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Proctor - Solving Human-Bear Conflicts for Conservation Successes
主辦單位: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熊類專家群組(BSG)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協辦單位:林務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市立動物園、內政部營建署
贊助單位:玉山銀行、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地理雜誌、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報導連結:【與熊熊大師有約】建立廊道降低人熊衝突:加拿大卑詩省成功保育棕熊
延伸閱讀:https://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database/73-2017-01-24-13-13-07/642-michael-proctor.html
摘要圖片取自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
黃美秀老師講者介紹:
Michael為移居到加拿大的美國人,為獨立的研究工作者,研究領域包括遺傳及族群,也指導其他國家的學生做研究,協助其他國家的研究者進行當地的熊類保育工作。Michael本身也是IUCN熊類專家群組-人熊衝突組的委員,因此今天來分享人熊衝突的處理。
**版權為Dr.Michael Proctor所有,請勿任意盜取內容。
Dr.Michael Proctor演講摘要/譯者:吳宗蓉
很高興來到台灣以及參加這個工作坊,這幾天以來我已經愛上台灣,尤其是台灣的食物真的很棒。
前兩位講者從比較大範圍的全球的熊類、以及卑詩省的熊來說明,而我這第三堂演講則將比較具體的進入科學計畫及細節中。在Bruce的演講中他和我們分享了卑詩省的成功案例,以及保育成功的祕訣。當然這其中也會有一些問題和保育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但大致上這仍然是成功的案例。
世界各國都有發生程度不一的人熊衝突的問題。這是因為因為人類對環境的使用,造成某些熊類的族群被孤立、變成很小的族群。我們可以看到熊的族群分布愈破碎化的地區,往往也是瀕危風險較高的區域。
為何世界各地會發生這麼多熊和人類衝突的情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和熊有類似的食物消化系統構造,都同樣喜歡吃肉,所以熊在大自然中的食物短缺的時候,很容易就轉向去尋找人的食物,於是這就會造成兩者的衝突。
全世界會造成人熊衝突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人類數目增加是個很重要的原因。當人類延伸生活範圍就會入侵到熊類原本的棲息地。
同時,從另一方面來說,在過去40-50年來,全世界有許多熊類的族群數量也在增加,所以人和熊的數量交互影響著彼此。
此外,大自然中的食物供給來源會波動,有時食物會很充裕,但有時食物會短缺。PPT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隻在卑詩省海岸邊、非常瘦弱的熊。這是因為在這一年裡山谷中的食物短缺,所以熊就會到人類的環境中徘徊尋找食物。
另一個原因是熊類棲地的流失,造成熊必須移動到人類的生活環境中。
引發人熊衝突的地點類型有許多種。這其中有些和台灣相同、有些不同。例如:蜂蜜、農作物、家畜、人類位於鄉下郊區的居處、果樹、垃圾、獵人的營區...等等衝突點。
事實上,要去談全球的人熊衝突是很有挑戰性的。因為各地文化、生態、使用工具...等都有所不同,所以這真的是個牽涉範圍很廣的題目。但我在演講中希望能著重在人熊衝突的原則,以及我們如何處理,這些原則應該是能適用於各地的。
人類因擴張遷移到熊原本的棲地上,和熊類發生衝突,而通常人類會戰勝熊,於是就造成某些地區的熊族群愈來愈被破碎化為小族群。接下來我們要回到加拿大的例子。
第10張PPT是加拿大的熊類族群分布地圖,深紅色範圍是Bruce提到的熊族群擴張的區域,而白色箭頭所指的咖啡色區域就是我所說的熊族群被孤立化的區域,也就是我的工作計畫執行的地點。我的目標就是讓咖啡色地區的熊族群重新連結回歸到深紅色的區域。
從第11張PPT中可以更靠近一點看到熊的族群分布情形。深紅色的高山是熊分布的地方。
第12張PPT中可以看到人類分布的地區,人類生活在山谷和高速公路經過的這些地點。當時我來到這邊,認識了Bruce,他讓我開始進行熊類的研究。
於是我們在1995年發明了這種藉由取得熊的毛髮來進行研究分析的技術。我們以食物引誘熊靠近嗅聞,並在熊沒有察覺的狀況下取得毛髮樣本,並從片段毛髮中取得熊的DNA特徵,藉此可了解這隻熊的父母是誰、對熊的數量進行估算、分析熊族群破碎化的情形等等。另外我們也可以藉由熊在樹上磨背取得DNA樣本。
而經過追蹤這些DNA,我們可以判別這些熊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發現第16張PPT地圖中這些黃色線條的地區很少有熊跨越;或者更明確的說,是很少有母熊會跨越。而從這張熊族群破碎化的地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黃色線條區隔出的各個區塊中有白色的數字,這就是該族群的數量。有的族群數量很大,有的則是小數量的族群。
於是我開始在這個地區居住和工作,和44隻熊住在一起,我的目標就是讓熊跨越這黃色的線,讓小數量的熊族群能夠連結到大族群的區塊。
那麼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原因導致熊族群的破碎化呢? 在這張照片的背景你可以看到山谷和高速公路,這裡其實很少人居住。熊和人的衝突發生有很多原因。當人與熊的衝突發生了幾十年後,熊的族群逐漸破碎化,而且熊不會在破碎的族群之間移動。
科學不只在於了解和發現事實,也希望能解決問題,所以接下來我開始談解決方式:我試著在這些破碎族群之間找出連結的區域,也就是廊道。
為了利用基因分析來了解熊族群的移動模式和數量,我們用無線電項圈來捕抓熊。我們會幫熊打鎮定劑讓熊睡著,然後在耳朵做標記,或在嘴唇內部刺青留下圖案記號,以及放上無線電項圈。這些都是很安全的方式,被廣泛用在保育研究上。
在熊身上裝置了無線電項圈後,我們每個小時或每兩個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關於熊的位置的資料,可持續好幾年。我們針對99隻熊做這樣的研究,獲得許多資料,以了解他們的移動模式並找出可能的廊道。
於是我們從這99隻熊身上獲得許多資料,並進行了許多的分析。從第46張PPT的地圖中可以看到,綠色區域是山裡面比較適合熊居住的棲地,而黃色的區域就是熊可以需要跨越人類所居住的山谷的區域。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熊能夠跨越以及在這些黃色區域來回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廊道地帶。而我現在談的就是我15年前開始在此工作的這個地區,我就住在那邊,我的夢想是讓這個有600隻熊的大族群,跨越這個只有80隻熊、很孤立的小族群,再往下到這個位於美國、非常孤立、只有20隻熊的族群中。我希望熊能夠跨越人類居住的山谷而存活下來,並連結到其他族群。
從第47張PPT的地圖裡可以看到有好幾個被隔離開的熊族群,中間隔開熊族群的就是人類居住的山谷。熊如果下山到人類居住的區域,平均大約在三天內就會被人類殺死。而我的任務就是去教育人們,教他們解決人熊衝突的方式,讓人和熊都可以在不需要殺害對方的狀況下生存下來,好讓熊可以跨越這個人類居住的山谷,到達其他的熊族群所在地。
再從近一點的地圖看。第49張PPT地圖裡的黃色區域就是我預測的廊道地帶,綠色區域就是較佳的熊棲地。右邊這張照片就是一個熊如何使用廊道來跨越高速公路的例子。
我們在民間組織的協助下買了許多土地來做為廊道。最後我們花了5800萬元,買了超過21000公頃的土地作為廊道。第51張PPT右邊列出的這些就是與我們合作的民間組織。
我們另一個使用的方式是從蒙大拿州學來的,這個方式也使用在世界各國許多地方,也就是:「非致命管理 (Non lethal management)計畫」。對於只是輕微的人熊衝突,例如沒有威脅人類或破壞建築物、只是為了獲得人類食物而驚嚇到人們的這些熊隻,我們使用所謂的”非致命管理”,而不是殺死他們。
例如農夫把牛埋在地底下,以吸引熊前來,然後抓到熊之後再把他們移出、讓他們離開到距離這個農場不遠的地方,或就在農場上放他們走。有趣的是,大約有75%的母熊都會因為這樣被捕抓的經驗而學習到遠離農場以避免這種與人之間的衝突,但對公熊卻只有大約50%的機率能學會避免衝突。
我們抓到熊之後會把熊關兩天,讓他對這個農場感到很厭惡,最後再把他像這樣射出去(第54-56張PPT),這樣通常他們就不會想再回來農場了。除了教熊遠離農場,我們也教導農夫如何把他們的食物封存保管好,以避免引誘熊前來。我們也教導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如何協助農夫執行這些過程。所以這個計畫其實包括了教熊、教農夫、教管理人員三方面的工作。
接下來這個方法在全世界非常普遍的被使用,也是個很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通電的圍欄。如果農夫使用上述的方式讓一隻熊不再來,隔年可能會有別隻熊來。但如果你使用電圍欄,就可以永遠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計畫中我們並不免費提供給農夫圍籬,但我們會補助農夫一半的經費,另一半的費用讓農夫自付,這樣他們才會愛惜使用這些圍籬。電圍欄的形式很多元,重點是要找到真的很專業的人來協助執行。
除了電圍欄,另外也可以使用大小和型式不同的、可安全保存食物以避免吸引熊來的容器。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人類居住的山谷底部會較容易發生人熊衝突之外,另一種狀況是在偏遠地區發生的人熊衝突。例如我們發現在偏遠地區有一些很好的食物提供來源,如果我們能讓這些熊的食物提供來源更安全,就會有助於熊族群的數量增長。
經過追蹤熊的移動很多年之後,我們發現有一些很好的野生藍莓生長區域。於是我們封閉了一些在那個食物來源區域附近的道路,好讓母熊較易於去這些藍莓生長區取得食物,經過研究這樣能使那個地區有更多母熊,並因此提高熊族群的生產率。
教導人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當人們覺得自己的人身及財產不安全時,他們就不會去支持熊的保育工作。在台灣也許不致於,但在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我們必須讓人類覺得自己很安全,因此我們進行了許多關於安全方面的課程,我們教人們如何重建一個熊的國度,例如當熊在人的附近時,人在行為上該注意什麼。此外我們教人們使用防熊噴霧來保護自己,這是很有效的方式,這可以讓人們比較接受熊在自己生活環境附近出沒。
根據研究統計數據,在2006開始實施這些計畫之後,人熊衝突中因人類所造成的熊隻死傷降低了,熊的族群數量增加了,且藉由廊道確實讓不同的熊族群之間的遷移增加了,甚至有熊的家族遷移到其他地區,並與其他族群中的熊再繁殖生下更多後代的案例。
由於世界各地都有熊的保育行動在進行中,相信在未來的50年之內,熊的保育數據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有希望呈現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