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 動物平權藝文系列講座】
主辦:動物平權促進會
指導: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處
相關連結:http://www.taeanimal.org.tw/about-taea/news/969-107


 











 

part 1

詹正德:我先自我介紹,網路上大家我叫686,我寫影評寫了大概快20年。大概11年前在淡水開了一家書店叫「有河Book」,去年收掉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把那個經歷跟大家講一下。

因為我寫影評是在開書店之前,所以,就是書店現在沒開了,就回歸到影評的身份。其實這個身份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是比別人多看了幾部電影。那所以我會今天介紹大概三十幾部電影,不知道時間夠不夠。

因為其實電影裡面,有動物的電影其實很多,沒有辦法一一介紹的很完全。我就是做一個影子,給大家一個cue,那大家腦海裡看過的電影應該也滿多的,就可以想像,自己想像、發揮、然後記憶,想起你看過的各類各種各部有動物的電影,然後大家可以一起來做一個思考。

那其實這個題目對我來講也是很挑戰。因為我也沒有寫過這個題目。那接到這個邀請以後就想了半天,我覺得來談談電影裡面,怎麼呈現動物?它用這種手法呈現動物的目的是什麼?用這樣的角度切入,來跟大家分享:我看電影二、三十年來,看到的動物電影也很多。那因為這題目讓我不斷的review,重新回憶有哪些電影它運用動物的手法是很特別的,值得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在這邊做個介紹。

重點是「談談電影運用動物的手法及目的」。那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主題。一開始我要先介紹一本書,因為到底我是開書店的。我準備這個題目,我的切入點是什麼?我的切入點是這本書裡面…這本書已經絕版了,有沒有新版我沒有搜尋(好像沒有),所以大家在二手書店看到就可以想辦法把它收回來。這個叫《影像的閱讀》。

裡面的第一篇〈為何凝視動物〉,這篇給我的啟發太大了,我讀完的時候就深受啟發。〈為何凝視動物〉1977年,John Berger寫的,《影像的閱讀》──〈為何凝視動物〉。我在這引一段話:「人類對動物的研究,只是人類權力的一種指標而己,也是一種我們與動物之間差異的指標。我們對牠們知道的越多,牠們就離我們越遠。」先做一段引言,大家可以把這段話放到腦海裡咀嚼,然後我們接下去講完,到最後再回來想一下。

接下來這段話是我寫的,就不是他寫的。「人類總是自認為世界或地球的主宰者,因為我們懂得使用工具,能運用符號、語言,建立文明,發展文化,而動物註定在人類主宰的世界中被異形化、客體化、邊緣化,直至消失。這個『直至消失』是非常悲觀的一個命、未來。人,一個未來,是一個動物消失的未來,人類的文明。」這跟我開書店的某種感受是一樣的。人類文明發展到未來,已經沒有書店這種東西了。

我寫的這段話,重點有三個:動物在人類的世界,逐漸被異形化、客體化、邊緣化,直至消失,特別是在影像的世界裡面。如果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1968年這部電影、50年前這部電影: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有看過這部電影應該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它其實前面有一段還沒有人類出現的原始世界,都是動物,有靈長類、有花豹,還有……我不知道那個動物叫什麼,有點類似野豬,原始的馬來貘……類似那樣的,四肢的動物,然後那四腳的動物死了以後就是這個骨頭。那我特別找了這個劇照出來幹嘛?就是,靈長類拿著獸骨,打死那個四腳獸。這表示什麼?這完了以後,最著名的一個經典鏡頭就是這個人猿把那個骨頭往天上一拋,那個骨頭往天上拋的時候就轉啊轉啊轉,之後就變一艘太空船。這是這部片的經典畫面。人類從更古早以前,一直到遙遠的未來,不知道何時,居然太空船發明,中間所有的過程全部跳過,就讓一根骨頭飄飄飄,中間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一下就跳過,不知道隔幾千萬年。

那為什麼這個影像這樣處理?我們單純從動物的議題切入點來看這個東西的話,你會覺得說,其實一開始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那是什麼原因,人類可以從所有的動物之中脫穎而出?那就在於這個:懂得使用工具,就可以凌駕其他動物之上,也就主宰了其他動物的生死。所以這個文明一跳,馬上跳到太空船的時代,那就是一個只有人類,沒有其他動物的時代,所有動物都消失了。大家有看這部片的嗎?應該可以理解我剛剛講這段話的意思。所以這部片給我的啟發是這樣的,就是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我們剛剛提到還有一種異形化、客體化、邊緣化。這什麼意思?我們等一下慢慢來理解。

先給大家看這個……這不算劇照,這是因為這部電影,然後有做了一個圖,我在網路上找到這個非常有意思。應該也有人看過這部電影,應該也有人知道這個電影。最近這個…「終極戰士Predator」,還有新的一部片剛上映,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

「異形」應該大家早就知道了,但是異形和終極戰士合在一起拍的這部電影,可能有人不知道,但是有機會可以找來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沒有看過的人請舉一下手(數…),還滿多人沒看過的!出乎我預料之外,我還想說應該滿多人看過的。

既然沒看過,那我問一個問題:你看過「終極戰士」,你也看過「異形」,但是沒看過這部的,請舉手。分別的都看過,就是合起來這部沒看過的。就是你至對這兩個生物你是認識的,但是牠們演的這部電影你沒看,那你會期望在這部電影裡面,是哪一個勝?你覺得是異形勝呢?還是終極戰士勝?我覺得你帶著這個期望去看這部電影會滿有趣的。不過這是我的個人看法。我要舉這個電影的意思是,它這裡面,這部電影裡面都不是動物,完全是我們人類自己想像的。但是,我們根據什麼想像?我們現在的世界的想像而來的。所以那個異形在這部片裡面雖然是現實沒有的,可是我們會把異形看成是動物,但是把終極戰士看成是某種人類,有這個差別,雖然都外星來的,所以我用外星人v.s外星生物,其實是外星動物,那個位階是有差的,你會看到外星的生物如果牠長的像人類一樣,有頭、四肢,然後有智慧,智慧比人還高,雖然終極戰士長的就是很猙獰的,然後戴個面具,看起來就像人類,巨大、高大的人類,可是面具摘下來,那個臉是野豬,野豬臉、獠牙這樣的,那個有野性的動物那一面就顯露出來,然後人類看了就會害怕。

那根據什麼塑造出來這樣的東西?這樣的生物?可是當他面具一戴,我們又會視他為某種人類。被歸類為外星人。所以我們在思考這個影像創作的時候,這個造型上的創作,它的起源,那個東西是很可以去思考一下的。「為什麼有這樣的角色出現在這樣的電影裡面?」

那異形也是,異形不折不扣就是動物,因為異形不會使用工具,不會使用符號,所以牠不會被歸在於「人」這一個位階,牠就算是外星生物也不是外星人,牠是外星動物。那他有某種兇狠、某種惡性、某種暴力,是人類無法抵擋、無法招架的,所以那電影好看在這裡。因為這樣子的動物,你不可能跟牠說理,你只能回應牠的暴力,你怎麼回應?那就這個電影的精彩之處。那為什麼在講動物議題要先講這個?我們人類在思考這個東西,其實還是以我們現實的世界來做想像。為什麼終極戰士…我剛剛講那個野豬獠牙會用那種方式出來?就是我們有看到這種動物,覺得牠的獠牙有某種兇狠的影像,運用在這個上面。設計「異形」造形的也是,異形的牙、還有各種特性、身上的硬殼…節肢動物類那種。所以這些東西其實…組合起來是一個全新的,分開來看都不是憑空創造的。

所有剛剛講的這些涉及人與動物之間權力落差的宰治過程,都是從「凝視」開始。我們在設計一個全新的物種的時候,影視作品裡面,我們要設計一個全新的物種的時候,其實也是從凝視現有的物種開始。我們藉由凝視那個豬…山豬的獠牙的造型,然後我們設計出終極戰士,我們凝視節肢動物肢體的構造、各方面的特性,我們研究了以後,這部份抓一點、那部份抓一點,我們創造了異形,創造了各種奇奇怪怪沒有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從凝視開始。

那我為什麼要拿大白鯊來講「凝視」這件事情?這東西滿有趣的。來看左邊那海報,誰是「凝視」的主題?誰在看誰?
(聽眾:大白鯊)
(詹:大白鯊在看人?)
(聽眾:對)

這東西很有趣,大白鯊是1975年的。我剛剛講的影像的閱讀(拿書),對動物的凝視是1970年的。那其實這東西很有趣,就是一個凝視的反轉。我們通常看到這種電影都是人類在凝視動物,可是這海報反過來,就是讓動物來凝視人,馬上反轉了那個…透過凝視產生的某種權力關係。所以這樣的海報,你一看到…為什麼以前沒看過?你第一次看到的話你就會覺得:被這個大白鯊凝視,被這個大白鯊看到的這個人慘了!這是很容易顯而易見的。

那我為什麼又要在旁邊弄一個這個?這不是電影的劇照喔!這是網路上找到,不知道前幾年有人類在澳洲…一個學者還什麼的,在研究某種驅鯊劑,我不知道那個全名叫什麼,就是好像可以驅鯊,有個作用是可以讓鯊魚對這個人是不具攻擊性的。牠會像海豚一樣跳起來,然後這個工作人員(還是學者的)還可以摸牠。這種研究表示什麼?表示這個凝視對象是「人在凝視鯊魚」,我在觀察鯊魚,我在研究鯊魚,鯊魚成為客體,人類是凝視鯊魚的主題。這個凝視造成的權力關係就是現實中「人和動物之間權力關係的不平等」。這個不平等在以前是「獵人對獵物」的關係,我凝視你凝視的夠久,等到我確定可以立即得手,我魚槍就放出去了、一槍就打過去了,最早是這樣的。
可是,時代演進,我們凝視動物不再只是「獵殺」這樣單一個行為,我們研究牠,甚至我們有可能站在保護牠們的立場來做研究。但不管怎樣,我們對動物理解的越深…我一開頭引的John Berger的那段話「我們對牠理解的越多,其實我們離牠們越遠」。這東西是很有趣,我們回頭再思考一下。

所以,這兩個(指畫面)東西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右邊是人在凝視著大白鯊,左邊是鯊魚凝視著人類。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影像世界。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在現實世界我們是人類凝視著鯊魚、凝視著動物。可是在影像世界裡,我們渴望看到的是這樣的緊張關係,凝視的主體跟客體反過來,也才會有戲劇的張力,所以我們才會想看大白鯊。我們不會想看一個「研究大白鯊」的電影,除非它很有趣。是有一些大白鯊的續集裡面,有人類那種研究機構研究大白鯊,可是最後又會被大白鯊做反制,它的續集很多都是這樣發展的,鯊魚的電影很多發展到今天都已經沒辦法看了,已經很多各種奇奇怪怪的創意,已經把這個東西的創意做到爛了,發展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去了。

人與動物之間那種「凝視與反凝視」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大白鯊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而且可透過這個圖問大家:你覺得那個是食物鏈的最高階?一般看左圖會覺得「當然是鯊魚」,可是其實人類才是食物鏈的最高階。人類有聰明才智、有智慧、會運用工具、可以運用符號,有記憶可以做各種事情,宰治整個現實世界。所以表面上食物鏈最頂端的大白鯊也抵不過人類,沒有辦法。

 

part 2

我還是順著剛才1968年剛剛講的那個人猿的例子來講到這個。

「決戰猩球」這個電影有沒有人看過?2001年這個版本。1968年那是更早的版本。2001年是重拍1968年的版本。1968年的版本可能沒人看過,也可能有人以前電視上看到。但是2001年這個版本應該比較多人看過。

有看過的應該可以知道,決戰猩球的男主角最後拚死逃回地球以後...,太空船緊急降落在華盛頓前面,進了林肯紀念堂以後,以為看到的是林肯像,結果林肯是猿人的臉,所以他剎那間感到懷疑:天哪!我到底是回到了美國,還是猿人的星球上?這片子的ending很有意思,就是這個林肯變成一個猿人的臉。這樣看(指畫面)可能看不出來,如果沒有看過的去找電影來看,會很有意思。這個林肯像就是1968年版本跟2001年版本的差別。1968沒有林肯像的這個結束。

我們怎麼…我們區分人與人猿好了,我們總是有一個進化的圖像,我們現在的人類還是最終進化的版本。人猿還是滿原始、滿前面的,所以牠們比我們要低階一點,總是帶著這種感覺,總是帶有這種印象。可是在這個片子裡面把它反轉過來,反轉過來就是,太空船的時代,人類可以到外星球,結果發現那外星球主宰的是人猿,長的一副人猿模樣的外星人,長的像人一樣的,在那個星球上反而是比較低階的。這給觀眾一個反思就是:我們總是認為人比人猿高階,可是這片子裡剛好反過來,人猿比人還要高階,裡面發生的種種衝突就很有意思。等到要回返「電影中的現實世界」的時候,想說:我們還是回到自己的世界、人比較高階的社會,結果回來一看,發現…怎麼…我到底回到哪個世界?居然林肯都變成是人猿了?這東西的反思就滿有意思了。

那左邊這是1968年版,裡面這個就我講的,那個世界是人猿比人要高階的,人在那個星球上是受奴役的,主宰那個星球的人猿反而是比較高階的。你看(指畫面)就是一個非常有智慧,只是一副人猿的外貌而已,然後在看報紙,表示牠是有智慧的,這個就很有意思。

我們來看「金剛」,金剛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你就算沒看過電影,各種影像出現在廣告裡面,或者網路上的影片,各式各樣的。人的一生看過多少影片,你總是會有一些影像留在你腦海裡,我相信金剛就是其中一個。特別是帝國大廈這一幕,不管是1933年版,還是1976年版,還是2005年版,這個金剛拍了3個版,還有額外其他的版本就不算在內,純粹講金剛這個版本。英文名「King Kong」就有3個年代拍的3個版本。然後每個版本都是金剛最後上了帝國大廈,然後被飛機打下來死掉的這個結局,非常悲慘。然後3個年代的金剛的造型也都差很多。

金剛再怎麼樣也不是現實上的動物啊!牠只存在影像世界裡面。那牠跟現實中的黑猩猩、大猩猩…,其實就是沒有做太多改變。唯一做的改變就是牠變的異常巨大,而且在這幾個版本裡面,賦予這個金剛比較多人性的一面。到越新的版本,人性化的部份越明顯。各位如果有機會,我覺得這3個版本都可以找出來看一下。很多人看過的都是最新的2005年的版本。這個已經誇張到什麼程度呢?那個金剛跟那個女主角來一段冰上的舞蹈,那個在我們來講已經是性愛層次了。

所以1933年是最純粹一個猩猩的樣子,牠的智慧沒有太多太高,純粹就是身型巨大。1976年的時候多了一些與女主角的互動。2005年的時候,因為這個互動要比之前的版本更誇張,所以來了一個冰上「金剛與女主角」的舞蹈,那抽象到已經可以與性愛這個層次相提並論,因為事實上身型比例差太大,是不可能直接有性愛的場景的,但是用這種抽象的方式可以有這樣的展演,這個已經是非常超越現在的任何人現實上所可能想像的東西。

我很難想像再過十年,如果又有導演要重拍金剛,他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情節出來。
(在這2020年,還沒有看到,這部電影即將上映,先打個廣告,「哥吉拉v.s金剛」,人性與獸性的對決,我要打個問號,不知道是不是如此

因為在2005年的版本,金剛已經太具有人性,牠只是不講話而已。不會講話、不會運用符號,牠身型如此巨大、力氣如此龐大,也沒有使用工具的必要,必要的時候牠會使用工具,譬如說把汽車拿來砸人當武器,這種基本能拿來當工具使用的這種行為都可以展現的出來。但是更多的人性的部份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牠對女主角愛戀的部份,那已經讓金剛超越牠本來的物種的特性。

那哥吉拉呢?還是完全是動物的這一階,牠是核爆或幅射所造成的生物突變,原始的設定是如此。所以變得身型異常巨大,可是牠也沒有使用工具、運用符號的那個聰明和智慧,牠還是維持原來動物性的存在。

這樣子的電影設計安排,這倆個強碰,大家會很喜歡看。那你要看的是什麼?你不是看這倆個物種打架。這倆個物種打架,其實金剛跟恐龍都打過了。

之前有別的片子啊,也是大猩猩(不叫金剛而已)跟恐龍打架、跟大蜥蜴打架,類似這樣的都看過了。今年還是去年的片子吧…2005年版的金剛也有,大家就是喜歡看這個怪獸片,所以2020年又來一個。那其實,我覺得還是回到一開始我舉那部電影的例子,和「異形和終極戰士」一樣,一個是人的位階,一個是獸的位階。這個也一樣,金剛被視為是人的差不多的位階,哥吉拉是獸的位階,看著這樣子的對決。(如果是倆個金剛打,就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會想看?)

剛剛提到動物在人的世界,不斷的被異形化、客體化、邊緣化,異形化其實剛剛就講完了,就是講那些異形啊、終極戰士啊、金剛啊這些都是,人猿啊這種的某種「人」的本身的異形化。

那我現在舉這個例子,1963年希區考克這部片,「鳥The Birds」。應該滿多人看過了吧?有沒有人沒有看過的?(數)年輕朋友比較沒有看過。
1963年「鳥」這部片非常經典,希區考克。大家都知道希區考克,緊張大師,驚悚片、恐怖片拍很多,「鳥」這部驚悚片拍得非常的經典。以當時的技術上來講鳥是非常難拍的,那以現在的技術來講這片就太好拍了。可是你會不會有當年經典的那種效果?我覺得很難。所以,我沒有看到有什麼重拍這個片的計劃。事實上不必要,當年這個經典已經非常完美。

希區考克是左邊這個(指畫面),左邊這2個鳥就據說是蔡康永造型的來源(笑),只是他是用1隻,不是用2隻。這是(指畫面)「鳥」這部片的女主角,這張照片後面只有一隻鳥,如果有看過這部片的就可以知道,女主角在那邊坐了一下子,忽然發現後面那個鐵架,過了一段時間回頭一看滿滿都是鳥,把她嚇死了。在1963年的時候這效果非常非常驚人。

那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隻鳥又沒怎樣。轉頭一看一隻鳥沒怎樣,繼續做事,再過一陣子轉頭一看,滿滿都是鳥,然後就嚇死了,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我覺得影像上用這樣的處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這不是只有一次,這部片裡面,多次反覆使用這樣的手法。1隻、2隻的時候你感覺沒什麼的時候,忽然聚隻了成千上萬的鳥,馬上那個恐懼就感覺來了。

我覺得這個片子是非常政治性的,50年代美國那個恐共的氛圍,對共產黨的那種恐懼感,完全被內化在這個片子裡面。當時的那種恐懼就是:你不知道身邊誰是共產黨。1個、2個你覺得沒什麼,可是當大家一開始抓共產黨的時候,發現身邊的人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完全體現那樣子恐懼的氛圍,50年代恐共的氛圍在1963年希區考克「鳥」這部片裡,展露無遺。

這個時候,鳥是動物,在這個片子裡面的運用,牠就很明顯的一個…被拿來、被挪來當成…因為他並有特別把鳥處理成異形化,他沒有,鳥還是鳥原來的樣子,但是他把鳥用某種「誇張數量聚集」的方式去把牠誇張的客體化。那種客體化是什麼意思?人跟鳥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完全就是一個異類。但是只有1隻2隻你不會覺得…甚至一開始這影片還有關在籠子裡的籠中鳥,籠中鳥對人來講更加是一點威脅都沒有,但是就算沒有被籠子所束縛,只出現一隻、兩隻,人也不會覺得恐懼,雖然那是一個跟人類完全不一樣的物種,但是人類不會覺得恐懼。可是當你一個人處在千萬隻鳥群之中,就算這鳥沒有展現任何攻擊性,你還是會非常非常害怕,這片就把鳥跟人的這種差異給絕對化、給極大化,這個作用就在這裡。

為什麼會對這麼大群的鳥感到恐懼?雖然影片裡面確實有鳥攻擊人的情節。那就是商業電影給觀眾的一些刺激跟高潮,觀眾需要這個。不然從頭到尾鳥都沒有攻擊人的話,這片我不知道要如何編劇,那個劇本很難走,所以還是需要有「鳥攻擊人」的情節,然後那就是最可怕的來源,尤其在1963年那個時候。
所以我覺得要談到人在「影像作品」裡面對動物某種客體化的代表,我覺得這部片可以做為一種經典,一個極致的代表。

 

part 3

再講一個1997年上映的,中文名稱叫作「1997勢不兩立」,英文名稱是「The Edge」,中文名稱實在很爛。有人有看過這個片子嗎?滿久了,大概20年了。演「人魔」的那固男主角,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跟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主要是這2個男主角。霍普金斯是演一個大亨,他這個時候年紀已經有點大了,他演這個大亨的時候,娶了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然後跟鮑德溫有一些婚外情。因為他太太是一個年輕的模特兒,亞歷.鮑德溫是一個攝影師,攝影師跟模特兒之間偷情,然後那個大亨被瞞在骨裡。模特兒去拍照,跟攝影師去阿拉斯加那個山區拍照,大亨去探班,因為某種關係就被困在山裡面。坐飛機勘景還是怎麼樣的時候,飛機失事掉到山裡去,然後他們就在山裡要跟大自然搏鬥。最慘的是,有一隻熊緊追在後。

如果只是熊追人,這情節大家覺得沒什麼,可是就是因為那個安排,因為亞歷.鮑德溫跟這個富翁之間有一個人情之間的糾葛,就是亞歷.鮑德溫想要謀害這個富翁(因為他跟他太太有私情嘛),如果把富翁害了,富翁的財產歸到太太這邊,他再跟那個女模特兒在一起的話,就可以人財兩得。

那這些事情,那個大亨,安東尼.霍普金斯是知道的。也因為知道,所以這部片子裡就變成是說「對抗熊」這件事情…如果只是在人類社會裡面,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就是在人的世界裡面,以人的方式來進行。可是當這個東西的場景搬到山裡面、大自然的時候,那就更複雜了,因為同時面臨生存問題。兩個勢不兩立的男人,遇到熊的時候兩個人都想生存,還是要併肩作戰,還是要合力對抗這個熊才可以。

這是一個層次,當是這個層次就已經滿好看的。另一個層次是熊其實在這個片子裡面有另外一個隱喻,隱喻這個富翁所面對的「妻子跟這個攝影師外遇」這個狀況,他要怎麼解決。所以這個片子並不是像一般那種娛樂片那樣,就是「倆個不怎麼好的、不怎麼合的來的人一起對抗一隻大熊」這樣的情節,這麼單純而已。中間有一些複雜的勾心鬥角的事情,然後有一些隱喻。

所以剛就這個隱喻的部份,我們就可以想像,其實這個熊跟我們之前提到希區考克的那個鳥是一樣的。熊是一個完全異於人類的一個個體,在這個片子裡面牠所具有的作用就是:當熊一出來的時候,人會立刻面臨到對自我的認知。
你馬上會感受到:我的力量是多麼渺小,雖然我是億萬富豪,可是在熊的面前我什麼都不是。

然後你又要馬上用盡你可能的辦法、想盡一切辦法,你要嘛躲避、要嘛逃走…,真的沒辦法你要跟熊搏鬥。然後你要考慮你什麼時候要放棄,乾脆被牠殺了算了、乾脆被牠吃了算了。就是不斷有這樣故事的推進,推進到最後…,推進的同時,還有另一個人在跟你…有時候跟你合作,有時候跟你來些暗的、勾心鬥角的。

那我為什麼又把下面這個圖片找出來(指畫面)?
拍這部片子的熊是有名字的,牠叫Bart,1997年拍這個片子的時候,要用真熊。這熊是訓練過的,訓練師叫做Doug Seus,大家搜尋「Doug Seus & Bart the Bear」,可以看到在youtube上有一大堆影片,非常有意思,訓練師可以把頭放在熊的嘴巴裡,拍那些驚悚照片,可是他們感情超好,從來沒有被受傷害。外人看起來很危險、很驚險的動作他們都可以做。因為牠是他所馴養的,他們是這樣的關係。

訓練得這麼好,有了這樣一個劇本(1997勢不兩立)就被找來拍這個片子。但是在這個片子裡面,Bart要表現出十分兇狠的熊的樣子。可以說真實的Bart和影像裡的Bart是截然不同的兩隻熊。更有意思的在後面,我接下來會介紹一堆熊片。

2005年這紀錄片,荷索拍的,德國大導演荷索拍了這個紀錄片,「灰熊人Grizzly Man」。
記錄極愛灰熊的這個人,他跑到阿拉斯加還哪裡,去追這個灰熊,然後打算跟這群灰熊長廂斯守。他自己也拍,荷索知道這麼一個人以後,荷索就去拍他。他覺得這個人太有意思了。但是這個片有一個悲慘的結局,那個悲慘結局可能有些人知道,就是:這個灰熊人最後是死於灰熊之口。那些是野生的灰熊,可不是那個Bart,那隻「人所馴養」的灰熊。這些野生的灰熊,平常看到灰熊人是不太搭理的,因為大部份灰熊自己的食物夠飽,灰熊人一開始也都離比較遠,還知道保持一些距離。

可是一旦相處久了,他對灰熊的熱愛讓他逐漸進入某種狀態,不再有距離感,就離野生的灰熊儘量大膽的能夠接近就接近,最後這個灰熊人就…應該不是說被吃掉的,就是被灰熊殺了。

灰熊不是要吃他,就是「你侵入我的領域」,你靠我太近,進入我的地盤,我這個地盤容不了你。灰熊的習性大概是這樣,所以這個灰熊人就死了。這個記錄片當然沒有把很多觀眾想看到的那一幕拍出來,就算有拍到荷索也不會放進去的,因為這不是他拍的重點。他的重點還是在於說:為什麼一個人會對這樣一個物種有那樣深的執迷和喜愛?這個是荷索的重點。這個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我講的主體與客體;凝視的對象,誰在凝視誰?這樣子的關係,「灰熊人」是可以拿出來做參考的一個非常好的範本,這個人與灰熊的距離。

我們這邊岔開來講,既然講到荷索,荷索在2009年的時候拍了一部有點商業片這樣的,去美國紐奧良拍的,紐奧良之前因為颶風造成城市被破壞,所以它們有一個招商的計劃:電影來紐奧良拍,可以給你很多優惠、很多補助…,希望你來紐奧良拍個電影,可以振興我們的商業,還有對我們這個城市的興建也大有好處。
大概因為這些好處,所以荷索就想:我本來1992年這部「爆裂警官」的原版不是在紐澳良拍的。他要重拍這個片子,他就把背景拉到紐澳良去拍,然後拍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爆裂警官。尼可拉斯.凱吉主演,2009年到現也九年了,大家可以說這是十年來尼可拉斯.凱吉拍過最好的片。

那荷索的版本跟1992年的版本差在哪裡?差在荷索他導演的特性…有一個特別的導演印記,荷索對於影像有他某種偏好。那種偏好讓他在影像的呈現上容易有「讓人覺得是某種凝視」。未必是自然的影像,也有一些是人類。他不管他要拍的是什麼,但荷索有某種靈視的雙眼,他總是能夠找到或者抓到自己想要拍的。
就算他只是拍個「大風颳過一堆草」,雜草亂草這樣的。即使是這種畫面,他都能夠拍到說,一看…真的荷索才能拍成這樣,這很難形容啊!大家荷索的片看多了,就會明白我在講什麼。

那這個片子裡面所謂「荷索的靈視」的這部份在哪裡?在這個片子裡面對於動物的運用。尼可拉斯.凱吉(指畫面)這個畫面不是那麼清楚,那是爆裂警官,這是惡警官,是非常貪腐的一個警官。自己也嗑藥,會有一種迷幻狀態,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獵蜥,在命案現場,還是某種重大案件的現場,他可以看到這種原始自然環境中才有的生物。

可是各位理解,這是在紐奧良,紐奧良是…大家可以想像是什麼地方?就是有很多水域、黑人比較多、相對來講比較貧窮、治安比較差那樣的一個環境,可能那邊的居民會比較自由開放或者是…因為紐奧良是爵士樂的故鄉,爵士樂在這個城市的發展也有它的歷史地位。那這邊滿多水域沼澤,所以這種情況在紐奧良是非常真實而自然的。

可是荷索的靈視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變成是說在一個很人為的環境中…這樣的一個室內空間裡面,出現這樣「在原始、自然的環境中出現才合理」的生物,不管是鱷魚、獵蜥…。所以你就不知道以這個惡警官(指畫面)他的迷幻狀態來看,這些生物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所謂真的假的就是,到底其他人眼中看過來什麼沒有,可是他看到兩隻獵蜥;或者是他開車開在路上,他看到一隻鱷魚死在那裡,但實際上明明什麼也沒有。這電影這樣的手法很有意思,不是單純拍這樣就過去了,荷索讓這樣的靈視狀態對這個惡警官產生了一些很特別的作用。我覺得大家找這個片子來看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一下這點。

這片子是一個警匪片,但是荷索讓它成為一個不那麼一般的警匪片,非常特別的警匪片。也是因為荷索這個導演,所以尼可拉斯.凱吉才有比較好的表現(笑)。
這是因為講到荷索才多講這個,因為這片子也是對動物福利有很特別的…,所以特別講一下。

part 4

我們還是要回來講熊。大家有看過「真實的勇氣」這部片嗎?柯恩兄弟。2011年,True Grit。這部片也是重拍的,原版的是1969年,一樣叫「真實的勇氣」。
1969年的男主角是約翰韋恩,2011年的是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你看這個裝扮就知道是西部片的感覺。這邊(指畫面)有看到一個熊嗎?可是其實是一個人披著熊皮,這是西部拓荒時代。

這片子裡面熊也不是重點,熊也沒有真實的出現,就出現一個熊皮,可是這個東西是1969年所沒有的。那這個人的出現…事實上柯恩兄弟在這個情節上,也處理成一個沒有名字的角色,只是一個插曲,短短一場戲就過了,大家也不會覺得這有什麼關鍵,可是那整個氣氛處理的就非常特別。我覺得…嗯…有看過才知道,但我覺得因為我也沒有辦法放一個片段給大家看,我只能在這邊講說:它所呈現的這樣的一個時代氛圍,就是一個西部拓荒的時代。

大家看右下角(指畫面),在這樣一個美洲平野的地平線上,男主角騎馬奔馳。他其實還抱著一個被蛇咬傷,中毒的小女生。這個小女主角好像才13歲。
劇情大概是這樣:這個小女生找到這個男主角,覺得他應該有能力幫她找到殺父仇人,所以想盡辦法纏住他,以父親的遺產當作報酬,要求男主角協助找出父親的仇人。種種糾葛之後,任務是完成了,但小女孩也因被蛇咬傷而中了毒。而男主角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帶女孩就醫。

真實的勇氣講的是這小女生。可是1969年版,約翰韋恩這個男主角的角色被特別突顯放大,像神一樣的地位。這是1969年的時代氛圍,也還不會容許一部片會以少女的心態、少女的心情來當主題,所以主要都是呈現約翰韋恩。柯恩兄弟改編的時候,把這部份完全翻轉,他完全在呈現這個小女主角的心態,我也為此寫了一篇「少女學」—大家都把西部片的重點放在男主角,但柯恩兄弟居然注意到少女的心情變化。

那我為什麼要拿來講動物?因為這個人(披熊皮的人)出珼的時候…遠遠看到一個人走過來…還沒走近時並不知道是一個人,遠看是一頭熊騎一匹馬,那個影像畫面是很衝擊的。

那我們再回來反思:那樣子的年代、環境之下,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除了「熊皮」這件事以外,馬也是。沒有馬,這個世界(西部拓荒的時代)根本不成立,可是大家在這電影裡不會注意馬的角色。但是柯恩兄弟給了馬2次表現機會。一次是印地安小孩欺負一匹馬,被傑夫布里吉這男主角看到了這惡劣的行為,於是教訓了這印地安小孩,把他踢下樓。一個白人踢印地安孩童,在以前是不會怎樣的。但拿到現在來看是很不正確的:白人欺負印地安人?可是再深入追究,會發現男主角其實不是要欺負印地安人,他只是針對那個印地安人「對那匹馬的惡劣行為」,所以出手教訓。

之前有一本書大家應該聽過—宣傳滿大的—叫「先讓英雄救貓咪」。這有點類似,但這電影又不那麼直接。他是男主角,給他某種正義的形象,那個正義的形象不是說「有人欺負馬,我就去教訓那個人」,沒那麼單純,它讓那個欺負馬的人是個弱勢中的弱勢,是一個印地安小孩。所以這個男主角的形象在這些細節裡面立刻被突顯出來,變得非常立體。包括另一件事:傑夫布里吉這男主角是跟一個中國佬住在一起。在那個年代,中國人去美洲是修鐵路或挖礦之類的,是很悲慘的,當時的中國人在美洲是幾乎沒有地位的,和動物的存在沒有不同。而他可以和一個中國老頭子(還留著清朝髮辮的中國佬)住在一起,他可以做到「一張床他睡了之後,換那個中國佬去睡」,電影給男主角的鋪陳是這樣的,一般美洲白人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不會和「和動物沒什麼倆樣的中國佬」混居在一起,但男主角會做這樣的事,後面再讓他去踹印地安人小孩一腳。

這些都不是1969年版的「True Grit,真實的勇氣」會出現的情節,換句話說,同樣的故事架構,同樣的編劇,可是兩個男主角的行為、性格、各方面都已經完全不同,做了非常大的翻新。那這電影特別有些翻新是借助於動物的角色,產生一些關鍵的作用。不是那麼巨大,一般人也不會那麼關心那個部份,但我看過以後我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我特別提出來。

這電影裡即使是男主角…我覺得他在這電影裡的重要性還不如女主角—那個13歲的小女孩。這電影很大一部份的視角都是透過小女孩的視角去看,看那個男性互相打殺的世界,在這個依然自然原始的社會中。所以這小女孩的心思就不同於一般大男人的心思,包括最後那匹馬因為這樣的日夜奔波而死亡,讓小女孩非常難過,而導演連這也細膩的注意到了。但是在1969年版這是無法想像的,導演根本不會去管這個,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2011年版的「真實的勇氣」非常值得一看。
重點是,注意這個小女主角比這男主角還要重要的部份,你會發現柯恩兄弟真的很有意思,還弄了一個這個角色出來。

這我剛剛講的,「先讓英雄救貓咪」,我們有什麼前例呢?1979年「異形Alien」,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

一開始就讓她從異形手中救貓,救了以後開始在續集能夠跟異形這樣子打(指畫面),能夠成為英雄,有說服力能將足夠大的反差拉出來。而且,重點她又不是一個男人,她是一個女性,所以那個反差又拉的更大。1979年以前,甚至到現在的女性英雄,都很難找到有比雪歌妮薇佛經典的例子。
「先讓英雄救貓咪」反過來呢?是否先讓惡人殺貓咪?是另外某種不同的反差。我們看1987年「致命吸引力」,應該有些人知道吧?這電影是非常有名的,有名的部份我覺得是這一幕:這是這男主角本來是一個正常的中產階級家庭,有妻兒,家裡還養了兔子,家庭美滿。可是當他和葛倫克蘿絲這女主角外遇了,本來以為只是一夜情,沒想到女主角打算糾纏很久。女主角開始報復,用各種恐怖的手段,還把男主角養的兔子給煮了。大家知道這經典的劇情嗎?煮兔子那個畫面大概閃不到一秒,但已經把那個年代很多中產階級男人嚇的要死。這電影有非常大的驚嚇力。所以「先讓英雄救貓咪」反過來:先讓惡人殺貓咪,是另外一種。

我們再回到熊。有看過這部嗎?2015年,前不久的電影,沒看過也應該知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媒體上針對他被熊蹂躪的這段情節,做了非常聳動的報導,應該刺激了不少票房。媒體形容是「李奧納多被熊強暴」,大家可搜尋一下網路新聞,當時是這樣聳動的在強調這個事情。

重點是,這是2015年。之前那個1997年勢不兩立的時候,我剛剛跟各位講,那是找了一個大熊叫Bart來拍的,那2015年這個怎麼辦?難道還有第2隻大熊嗎?沒了。是用兩個方式拍的:是用人去扮熊,做一個特殊的服裝。人去扮,再用特效合成某些鏡頭和角度,所以不是一個真的熊來拍。

時代的進步已經讓影像裡面的動物呈現有不一樣。各位要知道,訓練一頭熊,如果訓練的不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的話,熊等於是接受某種酷刑。這我相信在動平會裡應該很多例子可以介紹。

如果我們為了「人類觀看電影的娛樂」這種喜好,而去培養一些各式各樣的動物,對那些動物來講都是很大的傷害。

最早是馬戲團那種,現代人不太看馬戲團了,要看電影、影視作品。影視作品裡無可避免要出現動物的時候。在以前還是只能找真的動物,那就會牽涉到某種…我們現在的觀點會認為是凌虐的行為、折磨動物的行為。逼迫動物做出「我們要牠們表現出來」的樣子,可是現在已經不需要了。用其他的技術、電腦特效的方式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可是反過來說,也很有可能是「我們很難找到真的動物來做這些事情」,越來越難了。發展電腦技術,可能還比較便宜方便一些。畢竟有些動作是「真的動物」怎麼都做不出來的。
剛剛講那「真實的勇氣」有提到虐馬的事情。賈樟柯2013年的「天註定」也有。右上角(指畫面)這個演員叫姜武。在共產黨的治理下,本來電影裡城鎮上的礦產都是大家的,但在改革開放後,那些東西變成落到地方行政長官的手上。那這個質樸的縣民(姜武 飾)就去質問長官:這是大家的啊!你不是承諾大家,私有之後,這些財產都大家分嗎?但卻被長官痛打一頓,然後賠他一筆醫藥費。以為事情就這樣算了,結果所有的縣民都嘲笑他讓他覺得受辱,所以他拿了一把槍開始槍殺他看不順眼的人,包括這個虐馬的工人。這是賈樟柯的「天註定」,也有這樣的情節。

這可以表現什麼?為什麼有一個人虐馬,而他身上的故事完全不同,卻只是經過,就把這虐馬的人殺了?這是有某種「同情」的成份在裡面,他覺得自己和這馬沒什麼不同「你越是凌虐這馬,等於是對我做類似的事情。對我做這樣的事我就殺了你,你這樣對待馬匹,我也是殺了你」是這樣的心情。

 

part 5

我們剛剛前面講比較多都是西洋的電影,我們回到東方來看。剛剛講賈樟柯是中國大陸對岸的片子。這部1983年的「楢山節考」是日本片。導演是今村昌平。這片子應該是我所見過裡面有最多種動物的電影。我沒有仔細計算過,但我隨便想大概都出現20幾種,可能有30種。如果要談動物與一部電影的話,我覺得只能拿這個電影來講。

大家首先看到這個(指畫面),這很驚悚了吧?蛇吃鼠。可是片子一開始是嚴冬的日本山村,房舍裡是老鼠在吃蛇。各位有聽過嗎?因為蛇冬眠,所以冬天老鼠吃蛇夏天蛇吃老鼠。一開始就把調子定在這裡,把故事設定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而人在這樣自然原始的場景裡,其實人的世界和動物的世界,那個區隔是非常非常少的。
所以,一樣這裡面也有馬,在那山上耕田的不是牛,日本那邊是馬,馬在耕田。這兄弟倆個。

重點是,這裡有人的故事,也有動物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的電影。

大家應該也大致知道這是一個…就是老人家年紀大了,這個社區、家庭養不起,就把老人背到山裡面,讓他不要再浪費糧食。意思就是這樣:時間到了你就在山裡面,要嘛凍死,要嘛餓死。總之就是不要再消耗山下的人的糧食了。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我時候到了,我就自願去」?這樣的老人有多少?只有男主角的母親。身體勇健、牙齒健全。但習俗是70歲以上就要上山。他的媽媽70歲身體還是非常健康,她也不敢違背習俗。她自己找了石井,敲掉完好的牙齒,然後告訴別人說「我健康不行了,今年冬天我兒子就要背我上山了」,她一直在村子裡宣傳這個事情。為的是什麼?為了表現「我是遵守傳統道德的老人」。

這村子裡其他老人,身體比那個老太太還差的,有2個都男的,死都不願上山。這是一個反差。主要的劇情是這樣。

可是這劇情是發生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有很多動物的情節放進來。這是金村昌平的考量。他認為人的世界跟動物的世界其實是沒什麼差別和區隔的。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他讓人與動物共存,然後發生很多事情。比如說,在日本的社會裡面傳宗接代都是長男,所以只要上一代過逝,財產繼承人是都只有長男可以繼承。次男是不得繼承的,日本的傳統社會是如此運作。所以這個次男,就變成像是寄人籬下,雖然是自己親哥哥。次男被安排住在馬房裡,他們是這樣的一個關係。

娶媳婦也是長男先,電影裡長男有了2個兒子,次男沒有媳婦、住馬房,全身臭的要命也沒有女人願意接近他。次男變得在性這方面無法得到滿足,他就做了很多很多事情。我就不講細節,請大家自己去看。

這個次男為了滿足自己性的需求,他怎麼辦?這裡(指畫面)已經有個提示了。然後還是無法得到滿足,他就和哥哥說:不行,我受不了,我要把馬殺了!也就是「我再無法得到滿足的話,我就要殺了這匹馬」,那是什麼意思?殺了這匹馬,這一家人的生財(生產)工具就沒有了,馬是耕田的。如果弟弟在發狂狀態下把馬殺了,那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可能一家人就此都完了。

所以這哥哥一直想盡辦法要保護這匹馬,不要被弟弟殺了。那哥哥要怎麼辦?只好盡量想辦法滿足弟弟性的需求。這裡很多細節是很有意思的,很現實,也很殘酷,不是像我剛剛這樣還能笑笑的講。

所以講到動物在電影裡的呈現,這片子非常有意思,有非常多可以談。包括這個老鷹…這電影有些東西真的很難拍。剛剛講電影一開始是山村的嚴冬,到春天雪還沒融的時候,兔子會先出來,他們就去獵兔。他們老遠獵兔,狗也去把兔子追出來,然後拿一把土槍,老遠好不容易打中了,大家踏雪要去抓兔子的時候,被老鷹先叼走了—非常殘酷的一個情節。

包括最後上山,山裡有很多烏鴉,很多故事…這片子裡出現太多動物了!蛇、青蛙、螳螂…各種各種動物,可以講很多,但細講一個小時是講不完的。

這兩個是韓國片,都是導演朴贊郁。2004年「原罪犯」,2016年「下女的誘惑」,大家可能有看過,都是有名的電影。
右下角這個春宮圖是出現在「下女的誘惑」裡面,那這2個圖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原罪犯」這一幕,看過的有沒有印象?那也是媒體上津津樂道的:男主角生吃章魚。這個男主角為了表現自己的憤怒,抓了一隻生的、還活著的章魚,一面嚼一面吃,那章魚的觸角就一面抓在他臉上。導演還分享拍攝的細節說,為了拍這一幕,花費了四隻章魚,他吃了四次。然後觀眾看電影的時候,都被驚嚇到,覺得這個男人真是太猛了。

可是實際拍攝的現場,導演說大家都笑翻了,因為章魚腳就一直抓在男主角臉上亂爬。現場大家笑翻了,但我們看電影時,是很受驚嚇的。

春宮圖也是章魚。這呈現了這導演某種東方文化,對某種性格有些扭曲的時候,章魚是有某種特別象徵意的這樣的動物。所以他用章魚來表現這樣兩個場景。一個用春宮圖;一個用實際的生物來表現。那這是我在解釋韓國電影裡面,有沒有哪部電影對動物有特別的呈現?我想到朴贊郁這兩部片。

當然還有金基德啦,我就沒有特別舉了,那個例子也是某種肉體、身體上的殘酷性,這個就沒有再多講,韓國電影好像對這種呈現是勇敢而直接的,像在挑臖觀眾一樣。

我現在講回來近幾年跟動物有關的電影,有沒有特別值得一談的?我想大概是2017年這部,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夢鹿情謎」。

那劇情很簡單,就是男女主角兩個在屠宰場工作,所以這片子一開始是一個非常直接而…可以說殘酷嗎?可是是在屠宰場。就看到那個牛隻如何被屠宰,整個過程血淋淋的。然後導演鏡頭也完全不避,就直接把那血淋淋的、宰牛的畫面拍出來,而且非常長的時間,非常大膽。

可是安排在這裡面的男女主角呢?有某種情緣。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倆人做同樣的夢,他們都夢到中間這個鹿(指畫面),在這個冰雪森林裡面,2隻鹿,一隻雄的一隻母的。而且這男的認為自己是那隻雄鹿,女的認為自己就是母鹿,他們對這夢境有一樣的認知。

其實這個編劇上來講已經是非常匪夷所思,因為我夢到鹿,但我未必會認知我就是那隻鹿。這點要說服觀眾需要更多一些技巧,可是導演不處理這個部份,他就特別呈現:男的當天醒來就覺得我喝了夢裡那冰的雪水,我吃到雪裡長出的嫩芽,然後女孩子的母鹿來了,我就讓給她。是這樣的細節。

在我們現實當中,非常難有類似的狀態,甚至是一樣的狀態。你很難找到一個人剛好跟你有一樣的夢境,而你們剛好都認為你們同樣是那夢裡的動物之一。所以這東西變得非常有意思。看導演怎麼去呈現這樣的關係裡面,男女主角倆人彼此的認知是怎麼樣的發展。到最後是有一些衝突,卻又讓他們的關係因為這個夢而更貼近。可是生活習慣又是完全不同,所以導致某種分分合合,這整個電影有趣的地方就在這。另外,也都跟性與愛有關。尤其跟身體,又是處理夢境。

特別的是,他一開始直接處理的是屠宰場裡面那「牛被屠宰」的畫面,然後又突然呈現出這拍的很好的夢境—森林、雪水、飄雪時的兩隻鹿…,仔細看,電腦特效的痕跡,其實也沒有很多,但那段鹿的影象拍的特別好。那個反差拉出來,就讓這男女主角的戀情,在這特別的設計裡,產生某種特別的寓意。我覺得這電影是值得一提的,也介紹給大家。

既然講到屠宰場…之前我所認知到的兩部關於屠宰場,而且跟「情愛」相關的電影還有這兩部。

一部是1997年的「春光乍洩」,王家衛導演的;一部是1978年,法斯賓達的「一年十三個月亮」。那其實這兩張圖(指畫面)都是「春光乍洩」,因為我要找十三個月亮裡面屠宰場的劇照,但找不到,所以只能把電影名字放在這。法斯賓達的「一年十三個月亮」裡面有屠宰場的畫面,但是沒有像「夢鹿情謎」那麼直接。它只有類似牛的屠體像這樣掛著運送的鏡頭而已,沒有屠宰、血水之類的。但法斯賓達那部片對「春光乍洩」是有某種影響的,所以「春光乍洩」也安排了屠宰場的畫面,有向法斯賓達致敬的意味。

那這是梁朝偉(指畫面)…大家看過「春光乍洩」應該都還有一些印象。那為什麼將這個東西放到一個「以情愛為主題」的電影裡?導演認為這樣有什麼特別的作用嗎?我覺得觀眾針對這一點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是:屠宰場是某種血淋淋的真實,但是人與人之間情愛的、性的關係,那種真實的殘酷性,不是屠宰場這種「直接眼見到的殘酷」可以相比的,所以直接將兩者放在一起做一個視覺上的反差。
我們總認為拍情愛電影應該是有浪漫場景,有巴黎鐵塔、擁吻之類的,其實不是那樣浪漫的—屠宰場裡拍給你看!我覺這有某種反向作用。

以上三部都是有屠宰場,而且和情愛有關的電影劇情。


part 6

單身動物園。這個劇情的設定是比較超脫現實的,就是在某個特別的時空裡面。
在那個人類社會裡,單身是有罪,要受罰的。單身的人會先被送到一個療養院去關45天,45天內如果找不到另一半,就會被用某種方式變成一種動物。而進療養院前,可以自行先指定要先成哪種動物。那男主角自行設定將成為一隻龍蝦,所以這電影就叫「The Lobster」,女主角自行指定要變成什麼,我已經忘了,那這男主角的哥哥是自行設定會變成一隻狗,那事實上在電影裡他已經是一隻狗了。

男主角在療養院裡認識一個對任何事都無動於衷的冷血女主角,男主角為了接近這女主角,也故作冷血,而這女主角的為了試探他,就把這「已經變成狗的男主角哥哥」踢到吐血,想看這男主角的是否真的這麼冷血?而這測試結果就看出這男主角的冷血只是裝的,所以這男女主角的配對也並未成功。

是這樣一個荒誕的劇情,但具有某種寓言的性質。畫面下的豬是另一個細節的故事。

那整體來看,用動物來呈現這樣一個超現實的劇情,題材上它是很特別的。而這龍蝦從來沒有出現,只有在另一張海報上出現。有一些「對龍蝦有特別研究」的影迷討論到:為什麼電影名稱是「The Lobster」?

在電影裡男主角說:如果期限內我找不到另一半,我選擇變一隻龍蝦。他的理由是「我喜歡大海;牠有甲殼可以保護自己…」,都是一些一般的原因。
但是有懂龍蝦的影迷說:因為龍蝦只要找到另一半,就會死心蹋地到永久。

我不知道生物學上是不是真有這種研究,很有可能是這樣。剛剛男主角還有的提的第三個原因是「龍蝦可以活很久,而且性功能會一直很健全」,而聰明的影迷幫他找出了真正的理由:只要找到另一半,是不會再變心的。

我覺得這很好、很清楚的點出這個電影為什麼是「The Lobster」。

重點是這電影裡對動物的運用,然後對動物呈現的態度。其實電影裡所有的動物都被客體化,完全異於人類,電影存在著「變成動物是一種逞罰」的前提。

「鳥人」,1984年亞倫帕克導演的。鳥人裡面當然有出現鳥,但這電影裡的動物都沒有重要的意義,反而是「男主角模仿鳥的動作」這件事。這是某種對於「鳥的愛戀」的執迷成痴的偏執。

在那療養院裡,被認定是精神異常,模仿鳥的立姿,而且裸體。這電影也是尼可拉斯凱吉主演,但是是演男主角的越南戰友,在戰場上受創嚴重回鄉,回來看自己的童年玩伴,卻沒想到變成鳥人這個樣子,還測試他是不是真的瘋了,還是有什麼特別的問題。

重點是「人對動物的執迷」,這和「灰熊人」有點類似了,只是鳥不會吃人,就不像灰熊人那麼殘酷。但鳥在這電影裡是某種象徵。

其一,是自由。用越戰回來的士兵(尼可拉斯凱吉)這樣一個背景來講這樣的一個題材,所以它是有某種反戰的姿態。即使在1984年「越戰」都還是一個美國社會所受到的重大創傷之一,所以,要談越戰電影,「鳥人」也是其中之一。

動物在這電影裡雖然沒有一個具體形象出來,可是已經有某種超脫性的存在,包括「人做出鳥的動作」,做出一個振翅飛行的姿態要飛出。大家可以看看這電影,再想像他是不是真的飛起來。男主角喜歡鳥是因為鳥可以飛,他覺得他有朝一日也可以飛起來。那到電影的最後,大家覺得他有飛起來嗎?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我覺得原著也滿值得一看的。重點是這個電影裡的動物呈現,也是到了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地步。李安真太猛了,把台北動物園的動物拍出來這些東西。可是這片子的問題在片子裡就已經被問了,而且大家看到那個問題也都心照不宣了。

就是電影裡的少年PI長大後接受記者訪問嘛!他最後反問記者:我講了兩個版本,一個有動物;一個沒有。你喜歡哪個?你覺得哪個是真的?我覺得這問題等於是在問觀眾。

答案很明顯啊!你喜歡哪一個?當然動物的版本才是啊!你要看也是想看有動物的版本,你不會想看原來這四個人的版本。那種殘酷性、那種…當然有別的電影演出那些情節,但就是一般驚悚片。可是,就因為用動物來做隱喻,才讓這電影產生如此特別的寓意,也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而且它不僅僅如此,最後這個理查帕克(孟加拉虎)已經超越那個角色,牠有獨特的寓意出來。包括獲救之後牠消失在叢林裡,根本沒有回頭看這個男主角。男主角說他看理查帕克的背影大哭,但這孟加拉虎始終沒有回頭。

我覺得本來象徵這個男主角的老虎,到最後已經和男主角有一個切割,這個老虎的角色被獨立出來。馬上這一切都完全不同了,這不是一般什麼劫後餘生的電影,它是很哲學的,很適合拿來今天討論。

「犬之島」,它這些動畫都是所謂的「停格動畫」,這是它有意思的地方。都是一個一個的人偶和狗偶,而不是用電腦的方式做出的電腦動畫。這個特性,再加上導演之前拍了一部「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同樣的方式,只是不同角本。

「犬之島」談的是非常合乎動平會的主題的。不止是動物保護,也思考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它是這樣的電影:人跟狗,並不止是「寵物與寵物主」,尤其對這(電影中的)小男生來講更完全不是。而很多不同的狗,也有不同的狗性;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人性。所以這很有意思。又是一個西方人導演拍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這部份他是有招來一些批評。像是對日本文化的呈現等等。

但重點還是在他怎麼呈現動物、他怎麼呈現動物和人之間的關係。我覺得「犬之島」是最近一部滿貼合這個主題的,很值得針對今天的主題,再看一次。

就回到我們一開始提的那三點:影像中的動物,是如何被呈現的?通常是被異形化、被客體化、被邊緣化。「犬之島」就是一個,被邊緣化到必須要大逃殺的地步。因為犬隻過多,又有傳染病,所以把這些人類飼養的寵物犬全都集中到一個無人島去,讓牠們自生自滅。這個劇情上就已經把牠們邊緣化到不行。裡面又有機器狗,在做動物的異形化。客體化它不多說了,直接拍狗的故事就已經是某種客體化了,所以不管這電影主題意識怎麼正確,人對動物總是沒有辦法跳脫…當我們拍所有動物的電影,都很難逃開之前說的「我們對動物了解的越多,我們就離牠們越遠」。

所以我也要在最後,再次引用另一段話,動物邊緣化的最終結果就在這:動物和人之間相互的凝視,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注意他這裡說的,「動物和人之間相互的凝視」指的是現實世界、現實空間的相互凝視,而不是看電影,凝視那個螢幕上的動物。這句話講的是「在動物園看動物」這樣直接的兩個個體的接觸。

「動物和人之間相互的凝視,原本是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是什麼意思?我在野外撞見一隻狼,我凝視牠,牠也凝視我,那樣的一個緊張關係(看到熊也是一樣)。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動物,會有這種戲劇化,或者這種緊張場面的,多半只能在影視產品裡看到,現實當中已經很難再有。除非某天你突然興起,跑去海邊,一群流浪狗圍住你…那個就緊張了,那個凝視的這種狀況就出來了。

但是在一個人類社會的空間,在這樣的建築物、在這樣的街道…,你有時候碰到一隻貓,你看牠牠看你,那也是一種凝視,只是可能沒有什麼緊張性。可是動物和人之間相互的凝視,原本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是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可是因為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讓這樣的凝視越來越少,逐漸消失。

這意味著動物的消失。我之所以要舉「犬之島」主要引的是「超級狐狸先生」這個例子。

就是一群擬人化的狐狸,穿著人類的服裝騎車什麼的。這電影我覺得有個重要的情節是:那群超級狐狸在一條路上騎車,騎到一半突然停下往右側一看,看到一隻狼,就是這隻(指畫面),這隻不是擬人化的動物,牠在電影裡就是隻狼。這段的情節是這個超級狐狸先生與這隻狼互相凝視。在這個場景時,我就想到這段話,那樣的凝視在現在的社會,已經很難再看到了,居然超級狐狸先生把這個狀況拍出來了。在一個動物都被擬人化的故事裡,出現一個沒有被擬人化的動物的時候,代表什麼?狐狸先生和狼對望了之後,好像有說了一句類似「我真羨慕你這樣自由自在」的話,那就是這個狼所代表的意義,但在狐狸先生身上已經看不到了,因為狐狸先生在這電影裡已經是一個完全擬人化的角色,已經沒有在原野裡神出鬼沒的動物行為,那應該是超級狐狸先生已經喪失的本性,但在那一瞬間,他卻突然看到自己原本也應該具備那樣的本性,但此刻他已經是騎在人類給與的機車上,已經完全不是一隻狐狸…,有點感傷,又很有哲學意味,我個人覺得「超級狐狸先生」比「犬之島」好看。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活動連結:https://www.lca.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35                     欲使用內容前,請先來信詢問。  ...

閱讀全文: 梁明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