作人格特質是媒體會合作的對象?那最後一個,我想這是今天最重要的議題─「走出媒體之後」,因為我們一直聚焦於媒體到底能夠幫我們做些什麼?但是當我們也不要忘了,媒體終究只是一個媒介而已,關掉媒體、關掉手機、關掉網路,你還是要回到現實人群,在現實中你可以做什麼?這比起你在媒體可以做什麼來的更為實際。
一、關於鳴人堂
我們是一個知識型的網站,前面娉婷說他們一篇只能寫八百字,我很驚訝,因為我們八千、一萬八的都有。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我們回到傳統媒體新聞的議題上來講,第一,你一定要補充事件的脈絡,事件的脈絡到底是什麼?你是要把他拉到更高的結構上去看,而不是癥結在衝突的那一瞬間而已。大家每次看到新聞就會……互相叫囂、有些衝突、對立的畫面,但是大家在看到情緒過後,有沒有看到背後更結構性的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最近屏東市議員,當大家看到很衝突的那一瞬間後,大家會群情激憤,但大家逐漸去扒出背後的一些來龍去脈,以及還原事件意義之後,大家就可以了解,這樣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
那光是要描寫事件的脈絡就需要一些篇幅,我想這是在當代媒體很難避免的問題,你要短、小、輕、薄,就會難以辨免得忽略了脈絡,但如果要補足脈絡的話,網友大概看了前面一段之後,大概就直接結束,下面寫廢文。
另外,具洞見的文章,什麼叫做具洞見的文章呢?我想有很多評論,我們把它分為幾類,一類是情感宣洩式的評論,但我覺得這沒有不好。在來之前,主辦單位給我一份關於各位想透過這堂課了解到什麼的一些資訊,其中很多人提到說,我寫東西比較感性……,寫得太理性沒有人要看,寫得太感性又被說擬人化,這個問題等一下我們可以來談一談,那我先講我自己的感覺,就我個人立場,感性或理性並沒有孰是孰非,而重點是你的「事實在哪裡?」,如果你是基於事實的寫作,理性或感性的寫作都只是寫作策略的一種技巧展示而已,可是你不能違背事實的前提。
鳴人堂的類型
1. 是綜合型知識網站
綜合評論下來,我們(鳴人堂)得到硬新聞五顆星,大家應該是不否認的。
2. 編輯導向
那我們的定位比較偏像是編輯導向的部分,我其實不太清楚其他新媒體是怎麼操作,可能是有稿就丟,或是其他方式,但以我們合作的經驗,文章交來我們的手上,我們會改一遍、兩遍,每一次我們都會經過作者同意。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想回到一個很基本的原因,編輯不是只有處理人跟文字,還有文字和事件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如果我今天沒有經過你的同意,直接給你下了一個很奇怪的標題好了,原本文章內容是在講打死蛇,結果文章標題寫貓的報恩,那你一定會被我氣死嘛。那如果我們每次編輯都先取得作者的同意,在經由同意的前提下,大家透過互動、討論的過程是不是能夠讓文章更上一層樓?講清楚過去沒講清楚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在當代編輯不太像是一來一往的關係,而是比較像是合作、一起去找解決的辦法,比較像是議題上的夥伴,而不只是單純業務上的來往而已。
3. 定位:倡議、組織、賦權
那另外一個除了「倡議」,我們還做「組織」,組織知識、組織脈絡、組織正義這些知識對讀者說它的用意是什麼?假如說我今天要做社區工作,我就需要一些知識,那這些知識從哪裡取得?鳴人堂就會提供你這樣一個選擇,那你得到這些知識之後,你就可以把自己組織的更好,讓社區的事、你關心的事情可以更好、更系統性、有脈絡的去處理。
另外一個是「賦權」,就是empowerment,我們知道要做社會參與行動之前,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就像之前動物新聞網的主編說:因為認識才會關心、因為關心才會行動,那我門就是要賦權讓你有行動的本事、讓你有行動的知識,讓你知道你在正確的知識基礎下,去從事行動。
許柏崧理想中的媒體型態
所以我理想中的倡議媒體,主要可以分成三個型態。分別是解釋型、組織型、還有倡議型。
1. 解釋型
解釋型是什麼?譬如說提供一個正確、完整的觀點,那當然大家會說正確、完整的觀點是見仁見智,那什麼叫做正確、完整的觀點?我們有幾個檢驗知識來源的方法:第一個,知識來源是否具公信力;第二個,知識論述的過程是否經得起邏輯的檢驗;第三個,知識的提供者是否是該知識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所以我們會提供幾個檢驗知識的方法。
2. 組織型
剛剛我們有提到我們是組織知識以及連結社群,這些知識主要的用意還是用來服務我們的讀者、服務我們的TA(Target Audience),所以我們還是要回到社群去。譬如說以誰關心這些事情?所以是我的動物TA,還是我的動物讀者關心呢?還是更廣泛的讀者關心這件事情?
那大家都會有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要怎麼突破同溫層,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也沒有答案,我們也在想說要怎麼突破同溫層,你們的問題不是只有你們會有,線上媒體也在困擾。所以大家等一下可以聊聊,搞不好下一位小兄弟(陸子鈞老師)有很好的廣告方法,可以告訴我們如何突破同溫層。
3. 倡議型
我們講到倡議就會提到說,我們今天要為一個組織、為一件事情發聲、為特定的對象發聲,那我們要用怎麼樣的方式去倡議?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不脫離人本視角。你一定要以人為本、以動物為本,你才能了解到他們身處的處境是什麼,那就像娉婷說的,你可能要對它有感情。那對我來說,你可能要意識到你對這件事情的倫理責任在哪裡,你對這件事情是不是有道德責任?那就是你必須要具備的人本視角。
再來,我非常重視同理關懷,因為在這麼多處理動、野保衝突的文章中,最常見的起手式……我只是舉例,如果今天狗被打你會悶不吭聲嗎?如果今天不是猴子被殺,而是狗被這樣宰你會不會群情激憤?會麻。所以我覺得對物種的關懷,一定有親疏遠近的差別,那你要怎麼去試著理解不同的物種對象,他們所需要接受的關懷?所以我覺得同理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說人類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都在學習同理……,我做了八仙的報導做了三年,我還在學習怎麼同理,到現在還是有人會說他們是愛玩……諸如此類的。那我覺得這就是人類一輩子的課題。
那些媒體本來應該做的事情
1. 產生意義的關聯
像以現場的各位所關心的動保議題來說好了,我關心動物這件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這件事情跟我沒有關係、跟社群沒有關係的話,那……這些社群不關心這件事情好像是理所當然的阿,那大家就會說,大家是同溫層的人,大家就會對這個議題有一些意義上的關聯,但是跳脫這個同溫層之後呢?你要怎麼去訴諸這個議題的重要性?那這個是傳統媒體應該要做的事情,讓議題跟讀者產生一一的關聯,而不是讓大家覺得同仇敵愾,或只是憤怒、叫囂這樣而已。這當然是理想上,傳統媒體應該要做的。
2. 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
套用到今天的主題上,就是指關心自己所關心的動物以外的動物。那我覺得這件事情也是所謂的新媒體、動保媒體、NGO、個人……等可以去思考的事情,我注意貓、狗動物之外,我是不是可以再多去關照其他動物呢?那要「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需要哪些知識?需要哪些背景脈絡?面對不同的議題所面對的差別待遇時,我應該提出我的回應倫理來面對這些事情。
這些我都沒有答案,我覺得都是要大家一起學習的課題。
3. 促進互相理解
我舉一個起手式,譬如說動、野保常見的議題,我舉一篇我昨天看到的報導好了,報導中講華山野青眾他們在那邊做的事情,他們會在那邊獵鴿子,因為我們是當代都市嬉皮,所以我們去打野鴿來吃、打松鼠來吃,說你去頂好買雞肉,和我打鴿子來吃,差別只是你沒有看到中間的過程而已。可是起手式就會說,如果今天打死的是狗,你會怎麼辦?如果我今天打狗來吃,我可不可以說,反正我去地下屠宰場我也可以吃到狗肉啊,你只是沒有看到中間的過程。
那當然很多人會提到「雙重標準」,所以這時候你應該要做什麼?應該要促進雙方的互相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我覺得如果從大腦神經結構來看的話,會有這樣的差別待遇真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真的不是說大家倫理不一致,或是雙重標準,而是真的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特定關心的對象,而我關心A不代表我不關心B麻對不對,大家都可以理解。
所以我覺得對於「促進互相理解」這件事情,不是只有傳統媒體該做的事情,而是你做為新媒體也應該要留意到的事情。
產生意義的關聯……,我今天做動保新聞這件事情的意義,跟其他「我以外的人」之間的關聯是什麼?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我自己所關心的動物以外的動物是不是需要更大的關注?譬如說原本所做的關心動保的新聞已經夠多人關注了,那我是不是可以轉移一下關注的焦點、重心,去看其他更需要被關心的物種。第三個,相互理解,如果自己所關心的物種和其他物種之間產生衝突時,這時我們該怎麼處理?我們應該持平的去了解、從法規面去看,譬如說從人類對動物的情感、從動物權的角度去看,或只是情感的宣洩而已,我覺得這對看一篇文章或是寫一篇文章來說,都是你應該要去思考的事情。
其實這一句的原句是「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媒體只在意快門的那一瞬間」,所以我把它拿來援用,不管事公共議題或是動保議題,他永遠都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我們真的不能只有看新聞上那一瞬間。譬如說有動物被虐死,那大家都會去同仇敵愾,去氣憤這樣的事情。那譬如說,大家提到說野保法其實是……野保法跟動保法這兩部法有非常多的疏漏、空洞的地方,有很多野生動物其實是沒有被照顧到的,面對這樣的情形時,我們只能說……阿就那樣阿……不然能怎樣。
所以其實這些都是你們可以去了解、去關心的,譬如說野保法跟動保法,我覺得在場講法規架構對各位來說會非常吃力,但我覺得這是討論一件事情所必備的基本知識框架,你一定要在這個框架裡面討論,在這個法律的框架裡面討論,我們才能找到共同的解方和出路,而不是只是流於個人自己的見解。
二、編輯做什麼?
大家可能會覺得編輯就是抓錯字、配圖、下標,講這些會覺得很old school(老派的),講到就覺得很丟臉。編輯當然不只這些,我們做的事情其實蠻多的。
(一) 開發作者
我覺得在當代社會,或社群媒體的時候,開始有很多議題不斷的湧出,包含各個知識學門,他們的專業知識、學科中不斷的被普及出來。那面對這麼多的議題時,你應該怎麼去找到你的作者?就像我前面說的,一個自由作者,他的知識來源是否可受檢驗?他是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其實這件事情放到各位身上,如果各位未來要做採訪寫作的話,我們同樣去採訪專家學者,他們的知識來源是不是可信的?他的知識是不是可以經得起邏輯的檢驗?
(二) 議題經營
譬如說我們鳴人堂,雖然說今天有種跑錯堂的感覺,動保新聞在鳴人堂只有佔一小部分的新聞而已,我們是屬於綜合型網站,所以大部份的文章評論什麼都可以關注。那這麼多議題中,你要怎麼去長期的等一個議題?我剛才就收到一個非常棒的議題──賽鴿議題,今天沒有來我可能也不會關心到這件事情。包含小時候我父親會玩畫眉鳥比賽,畫眉鳥比賽就是比哪隻畫眉鳥叫的聲音最好聽。可是動保法裡面就規定你不能做這些事情,那這些歷史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它都還是會繼續發生。
(三) 編輯本務
回到技術性的問題上,你一定要對文字有基本的語感麻。那譬如說你覺得怎麼樣的文字對讀者而言比較暢通?什麼樣的文字對讀者來說會看不懂?最後要回到你這篇文章最後的核心意識、問題意識是什麼,各位如果要著手撰寫一篇文章的話,你一定要有基本的問題意識。今天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我的核心關懷是什麼?我訴諸的對象是誰?我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我使用的手段又是那些?大家把這些東西系統化的組織起來之後,大家就會了解到一篇文章所需要面對的對象有誰、可以達到的目的、手法又有什麼。
(四) 行銷
其實現在網路媒體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譬如說很多的行政,還有行銷也是我們要做的。行銷不只是控版位而已,還有包含在社群的投放操作,要怎麼投?每天都好像在操作股市一樣,這隻看起來好像不錯,那買一下。每次都是拿著公司的錢去操作這樣的股票,是覺得蠻爽的。
那你要懂得去行銷議題,你要知道你的TA是誰。譬如說就現實層面而言,我們要行銷動物議題的時候,一定都是行銷到動物社群,不能說我今天是關心動物的議題,但我設定的廣告對象都是運動、球類、棒球、籃球……等。這樣好像聽起來好像是突破同溫層,但也不要這樣意氣用事。畢竟我們所行銷的對象是動物社群所關心的事情,我覺得大家好像會覺得想要把議題擴展到自己以外的社群。像是之前參加國民法官的行銷也是一樣,總是想要讓一般人去了解法律議題,我覺得這個想法有點…….我們也會很想這樣,誰不想讓別人多關心一下你所關心的議題?可是就是時層面來說、每個人的工作節奏,還有每個現代的調性來說,你要讓一個人了解這麼多議題,實在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那何不我們就好好的經營原本這群社群,讓這群社群都能到現實生活中去發聲、宣導、倡議就好。那他們要去宣導、倡議總是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那我把我的社群經營好,讓他拿我們的知識去倡議,這好像聽起來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方式,比起我把這些理念行銷到對陳偉殷、NBA有興趣的這些來來的實際一些。
三、必備技能
其實在過去,我入行前,編輯嘛……你在編輯文章就好像是,你在找一塊木頭,這塊木頭裡面有一尊觀音,我們就要不斷的刻,刻到觀音出現為止,刻到最後經常會懷疑人生,會想說自己弄這麼久……到底有誰會在意這件事情?會想說……連這個也要改……不是意思都差不多嗎?是要HTML?SEO?還是要回到現實中經營社群,還是有人脈?
(一) 編輯
文句的潤飾一定要有基本的語感,我在各個場合都會不斷的說,你要做一個好的編輯工作,最重要的還是大量閱讀,而且是跨領域閱讀,你才能去理解每個知識社群他們面對這個議題所希望看到的觀點或是所希望進入的脈絡是什麼。
第二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事實查核,尤其是在許多有衝突、爭鋒相對的議題上,很多人可能會拿著一份英文文件,就仗著可能你看不懂英文,就截了哪一點……來說服你,殊不知後面幾點可能有一個但書之類的。所以我覺得事實查核在各種議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今天得到一個專家學者所說的,他說的是不是就具有可信度?你要怎麼回過頭來去檢驗他?
(二) 信任
其實不論是做任何運動或是做媒體工作,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大家有一個信任基礎在,什麼事都好講。如果我們彼此沒有信任基礎,那我們怎麼成為議題的夥伴?
譬如說今天動、野保之間有些裂痕存在的時候,那大家的初衷都是關心動物,但是如果今天兩派在某一個議題上有合作的可能,大家的初衷如果不變的話,這樣的裂痕還是有可能修復的。
第二個是「知情同意」,未來各位如果有跟媒體合作的經驗,不好的合作經驗大概會怎麼樣呈現?我有一個不好的合作經驗是,我交給他東西,結果東西就默默出現在貴網站了,或是這篇標題怎麼有點不倫不類解果一看發現作者是自己,這種感覺真的很差。
未來如果各位有相關撰寫文稿的經驗,起於你跟你的編輯有個很好的互動關係,其實這段關係不僅是只有業務合作上的往來,還是議題上的夥伴。
怎麼去詮釋議題的定義我覺得也很重要,可能有些人他對議題不是那麼熟悉,或是他平常沒有關注這些,那這時候你要怎麼期望他給你專業上的建議,這就是要透過經常溝通。因為大家都很怕有些文章刊登出來,結果是錯的,剛好被別人拿去大作文章,截圖說這是你在造謠,這真的是沒完沒了。所以大家在寫文章的時候知情、檢驗知識真的要做好,檢驗知識的品質真的非常重要,還有詮釋知識、解釋知識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我欣賞的幾個業務合作單位的作法是,他們有一個TEAM,他們會大家一起共同查驗知識,共同查驗書寫的脈絡、邏輯是不是對的,這是一個方法,也推薦給各位做參考。
(三) SEO的寫作策略
SEO不是只有說是IT部門的事情,其實身為寫作者,我們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心中也要有SEO的概念。那什麼是SEO?就是搜尋引擎優化。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看見,但如果你還是要靠臉書、粉絲團來推廣議題……,我看回饋單有很多在場的朋友在經營粉絲團,應該覺得成效不太好對吧?會覺得說是不是臉書是不是壞掉了?觸及率兩百多但只有2個人按讚,我們也是這樣阿。你的文章被看到就是透過google 搜尋,其實我覺得台灣動物新聞網的搜尋做的很不錯,因為每次打關鍵字,都可以看到台灣動物新聞網排在比較前面的位置。
那大家會覺得說,在這個時代我還要去做一個網站來保存我的文章嗎?還是我就在臉書上面寫一寫就好?可是我覺得有兩個議題,一個是臉書的搜尋真的很不容易,包含說要找自己以前覺得寫得還不錯的東西都有點困難,所以還是要放到網站上。另外一個就是,要用google尋找臉書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所以不論是你要做自己的網站,還是你要乾脆直接做medium(新的微型部落格),因為這個網站,他的演算法對寫作者而言是非常友善的。所以與其建議你去重建一個網站,不如建立一個個人部落格,我覺得大家可以考慮看看。
那什麼叫做SEO的寫作策略?其實他分了很多點:
1. 標題怎麼下
其實SEO在累積群眾分數的時候,其實會看你的關鍵字是什麼。一般民眾會搜尋的一定是近期的熱門議題、近期的熱門關鍵字。那你要怎麼知道google近期的熱門關鍵字有哪些?其實你可以到一個叫做google trend(google趨勢)的地方看,譬如說有些關鍵議題的網站,他們會針對每天的關鍵字去生產內容,進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換點閱率。在動物議題上,我們的系統就會不斷提醒今天有一個關鍵字是「台灣獼猴降級」之類的。所以如果我們針對關鍵字去生產文章的話,其實在那個時間點是可以獲得鰻令人滿意的流量。
那標題到底要怎麼下?大家都會習慣前面一個主標,後面一個副標,通常你放在愈前面,理論上搜尋的分數應該愈好才對,所以主標應該要下一個近期……,我知道大家比較少在發表文章,可能你發表一篇你很關心的議題,內文也非常的好,但標題我就會覺得……嗯?經常會看著標題不曉得內容大概要講什麼。其實我覺得在網路時代,大家要習慣直球對決,你要寫什麼樣的議題,標題就要下什麼樣的標題。當然大家偶爾會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像讀書人一點,就會下一些比較讀書人的標,但在網路時代,我只能跟你說很難被找到,我以過來人經驗……前文青告訴你。
2. 內文
其實google的SEO還會看你內文的布局。譬如說第一段第一句,你應該提到事件本身。譬如說我今天要講台灣獼猴,那我第一段的第一句一定要講到台灣獼猴,不能說:「你知道某一種物種他被降級之後他的遭遇是什麼嗎?今天有一個台灣物種…….」,然後第二段才提到台灣獼猴,那搜尋分數的話就不用說了,你都這麼客氣了,google當然就對你不客氣了,所以第一段第一句就提到關鍵字是非常重要的,會增加你SEO被搜尋到的機會,我只能說有可能,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教戰守則。有很多教戰守則也告訴你,一段文字的安排不要超過一百個字,但我覺得這個參考就好了。
再來,在文章內部提供一些外部的超連結,對於你的搜尋分數是有加分的。
3. 關鍵字
大家如果有在寫部落格,應該知道最下面會叫你寫一個tag,那tag要怎麼下就是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譬如說關於台灣獼猴的文章tag就不能下猴子,google可能就會不知道猴子跟台灣獼猴之間的關係,所以大家要下關鍵字就直接一點、正面一點。把你要訴諸的議題直接寫在大標的主標,內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寫在你的關鍵字,寫在你的超連結上。相信這樣對你文章被搜尋到的機會是有加分的。
回過頭來,在現在這個google去引導你看到什麼的時代,你要怎麼去組織一篇文章,跟過去的新聞寫作真的差異非常大,過去的新聞寫作告訴我們要用「倒金字塔」,但自從我來到業界之後,如果使用了倒金字塔寫作,流量也是倒金字塔。當然過去的傳統寫作有過去的價值,但是我覺得在這個物換星移的時代,要怎麼樣讓自己的文章被看到,是大家要去關心、去了解的。
SEO這個課題是比較有趣的,你要怎麼寫才能讓自己的文章被看到─關鍵字下什麼?譬如說有寫作經驗的人會知道,有時候系統會去算你文章裡面總共提到這個關鍵字幾次,但也不要每一段都提到台灣獼猴、台灣獼猴……,那就過猶不及了,不僅google會覺得你是來亂的,讀者也會覺得你很煩。所以這個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四、文章編輯
剛有提到說要怎麼寫一篇文章,大家都想知道線上編輯怎麼看一篇文章。那當然,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們看一篇文章當然不只是看作者的名氣,我們都會一視同仁。
第一個就是要釐清問題意識,我今天之所以要寫這個到底是為了什麼?只是因為他在法律層面有非常大的漏洞,所以我要提醒公部門去補齊,還是其他原因?再來就是要做「風格確認」,你到底要用怎麼樣的風格去呈現這樣一篇文章?譬如說尖銳、諷刺、挖苦……等。其實不光是只有編輯的工作,其實只要是一位負責任的作者,都應該要做到事實查核。譬如說我今天去google一段文獻來做為參考資料,結果他來自什麼coco01。最後,技術工作的部分,我們要怎麼讓這個句子讀起來好讀、順暢。我自己從事編輯工作這幾年下來,可能因為大家會的語言太多了,看了很多翻譯文學、翻譯書,所以導致大家的語法結構變得非常的詭異,像是主詞動詞一直顛倒。其實自己在寫的時候可能沒有感覺,但如果你換位思考,如果我是讀者的時候,我會怎麼看這篇文章?有一些很麻煩的作者,我會叫作者自己念三遍再交來,大家就會知道自己的文章問題出在哪裡了。
(一) 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我們就以剛剛娉婷提到的蛇、貓、狗之間的衝突,或是淺山地帶山羌和野狗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的問題意識會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想寫這件事情?我有什麼問題意識?我想要喚起什麼樣的回應?
(二) 脈絡梳理
第二個脈絡梳理,就像我剛開始提到的部分,新聞的意義在於「產生意義關聯」,但是再產生意義關聯的前提是,你應該要把事件的脈絡梳理清楚。譬如說台灣獼猴降級事件,台灣獼猴降級之後會產生哪些衝突?其實提到降級,好像也不是第一次了,其實公部門指出要為猴害問題找解方。
不管是任何議題,脈絡梳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家如果都想要突破同溫層的話,同溫層的人都會知道脈絡是什麼,但對於同溫層外的人來說,脈絡梳理是他們了解一個議題非常重要的一塊敲門磚。
(三) 事實查核
我今天要再次強調事實查核的重要。一來避免你的文章成為武器被拿來攻擊對方,或是拿來數落自己的不是,這不僅影響到你寫作的品質跟聲譽,更嚴重的是會影響你所屬的團體、NGO,甚至是支持你所關心的物種的團隊的聲譽,請各位務必要記得。不要寄望你投稿的媒體編輯會幫你把關,很多媒體是有稿就發,有稿就有流量,有流量就可以換一些錢回來,所以對於品質的把關上就比較不會那麼嚴格,所以不僅讓作者個人的聲譽受損,還會讓你背後的NGO聲譽受損,這件事真的要跟各位再次強調,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四) 技術工作
就像前面講的你在寫作的時候,腦海中一定要有SEO的概念,我要怎麼寫才能有利於被google搜尋到?我要怎麼組織文章的架構?這篇文章我要回應到那些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寫作的方法,也是跟泛科學學來的,譬如說貴站喜歡用一些打臉文來反駁偽科學的新聞。
以人類大腦來說,這種衝突性的議題,坦白說……對推廣正確知識而言,是非常有效果的。所以你如果看到一些不符合科學、不符合倫理層面的議題的時候,…….譬如說你的標題寫「打臉XXX不敢說的真相」不用這麼偏激,你可以在文章裡面平舖直述的提出反證,來證明說他說的是錯的,那這篇文章……就我個人的經驗看來,是可以收到不錯的回饋跟成效。但前提是,不要寫什麼「怒打臉……怒嗆XXX……」。
五、寫作者
關於寫作者,我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自己發表文章……那就不會有前面所講的這些問題(如:要有怎麼樣的寫作策略)。但如果你今天是跟媒體合作往來,那怎麼樣的寫作態度會增高媒體合作的意願?當然,這些只限於那些毛很多的單位,有些單位只要有稿就發,但有些單位就比較不好合作,譬如鳴人堂。怎麼樣才可以提高媒體的合作意願,相信就能提高你所關心的議題的能見度。
(一) 認真
我覺得認真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你對這些議題投入多少心思?你花了多少時間去爬梳這些脈絡?編輯一定都但得出來。那我們會怎麼去評估一位作者的認真程度?
1. 投入時間
我其實不太相信一件議題發生之後,兩個小時之內寫完的東西,是好的。如果真的是你在這個領域浸淫了……35年好了,如果你馬上寫出來,那我就服了你。那譬如說一個議題出來之後,有很多細節都還沒有釐清,很多爭議都還沒有得到官方正式的回應,但你馬上就生了一篇文章出來,這時候我個人心中的警報就會響起來了。
我們不搶快,我們求的是正確的知識。
2. 專業程度
你投入多少時間去寫文章,你投入多少時間去關心這個議題,你的專業程度理論上就會跟你所花費的時間成正比。不會有打了35年的鐵,最後卻連怎麼打一把菜刀都不會,應該不至於。
(二) 負責
1. 知識來源
在這個時代,大家要發表變得太過容易、簡單。你寫好臉書之後,按post就出去了。其實我覺得這樣的過程少了一個人幫你把關,反而會讓人質疑議題的專業度,讓你做這件事情的初衷被懷疑,所以你的知識來源一定要經得起檢驗。
譬如說作者有自己的一套寫作規格、採訪的sop,但一般人如果要寫一篇文章的話,就我自己而言,我一定會去下載pdf來看,也就是各家期刊、文獻、論文……等,我覺得那對我來說可能知識的可信度比較高一點吧。
2. 檢驗真實
其實講到目前為止,你們會發現我對於「事實」這件事情非常看重。因為大家都懷抱著自己的初衷,想要讓一件事情變得更好,那你要讓一件事情變得更好,那就不能透過非事實的情緒來動員。因為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那情緒走了以後,你要關心的事情還是持續的留在原地,沒有任何進度。
(三) 可參詳
1. 參考價值
你寫的東西一定要讓別人覺得有參考價值,你寫的東西一定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能夠被證明你寫的內容是正確的。
2. 真實資訊
又提到一次「真實資訊」。你要發表主觀的評論無妨,但前提是「事實是什麼?」,如果不是事實,我覺得後面的東西一推就倒。那如果是情緒動員的東西,把情緒那一層文字剝掉之後,其實你會發現裡面的東西乏善可陳。
六、走出媒體
剛剛主編提到,大家都關心議題,我們透過關心議題來認識議題,認識議題之後才會參與行動,其實媒體只有在做最前面這件事情而已,叫做─知識傳播,或是倡議─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議題的重要性,以及與自己的關聯程度。
可是我們關心完大家在網路上學習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要走出媒體。你還是要回到你所屬的社群,去作草根運動、在地運動、社區運動。這件事情才有辦法被推廣、被看見。不然我真的覺得在媒體上談這件事……雖然我今天好像有點……自打臉這個題目。可是我真的覺得媒體只是一個媒介而已,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現實生活中的相處。
如果你在自己的臉書上都呼風喚雨,譬如說怒嗆誰、打臉誰,然後回去看到自己的line某位長輩又貼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又想說不要傷害大家的情感而沒有任何作為的話,這樣……好像說不太過去。
不要讓自己成為臉書上的巨人,但是是現實生活中的膽小鬼。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對知識工作而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檢驗制度。
這些知識要去哪裡?如果這些知識沒有辦法化為你的具體行動的話,那這些知識永遠只是拿來救火、打火用的,你沒有辦法發現背後真正的根源問題,或者是說在現實生活中不敢採取真正的行動,所以最後提一個問題「關掉手機之後你要做什麼?」,面對真實的人群可以怎麼做?我覺得這也是我在這一行快五年的心得。我覺得在這一行會看到流量很好啊,一年一、兩千萬,好像沒有不好嘛。但是你會發現……很多議題,我已經在這邊四、五年了,很多議題第一年在講,到現在還是一模一樣,那問題是什麼?可能不在於媒體了啊。
當然我覺得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除了討論如何操作媒體之外,應該回歸最原本的初衷,我想要透過媒體做什麼?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切的事情啦!
(一) 策略
最後,我看到有些回饋單上面有些東西蠻有趣的,譬如說蠻多人會提到──寫作策略,大家會提到說自己是一個感性大於理性的人,但是大家心中的警報又不斷的在響說:好像也不能一昧的訴諸情感,或是情緒動員。大家又想說如果太感性,而沒有人看怎麼辦,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我也會有。但是我要回到今天所講的主題是什麼,如果你講的是事實的話,你覺得寫的感性一點有關係嗎?如果我講的不是事實,而是一些捏造而來的謠言、偽科學,那我講的很理性、很有模有樣,真的有助於這個議題的推廣嗎?好像也不是。所以重點不在於你的寫作策略與手段是什麼,而是你立基的證據基礎、法則是什麼。
(二) 受眾
另外,大家還有提到一點,就是會覺得寫這些東西不知道在跟誰講,我的受眾到底在哪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我們只能留待下一位講者來為我們解答。
我做媒體這麼多年,我們也經常覺得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的受眾到底誰?大家都會說「大眾媒體」,可是大眾其實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名詞,大家都知道其實沒有所謂的大眾,只有分眾。那如果你把希望放在動物社群以外的人,那……你一定會很受傷。坦白說其他人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責任,陪你去了解動保議題。但是如果你的受眾就是在於經營好你原本的這些社群,那這些社群就是你的種子、小蜜蜂,讓他們出去傳播這樣的觀念、去身體力行、去實踐的話,那……「你的受眾是誰」這個問題好像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大家只要經營好自己的社群就好。如果你經營到說……如果你就是要讓這些愛運動的人愛護動物、保護動物,那大家可能就會一直覺得不知道要寫給誰看。
(三) 衝突
衝突的部分,剛剛有提到說,人類的大腦其實是愛好衝突的。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則不太對的新聞,譬如說是違反動物倫理、動物科學的新聞,你是不是有辦法把這樣一個歪斜的輿論風氣導正?就是賦予他一個脈絡,讓他產生意義上的連結。所以衝突可能是各位寫文章的好時機啦。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平常寫這個沒有人看,大家知道最好寫的時刻就是「產生衝突的時候」。
(四) 倫理
其實我覺得這幾年看到動、野保之間的衝突,大家也都知道……,我覺得動保人也沒有真的覺得,你們這些蛇都去死吧,但是野保人立基於政策……,我只能說公共政策上分配的不平衡、歪斜,而導致兩派之間的衝突,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公共政策上去討論。
可是回到個人的角度上,你面對這些不一致的時候,你會怎麼去面對?大家都要承認說每個物種對自己而言都有親疏遠近。我今天會受吳老師的邀請來這裡演講,也是基於親疏遠近。
再來,就是回應的倫理。你面對別人的質疑,該怎麼回應?譬如說動保很常被質疑,被叫做「毛保團體」。我們後來有發明出一個叫做回應倫理,什麼是回應倫理?每一個人應該針對每個質疑的點,做到自己最大責任的自我反思。你要要求每一個人在每件事情,都做到道德一致……坦白說不可能,可是如果你願意為這件事情反思,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反思自己還能再多做些什麼?我覺得這是可以讓自己所關心的物種跨出一大步的重要關鍵。
今天就簡單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