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台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關懷生命協會(依筆劃排序)


 

前言
今天這場的內容,不只是各位做社運會用到,我覺得在工作場所上,就是說如果你是做企業的,很需要策略跟謀略,也很需要實際可以操作的方法。我今天講的都是實際上可以操作的策略,跟上午的課程是彌補的,上午我們講的是大方向、心法的東西,下午就講到實際可以操作的東西,現在就請各位跟我往下走。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
題目是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剛剛瑾珊(工作人員)跟我說「吳老師的題目這麼硬,大家會不會不想聽?你應該寫說如何當一個關心動保的機會主義者,對不對?那這樣就會跟(覺得)跟上午有呼應。」(開始想)怎麼樣能夠讓動保做更好?機會主義者怎麼做?我以後會學起來。不過接下來真的就是(講)動物保護的機會主義者會怎麼做,那今天就來跟各位做一些分享。這些方法都是很直覺,而且都可以很好的被使用,待會兒這邊講完,我的學弟翰林老師(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會跟各位做一些補充,那現在開始往下談。

公共政策的學術研究與政治分析 
做公共政策研究的人,常常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躲在學術圈、學術象牙塔裡去觀察事情的真相,然後把它寫成一本一本的書,或者寫成一篇一篇的文章,可是寫完了之後誰看?其實就是那些老師看,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這些老師看到別人寫很精緻的東西還是會很嗨,你知道嗎?就是腦內自嗨,可是問題是它到底有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公共政策學者不太關心這件事,可是我關心。

所以那時候我一直在想,公共政策裡,我能夠學到哪些工具,是需要真正、能夠拿來用的?尤其是當我開始關心動保之後,發現動保團體好多、好多人都很需要去使用、去解決問題,那工具怎麼用其實就很重要。我先跟各位分享接下來講的邏輯,不是在左邊的、而是在右邊的,左邊的邏輯是學術研究的邏輯,(來)跟各位分享什麼叫學術研究邏輯。

學術研究的邏輯通常是這樣: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做很多、很多的觀察,然後觀察之前會先設定所謂的假設,Hypothesis。如果各位有做統計的研究(應該會知道),一開始就是先做假設,假設人都是理性的,所以人家碰到什麼狀況下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做出來之後我再去觀察,在那個情境裡下,這個人是不是重複做一樣的事情?如果說重複、不斷地做,我們發現可能做了99次、做了99.5次都做重要的事,我就說「這個好像是個定律」對不對?這個是學術研究的邏輯,先不講這個東西。要(討論的)是怎麼利用學術研究得到這種資訊的,這種模式的邏輯,回過頭來對實務有所幫助,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政治分析,就是剛剛講的機會主義。那怎麼做?

基本上,各位先跟著我去想一件事,就是現在心裡頭很想解決這個問題,可是不曉得這個問題,它為什麼會發展到這裡,以至於──我不知道,因為不曉得它怎麼來的,我就不曉得怎麼樣去對付它。如果對於愛錢的人來說,我們怎麼樣才會讓他動?給他錢嘛!問題是,如果這個人不愛錢,你給他很多的錢,他動不動?他不會動啊!這樣的話,其實我們就用錯方法。

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是現在手上碰到一個問題,碰到這個問題時要先去想著一件事,就是在這個情境下用各種理論來解釋這個行為的時候,它會有哪些不同的理論?可以嗎?然後(把)這些不同的理論通通放在心裡面,邊運作往下走的時候,發現他的行為比較像我講的ABC這三種理論裡面的A種,那我們就要用A種問題的方法去解決它,這個邏輯可以理解嗎?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其實之前衛生署,現在叫衛福部,他們在做傳染病防治的時候,做法通常是這樣,他們會有SOP,可是衛福部的SOP不會只有一套,他們會同時(有好幾套SOP),就我們台灣怎麼去管理衛生疫苗的這套系統,誰在發生甚麼狀況下應該要啟動?它其實是分成好幾套不同的SOP。那為什麼要有好幾套?他平常要演練啊,但問題是平常演練的時候,他最終、最終是希望問題真的來,我要能夠看著那個問題邊演變的情況下,去選擇對的SOP。

政治分析的基本程序
所以政治經濟分析的工作是,我們要先去預想一個問題,它可能發生的諸多原因,但我不曉得最後我們實際上碰到這個問題是哪一個原因造成的,我們要邊走邊看、邊走邊看,所以為了要做這樣的政治分析,我們今天向各位介紹幾個方法。第一個叫做批判思考,我們會用批判思考的方式,就算是看一篇短短的文章,我們都能夠從短短的文章裡面去抓出、從裡面得到政治政策方案,很神哦,那我等(等)下秀給各位看怎麼做這件事情。

第二個事情是我們要怎麼去做利害關係人分析並且進行政治力假設。這個跟上面(第一點:以批判思考進行問題假設)不一樣,上面是事情本身,可是問題是要一個公共政策去動,一定要有人在裡面對不對?就看這裡頭有什麼人。上午也有講,要有怎麼樣的人、這些人關心什麼東西、會讓事情演變到哪個地方去,這個是我們講的利害關係人分析,是有方法的。

我們再往下看到,有一個事情(發生)了,有一群人圍繞在這裡互動了,還有一個東西還沒考慮進去,就是時間。隨著時間的演變,到底哪些人會在中途退場?哪些人會在中途加碼?這個東西會有另外一個方法叫做「劇本撰擬(或稱劇本模擬)」。我會進行局勢的假設去推演「這群人在這個場域裡頭,針對這個問題,它發生了5年之後可能會怎麼演變?5個月、1年後、3年後可能會怎麼演變?」其實我們可以做一些劇本的分析。那麼根據這幾種分析,只是在腦中預想,各種可能的問題、可能的情境、可能參與在裡面的人,可是這個只是我的預想對不對?預想意思是說,我可以做出10個假設、我可以做出20個假設,問題是,這10個假設跟20個假設,到底哪一個是真正會發生的?我們並不知道。

我們要怎麼知道呢?我們(得)等到下一個動作,就是要能夠透過多元的方式去彙整各方來的資料,然後驗證剛剛提的那20個假設裡面,到底哪幾個是比較站得住腳的。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因為我剛說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問題裡涉及到的人、涉及到的情境(釐清),我們沒有辦法做出對的假設時,其實我們在做政治倡議時就會弄錯,有可能花了錢,可是人家不願意動,或者說花了感情在裡面──因為我們認為有的人是可以搏感情,結果發現博感情博到後面,這個(人)是愛錢的,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搏感情,那這樣也是白花,對不對?

所以後面兩個方法,一個講的是結盟,根據結盟的方式去設計倡議的方向,然後最後一個是根據心理影響的策略去設計說服的(東西),包括寫說帖、新聞稿,我們可能用的文字,本身就必須要修飾。文字為什麼有時候往東寫、有時候往西寫?為什麼寫得比較general(大概),有時候卻要寫得很細節?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刻意要去用那種撩撥人家情緒的文字,有時候卻要寫冷酷、冰冷涼無情的文字?這後面都有它的邏輯,這個是我今天整個會跟各位分享的架構。

第一個我馬上要跟各位講的,就是批判思考這件事情。(對於)批判思考各位不要誤解,Critical Thinking主要講的是我在看文章時,或跟人討論問題時,不是去批判人家,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裡面,能不能隨時用不同的角度,然後去從文章裡面找到新的idea(點子)?

以批判思考進行問題假設
我們現在就來做一個練習。批判思考有幾個工作要做,我希望各位能夠把這個記下來,變成自己平常在閱讀文章,或者說是跟別人討論事情的時候,就能夠記下來的幾個工具。

結論為何?
第一個,要去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它的結論到底是什麼?再來,這邊(跟)我們(一般)讀文章的概念不一樣,讀文章是先看它的前文,最後再看結論。我們如果要做批判思考,先去看它的結論是什麼,然後再回過頭來去看他(作者)怎麼去論證它的,論證的結論成立的理由是什麼,等到這兩件事情確定之後,下面的幾件事就很重要。

曖昧不明的字詞與措辭?
去找這個文章裡面有沒有曖昧不明的文字,然後發現這個文章有沒有刻意的價值觀假定?我這邊要講「假定」(assumption)而不是「假設」(hypothesis)的原因,是因為假設是可以被驗證,hypothesis是可以被驗證的,assumption它通常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固定意識形態的看法,這個普遍不是能夠被驗證的,它就是一個先驗的、沒有辦法被驗證的東西,這個就是假定(assumption)。我們在講任何話、做任何事之前,我們的行為裡,都會有習焉不察、自己沒有發現的假定在裡面,待會我會帶各位來看這件事情。

推理過程有無謬誤?
再來推理過程有沒有謬誤這也是很重要的事;然後證據好不好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最後是我們有辦法在條件化下去思考,如果在什麼狀況下,這個另外的(事件)會不會發生?我們現在看這個惡化的狀況會一直發生嗎?還是說它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會不發生?這個東西如果各位能夠常常放在心裡,其實擁有批判思考之後,就不太會再被新聞上面的政客呼攏,因為各位的批判能力會變得很高,(當然)不是去批判人家,而是自己去看一件事情的時候,對於真實事情判斷的可能性會比較好。

然後這邊我當然覺得很具體,但講到這邊,各位可能還是覺得「吳老師你講這個還是很模糊?」那我們現在就來試驗給大家看,我們怎麼樣透過一小篇的文章,就能夠透過批判思考的方式,能夠讓大家能感覺到「這裡其實用批判思考,就能夠產生好多政策的假設哦!」。

以「亞洲虐待動物過程」事件討論為例
這個是我妹,我妹在現場。我弟跟我妹妹他們前陣子在臉書上,我們家三個小孩都很嚴肅,(到)後面都不太討論吃喝玩樂,都在討論公共政策問題。我妹妹就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章,你們記得之前有一個泰國的猴子,去採椰子的新聞,各位都知道嗎?

那我妹妹就PO出來說「這個很可惡!」等等的話語,那我弟弟表示他不相信,我弟弟說:「這段影片中證實了猴子被虐待成為椰子產業的重要工具,但沒有辦法證明被虐待的猴子是普遍問題,就算有為數不少的猴子因此而死,但道德上猴子本來就不該淪為任何人的生財工具。沒有人可以拿動物來做工具……」就是講了這些,那我妹妹就回答了,各位可以看一下(指簡報),那我弟弟後面還加這一段「猜猜看,我用monkey、coconut的關鍵字去google,找的照片居然是快樂的猴子,然後第一個影片秀出來,猴子似乎被訓練的很開心……」

各位知道,我看到的時候(剛好)在準備簡報,就把他們的對話拿下來,因為我覺得這個議題是一個很好做批判思考的一個案例,批判思考的案例到處都有,每天的報紙打開都有,但是又剛好這個時機剛好碰到,然後我就看到他們兩個在討論這件事情,就直接拿來吸引各位,找一篇文章來練習讓各位看,怎麼樣用剛剛那些方法,來思考怎麼去用批判思考來找出政策的替代方案或政策的假設?我們現在就來做這件事。

找出結論跟理由
我們第一步要找出結論跟理由,(就像)剛剛說的,對不對?這篇文章長這樣子,我就不用念了好嗎?體諒我年老體衰,大家先很快地來看一下,然後告訴我結論哪裡。其實(有)寫出來了,結論在上面,但我希望各位先全部看完一遍。

都看完了我們就往下,結論是什麼?結論就是「泰國椰子遭西方抵制,政府否認奴役猴子勞動:我們待猴如家人。」這就是它的結論,那問題是他用什麼東西證實這個結論?文章中其實用了三個很重要的論述:一個論述是泰國商務部急忙進行調查,然後調查完他發現什麼?他否認虐待逼迫猴子去採椰子,這個是一個用來論述的理由,就是「我去做調查了,不相信的話,我等一下可以跟各位講。」

第二個是,椰子農場的主人出來說話,第三個是猴子訓練學校的訓練者也出來講話了。他把這三個東西湊在一起之後,這個記者、或者說政府,他把這三個湊在一起之後,說「我沒有虐待猴子」,這個就是結論,這個就是他的理由。一、二、三,那每一個理由後面都各自有各自的說法,比如說泰國商務部門的調查,表示他沒有去逼迫猴子去摘椰子這件事,他說:「猴子的主人沒有虐待或剝削這些訓練的猴子來摘椰子,我們已經準備好邀請外國的外交官來參觀猴子的種植園,看看牠們是怎麼摘椰子的,這樣他們就會意識到這不是虐待。」一般人看完了就覺得被說服了,「他連外交官都敢讓他看,那我們為什麼還不相信政府?」,對不對?

可是老實說,我覺得如果外交官是來看猴子講英文,我覺得他會有點專業性,可他不是,他要來看有沒有虐待,這之間的鴻溝在哪裡?第二個事情是,椰子農場的主人說:「牠們被照顧得很好,為什麼?因為一日三餐還有牛奶還有水果,我們把牠們當家庭成員來對待。所以這個就是很好。第三個論述是猴子訓練學校的訓練員出來講話,他說:「野外捕捉猴子的方法早就停止了,目前訓練的猴子都是人工環境下繁殖的,猴子們不是每天都工作,而且牠們大多是雄性,本來就會去摘椰子,本來就有這種能力,你不能說我虐待牠。」這個是他的理由。

好,那我們就來看,現在有結論、有理由了,我們接下來要看什麼?剛說下一步做什麼?(講者問:「誰的記性比較好?」「曖昧不明的字」對不對?)這段文字裡頭哪些是曖昧不明的文字?「虐待或剝削」,到底什麼叫虐待或剝削?在這篇文章裡面是曖昧不明的,對不對?它必須被解決,。然後再來「進一步的解決方案」,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常常問政府官員說「你們會怎麼解決?」他會說「我們用最妥善、最照顧公共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解決。」沒有回答任何東西,可是你滿意了嗎?滿意了,對不對?(大多數人會傾向)只要這個人是我喜歡的政治人物,他講任何的東西我都同意。那不是這樣子的,因為這個東西是不明確的字,我們就應當要隨時去懷疑,這個不明確的字後面是到底什麼東西。「早已停止」是多早?「員工環境下」什麼叫員工環境下?「繁殖」是什麼意思?「大多是雄性」是多少比例是雄性?然後「被迫」,什麼叫做被迫?「非人道待遇」是什麼意思?「不以為然」是什麼意思?「很好」很好是什麼意思?吃得很好?我們家老婆說──這是真的喔──宗憲只要吃沒有臭酸,他都覺得很好吃。這我妹妹可以做證。

然後什麼叫「家庭成員」?家庭成員就真的能把牠照顧得很好嗎?有沒有把家庭成員照顧得很爛的?有吧!所以這些裡頭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都可以讓我們想一想,我們就會產生新的想法。為什麼要找出曖昧不明的字?因為如果沒有找出曖昧不明的字,我們就沒有辦法拿來驗證。今天講虐待,你要告訴我怎麼樣叫虐待。牠是會在那個環境底下被關著,關了五天之後,牠會發出尖叫聲,這個叫虐待?還是說什麼叫虐待?因為如果沒有虐待的指標,我們就沒有辦法判斷虐待,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我們永遠沒有溝通的可能性,對吧?所以我們一定要第一步就是要找出這些曖昧不明的字,根據這些曖昧不明的字,再去思考政策有沒有改變的方法。

找出價值觀的假定
第二件事,還記得曖昧不明找出來之後,下面要幹嘛?「找出價值觀假定」。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故事。我們把中間這個地方(句子:找出價值觀假定)遮起來,很多人的論述是這樣「只要牠是非野外捕獲的,而且他照顧猴子吃得好、順著猴子的天性,他認為這隻猴子就沒有被虐待。」這個邏輯是什麼?其實有個東西他完全跳過去不講,就是其價值觀認定人工繁殖、照顧得好、不強迫違反天性,就是對的。

如果沒有這個價值觀假定在後面的話,其實這個東西其實很容易被我們回過頭來想,他有很多可以突破的東西,對不對?非野外捕獲,用養殖的就可以嗎?養牠去樹上摘椰子嗎?照顧猴子吃得很好就可以嗎?後面其實換一個假定,就是如果我們把猴子不是當工具,而是把牠當一個生命的個體,這時候我的假定跟他的假定不一樣,我們在看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違法的時候,或者有沒有動物虐待的時候,我們的答案會截然不同,可以嗎?

找出推論的謬誤
那我們再往下。下一步就是推論的謬誤。這裡有哪些推論的謬誤,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請外國的外交官來參觀椰子種植園,看看就可以知道有沒有虐待」這個就是推論的謬誤,你找我去看醫生開刀,看他的技術好不好?我說很好有用嗎?我根本不是學這個專業的,這個就是剛剛說的那個玩笑,只是大家好像不太笑。

後面還有一個是「以偏概全」,如果他看到了這一個猴子園裡的猴子沒有被虐待,就表示泰國的猴子都沒有被虐待嗎?這是以偏概全的問題。再來我們來看「因為是人工繁殖的,所以就不算虐待」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因果不相關吧?這樣子的文章都能過得了你的關,那還有什麼過不了你的關?人家隨便講你都可以隨便聽,是不是?再來,「牠們不是每天都工作」所以不是虐待,這樣說合理嗎?「他們的猴子大多數是雄性的」我看到這邊心頭一驚,所以雄性的動物可以一天到晚去……不對,這個我心裡頭馬上就會出現那個抗議的聲音。後面還有,「牠們被照顧得很好、被當家庭成員對待」這樣就沒有虐待的問題嗎?這個都是因果不相關。我們如果有找出這一些推理的謬誤,有把它找出來,其實後面就可以產生一些對這個政策可以思考的方向,等下我把那個思考方向列出來給各位看。

思考證據的來源跟品質
再來還有一個是「資料來源」很重要,這個也是我們現在記者他其實很不負責任的會這樣子做。你看,我這個也不會念「在素叻他尼的干乍那迪地區一所猴子訓練學校的老闆」名字是什麼?不知道,那個地方有幾所這樣的猴子訓練學校?是哪一所猴子訓練學校?有沒有講?沒有講你們也相信哦?我就隨便編一個:宗憲吳,甚麼地區的甚麼猴子園,大家也相信嗎?這個來源到底在哪裡?這個是需要質疑的。

這個更扯,如果各位還相信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講話。「一位猴工的主人……」誰?在哪裡?連這個都沒有,那這樣的話你能說服我們嗎?可是偏偏(大眾)看文章一下就被說服了。在我看完這樣的一篇文章之後,其實我會做一些條件化的思考,就是會不會他描述的狀況,只在某些狀況下成立,在某些狀況下不成立?舉個例來說,他不是提到說「如果去找外交官來參觀,他就知道不是虐待」(嗎)?那我就要想一個問題,你會不會真的有特別狀況?懂動物行為學跟不懂動物行為學的人,他在看這個行為訓練的時候的確有不同的觀點,這個是我們可以去挖出來做政策思考的一個點,不是嗎?

再來,他說「所有的猴子都是在人工環境下繁殖的」但我心裡頭想的是:會不會的確有一些猴子,牠如果(在)用人工繁殖的狀況下,牠跟人的關係真的過得很好?牠真的跟人的關係互動就像朋友一樣、像父母跟子女一樣,有沒有可能?但是這也不表示所有的情形都這樣。在條件化的思考下,有些狀況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就要去思考必須把這個政策分別對待,有些事情是這樣的時候,可能的確法規的規範要鬆一點,可是在另外的狀況下就要嚴一點。「猴子牠不是每天都工作」,那我們就要去思考:會不會在部分季節(才有工作)?然後(採椰子的猴子大多是雌性),所以只是對公猴有虐待行為?他會這樣講我們就要回去思考,會不會在某些特別時刻下,對公猴牠們的確會有虐待行為?不然他為什麼要寫出這段文字,可以嗎?這也是一個條件思考。

最後一個,泰國人說給牠好吃的,然後對待牠像家人就是沒有虐待。我就要問你一個問題,會不會部分泰國人真的是這樣想?有沒有可能泰國的經濟條件真的不太好,他對人都沒有辦法照顧得很好,有可能對猴子他就覺得這個標準是OK的?有沒有可能?有,這都是我們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就是會得出的條件思考。根據這些條件思考、根據我剛剛講的一些方法,很多方法,對不對?曖昧不明的文字、價值觀的假定、推理的謬誤、證據好不好,以及最後這個條件思考,至少我們剛剛在看那篇文章,我隨隨便便就能抓出以下這些可能被做出來的(政策)假設。

批判思考後得出的政策假設
第一個假設是泰國缺乏虐待跟訓練的科學量化指標,所以人言言殊,這是我做的第一個假設;第二個假設是泰國猴子利用的狀況會因為性別、季節、養殖期跟照顧有很大的差異;第三個,泰國的價值觀中,人工養殖就能合理化利用行為「我養了就可以來用牠」,他的觀念可能跟其他國家不一樣,或者某些泰國人真的這樣想;然後(第四點)不同的農場主會有不同的態度;(第五點)政府要搪塞說服代表,所以他沒有加入動保人員,可以嗎?他找了外交官來,我到現在還是覺得這件事很扯,政府講出來的話,說「我找外交官來看」,就表示他們沒有虐待,到現在我都沒有辦法相信政府會講出這種話,這個一戳就破,不是嗎?

(第六點)再來,政府不敢透明化參觀的程序。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讓你固定時間、固定人來看,表示說甚麼?你其他時間不要來看。那我反過來說,如果我真的知道真相的時候,我要回過頭來是用不定期的抽檢,(之後)跟政府如果在未來在做政策的bargain(討價還價),我就會把這個放進去我要bargain的方法裡面,因為我從你的文字就可以推測出你這裡頭有問題。

以上就是很簡單的批判思考的功用,學起來了沒?學起來了之後,回去就開始可以練習,馬上就可以開始找新聞出來看。二十幾年前,那時候剛知道這個方法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拿出來看,哇,看得好開心啊,「這裡錯、那裡錯」這樣。但是千萬不要把它變成這個生活習慣,我有時候跟我老婆對話就是這樣「你剛剛講的地方不對,推論有錯誤」,這樣生活就變得很沒情趣知道嗎?不要用到家庭生活裡面,用來做政策是可以的。

我們用批判思考這個方法,就已經能夠從一小篇文章去找出好多、好多可以去工作的(目標),不是嗎?會去找出很多去驗證它是錯誤的,去否證它的那種假設,我們就可以去假設,泰國猴子他利用的情境可能在夏天特別多,冬天就比較少,這個是我隨便的假設。那有這個假設之後,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去實際調查看是不是這樣子,如果是的話,我們再回過頭來去思考要應對的方法。假設真的是在夏天特別多,那要做什麼事?我們就夏天特別出動去稽查的人,這樣我就不會浪費人力了,對不對?每一個政策的蛛絲馬跡,其實通過這種閱讀,就可以知道很多東西,然後我就可以知道怎麼去對症下藥。

政治分析的基本程序
到這裡都還(可以)理解喔?那進到下一個工作了。我們事情本身、做得出假設,第二個步驟需要去對人怎麼去互動、做出假設?所以我們有一個分析叫做「利害關係人」的分析方法。我也不會在這裡跟各位講利害關係人分析很重要就停了,我也提供各位一個實際上的理論跟方法,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在此)掉一下書袋,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這個學者(Bruce Bueno de Mesquite),他在TED上面有演講,這本書叫作《Predicting Politics》 ,就是預測政治。

他基本上就是思考,我們一個公共政策有這麼多的人,這些人互相之間會纏鬥、互相之間會互動,最後政策到底會互動成什麼樣?他說「我預測的出來」。而且他很厲害的是,還用那個電腦程式去模擬預測程度,預測出來程度還真的蠻高的,但是我們做不到那樣,因為沒有那樣的本錢,但我們至少可以用到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架構。我用臺北巨蛋這件事情來做這個架構的說明,待會各位肯定比較好理解。

以利害關係人分析政治現況
好,現在不是大家都在罵那個柯P嗎?「巨蛋弄得這樣子,最後竟然還劈哩啪啦地趕快過關了」對不對?我跟各位解釋,其實巨蛋會過關有它背後的政治力,當背後的政治力都聚在那個地方的時候,就是會長那個樣子、就是會過關,但過關過程大家會拼命地罵。

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我自己做過一個臺北市促參案的調查,實際上是做過實證調查的。我跟各位分享這個故事,為什麼我們的促參案(被)大家罵?為什麼BOT大家罵,最後都還是會成功?有一個根本原因是我們民主國家裡面,因為政府預算越來越少,對不對?可是民眾對政府的要求越來越多,如果各位是市長的話,會不會想辦法用最便宜的方式去把公共建設做出來?如果你是市長會不會做這件事,會吧?所以他就會逼著下面的同仁一定要去做OT、BOT這些案子,為什麼?因為這些案子用最少的錢,然後去把事情完成了,所以市長就滿意了。

好,那你們可能問「老師,那企業?企業會不會希望從OT、BOT裡面得到自己的好處,會不會?」會吧,它加進來做這個事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去看看它的那個條文裡頭有沒有空缺的地方?我在這裡頭去設法改變一下。」譬如說我把原來的……我們通常做的BOT假設70%是能夠公共使用,其他30%是留給我自己做營業使用,通常一定會有這個東西。那麼你那個有百分之70、百分之30怎麼算?這件事情其實常常講得不是很清楚,那企業一看,他就會鑽那個漏洞他就會知道,「如果這裡頭有空間,我就去做了。」所以企業來做這個東西、做BOT,他真的是想替國家省錢嗎?這個是市長關心的,可是企業關心的是什麼?我能夠從這個法規的漏洞,可能找到一些可以賺更多錢的地方,「今天我賺的錢經過的時間夠久、我賺的錢夠多,能夠讓我cover掉我的成本,(那)我做不做?」各位做不做(會)做,對不對?

好,那你會說「現在這樣的話,那記者跟這個民代都瞎掉了嗎?他們難道都不會想去關心這個事嗎?」會,記者跟民代什麼時候會想要來關心這個事?絕對不會在整個案子的進行流程當中每天去注意這個事情,為什麼?因為這樣花費的成本還太高,所以通常什麼時候會出來?最後爆發了,那個爆發不一定真的問題很嚴重,而是記者要讓他的報導有人看,就要把它講的很嚴重,然後民代去拿這個議題回來打政府,因為打政府的時候他就有曝光度,對不對?

你看,這件事情有什麼不好?很好啊,市長得利了沒?得利了;企業得利了沒?得利了;議員得利了沒?記者得利了沒?這裡頭其實最沒有得利的是公務員,他們被壓迫地做這個事,「我們做的很認真,卻被記者罵」,所以會最不爽,可是也不要忘記,我們中華民國公務員有一個特質,就是在各機關可以調動。

這什麼意思?「我真的做到後面,然後發現我一天到晚被罵,然後甚至於最後好像有點違法紀律的時候,我會做什麼事?還不用到辭職,對不對?就找個單位調走就好了」所以這件事情你會發現臺灣的OT、BOT上,如果在這個結構底下,它就是不斷發生,然後大家不斷地罵,可是他會不斷地繼續做下去,這就是這整件事的宿命,那為什麼要講這個?不是OT、BOT真的不好,它能省錢,然後企業也的確能夠從當中得到一些利益,這個有什麼不好?

但是我們會不會因為大家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跟期待,所以湊在一起的時候就讓這些事情看起來很不堪?但其實他們也沒有那麼不堪。問題是,我們實際上分析公共政策的時候,怎麼分析才能夠知道?「吳老師像你剛剛講那個,怎麼去料到說 ,他明明會被罵,還是會不斷地、不斷地做下去?」這件事情就是我們在做政治分析,有一個很重要要去做的事,這個狀況我們就把它稱作是利害關係人分析,怎麼分析利害人關係呢?

政治可行性分析表
我們通常會去思考,公共政策在那個領域裡頭,它可能會有好幾種對峙的方案,比如說解決流浪犬問題,他們可能有蓋收容所、可能會有TNVR 、可能會有安樂死,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模式,我們會去看,在不同的模式通通列出來之後──不會只是兩個,今天只是舉例──,可能有甲乙丙丁好多好多不同的方案,問題是每一個方案裡頭,一定都會不同的參與者,什麼人會被激出來參與?一定是他對這件事有感覺的就出來了。

那我們就要去把這個方案,甲方案、乙方案,你所有的方案的參與者把他列出來。列出來之後,我們要去思考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他的立場是什麼?他是贊成、反對還是沒意見?但是光是知道立場有沒有用,(是)沒有用(的),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就算立場很強烈,(因為)沒有政治力量,還是不會產生任何的反應,對不對?

第二個事情,我們要知道是,他到底跟這個問題相關程度高不高?因為每個人都很忙,如果今天這個事情,「吳老師我也很關心這個政府改造的問題,我也很關心核能的問題,也很關心賭場的問題,但如果每個議題一直都關心,我的資源就會分散,可能沒有辦法做好多事」,所以我就會思考,可能落到我的關心範圍內的事情,我才會去發動,所以第二件事很重要就是個人跟這個問題的相關程度到底高不高。

第三個是,這個人有立場,而且他也關心,也未必對大局有影響,為什麼?這個人是Nobody。當然如果這個人擁有媒體的資源、能見度,很會作秀,這個算是一種能力,然後有時候他有錢,有錢那個事真的是太重要,如果他很有錢的話,能夠影響大局是非常、非常大的。當然最後一個是他擁有權力、政治上的權力,也會影響很大。

所以把這幾個東西分析起來,我們假設方案甲它有ABCD四個人,那ABCD四個人加起來之後,A乘起來是十分,B乘起來是負20分,C乘起來是負30分,D乘起來是負50分,加起來就是負一百多分了,對不對?這就表示說,我們在推方案甲的時候會受到的這個反彈會非常、非常大,這樣的話我們不如做什麼?不如做那個反彈沒有這麼大的那個方案乙。

那你們會問我一個問題,「吳老師,有沒有可能方案甲是個好案子,方案乙是個爛案子,可是方案甲卻過不了,有沒有可能?」這邊舉個例子,臺灣年金改革問題,我不是指軍公教,我是指全面的年金改革都有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繳得少,可是未來要領的多。所以是全部人都有問題,全部的年金都應該改,對不對?可是各位想想看全部年金,它是很理性的方案甲,如果蔡英文總統在前一任就把全部的年金通通放進去改,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絕對改不成,所以他一定要找一個比較好下手的地方去做,而他下手的地方就是軍公教,我是支持年改,但是你知道這個對我傷害很大。不然我今年47歲,再五年就可以退休了,新的年改之後得要做到65歲,還有十幾年,我一想到就頭皮發麻。

但是這不代表我反對年改,我要跟各位講的是,政治人物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他不會只思考政治方案是好的、不好的這麼簡單,他得去思考好的方案之後能不能真的被落實,(所以)就要進行我剛剛講的一個政治可行性分析。各位可以學政治可行性分析,你們就會慢慢接近、比較接地氣的,就漸漸地接近政治人物在想什麼事情,然後也會比較容易去推測這個政策方案到最後會成功或失敗。這個我們叫做政治可行性分析。

那我剛不是講,我們隨著議題、跟著批判思考,可以找到問題的關心點?然後透過利害人關係,可以找到人際的關心點、一些人行爲的假設,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是用劇本撰擬去做局勢的假設,這個跟時間有關係的。

劇本撰擬
怎麼去做劇本撰擬呢?劇本是指未來情境可能的一個具體的描述,用來協助我們做分析,這是它的意義。那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核心?我們平常就要去收集各種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我跟各位分享一個經驗,我以前在還沒有教書之前,我是在公部門做事情,而且是在一個有點情報性質的陸委會工作,我們工作每個月,都要提供那個月的大事紀。

這個大事紀就是今天講的未來事件,我們要知道說在臺灣跟中國大陸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未來這一個月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的事件發生,可以嗎?好,可是不是只有我們做這個事情,我們做這個事情之後,總統府會把這個(資料)拿去,然後也會把衛福部的(資料)也拿去,也會把外交部的(資料)拿去,就「中美關係可能有什麼樣的變化」他把它套疊在一起之後,就會發現某一些時刻特別容易出狀況。舉個例子,在美國總統選舉之前、中國大陸在換屆之前、在臺灣的選舉之前,各位知道爲什麼這中間特別容易出大事嗎?因爲選舉的時候講話才會擦槍走火,就會引起國際的兩岸之間的紛爭,就我們可以把這些事情套在一起。

這件事很重要,我們做動保就要去套這個東西,就是我們一樣要去收集各種事件,那這個事件蒐集完之後,我們要去確定我們要面對的對手是誰?有可能是疾病、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國家,我們要把那個對手列出來。下一步也很重要,就是要去找出會影響到對手行爲的未來事件,我們知道對手是誰,可是不知道的事情是對手在什麼時候會對我出手,我不知道。

可是一定是環境有變化,他才會出手,我們現在要知道是我們驅動他去行動的一些力量,可能有人口、通貨膨脹、氣候變遷,可能是顧客、主管,我們根據這些東西,然後去建立一個座標,做一個四個象限的座標,(然後)去挑選。這件事情發生可能會很嚴重,而且發生可能性還蠻高的,這種因素,然後就套進去,我們要畫出對手的致命模式,最後去做出未來事件的假設。

H1N1形勢評估
我知道到這邊各位還是覺得模糊,所以我示範給各位看,這個是實際的案例。臺灣在H1N1還沒來的時候,其實國安局也做過這樣的一個情勢推演。我剛剛講第一步是要推演什麼?要把所有的未來事件列出來,對不對?所以在這裏第一步就把臺灣未來會發生的事件,包括立院會期、選舉、中秋節、學校的上課時間,把它列出來,這個是一個大事紀的列表。

那第二步要做什麼事?各位還記得嗎?對手的模式,對不對?我們對手是誰?H1N1它是一個疾病,疾病它的行爲模式是什麼?第一個,人的移動會傳染,第二個是什麼?如果有了疫苗之後它就會慢慢往下走,所以我們就要去思考幾個點,就是到底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打疫苗?然後什麼時候你想H1N1它的疫苗生效日這個以外,我們剛剛不是講第三步?第三步就是對手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徵兆?我們要去看影響對手的徵兆是什麼。

所以我不是講,影響這個傳染病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人際互動。所以我們就要去做一件事,就是把這個時候到最後面這個時候,到底臺灣會進行哪一些大型的人口移動?人口移動包括中秋節、黃金假期、臺商返臺投票,春節休假等等,這些都是什麼?都是中國大陸,因為那時候擔心H1N1會從大陸傳回來,所以我們那時候就會做這個事:我們將中國大陸大移動的狀況先全列出來。可以嗎?那他們的大移動會影響到我們的疾病的傳染,這個會影響到疾病傳染的模式。

最後把它放到最下面來,我們把它(時間軸)拉開,發現這裡頭有一段時間其實很安全,只要疫苗生效之後,這段時間就安全,可在什麼時候很危險?在這段時間,尤其是這一段,就是臺商返臺的這個期間,從9月中到10月29號這段時間最危險,我們就把這件事情當做是一個必須被驗證的一個假設,可以嗎?

(把它)放在心裏頭,知道未來如果真的出現這個事件的時候,我們要很小心,那後來怎麼應對這件事情?我們有沒有辦法讓臺商不回來臺灣?除非是現在這種狀況,不然那時候如果這樣做,不讓他們回來選舉,他說你會影響投票。其實那時候的做法是──不知道各位還有沒有印象 ?就是小朋友一個班級裡面只要有兩個傳染,就全班停課。我們至少擋不住那個大移動,也要擋得住學校裡面的這種大移動,至少那個傳染不要擴張開。

所以這個是根據這樣的動作做出來的政策結果,可那個政策結果不是馬上就落實,而是我們發現「到這個時間零零星星開始出現一些事情」就表示說我們應該要採取行動。我的假設被驗證,所以後面就要產生行動,這個是我們做情勢分析的時候做的事情。

拆解假設成為可驗證的徵候便於情蒐
接下來就是要把剛剛講的諸多假設通通列出來,列出來之後,把它變成一個可以被驗證的徵侯,譬如說學校裡面的學生開始得病了,這個是一個徵候,是嗎?問題是我們要怎麼知道學校的學生開始得病?是不是要事先要去佈樁?我們一定要在學校裏面找一個學務主任之類的,請他要密切的盯這件事。這個事情、這個命令要事先放進去,一有這個資訊要趕快傳回來給衛福部,不然不知道原來預估的徵候已經在發生,那這樣子也是不好,所以我們要讓這個徵侯能夠被拆解,不但拆解還能夠找出徵侯的分析表。

彙整多元資料以驗證假設
接下來要跟各位講的是,我們有這麼多的假設,開始要去透過多元的管道驗證剛剛的假設正確與否。所以接下來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要去彙整多元的資料,我剛剛不是講───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徵侯在不同的機構、不同的組織,會看到可能出現的狀況,看到這個狀況,我們就知道這個事件正在發生,就要去因應它,這個事情是要事先佈局的。

情蒐計畫表
我舉個例子,這個是我亂想的例子,「因爲吳老師看理論看很多,但是我其實沒什麼操作經驗」。今天假設政府因爲要去因應旅遊業者的需求,要通過鼓勵展演動物的法案,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就要去猜想假設政府真要幹這個事的話,他會做什麼事?

他可能會做兩件事,第一個,他會去印製這個對外做法的說帖,會去做廣告。再來他會去向立委爭取支持,那我們其實就可以去預先做這個事,什麼事?這個行動的徵侯,如果他做這件事的話,政府會去召開溝通會議,會去印製說帖、拍出版品、影片。那這個徵侯,我們要怎麼收集到?我們可能就可以通過我們跟某個高層的秘書建立私下的網絡關係,或者可以去看看政府的網頁,有沒有對外招標的資訊?他要招標,就是要去印那個(說帖等等),那這個資訊,我們可以去猜測,
如果他要做這個動作的話,他會有這兩個小動作,那要跟誰建立關係?這個我們平常就要搞定,平常要跟某個秘書維持關係,三不五時跟他聯絡一下,吃吃飯,套一下話。然後我們要去政府採購網,去看看上面有什麼資訊。這個有人在做,不然最近怎麼有一個新聞說,民進黨政府花了很多錢發包給自己人,對不對?事實上這個很多人在做,我要跟各位講說我們要學、要做的事情。如果他要跟委員爭取支持,一定會去拜會委員,甚至某些委員會去質詢,這時候我們就跟委員的助理維持好關係,然後再來就是去注意每個委員他在提案提了什麼跟動物有關的東西,只要有提到,就要注意是不是跟展演動物有關?

這都是我們平常可以做的,把這個東西交給組織,組織裡面有好多不同的同仁,有的同仁負責盯這個、有的同仁盯那個。這樣一來,人家開始動了,我們也要開始有反制的行爲,這個是整個情蒐計劃表應該要去做的事情。

國內人際/非人際的情蒐管道
接下來表做完了,我們要去蒐集資訊,通過各種方式蒐集。我自己的建議是自己人(動保)當然要維持很好的關係,比如說我們的NGO,關懷、動社,我們也要跟不同的人維持很好的關係,包括記者、媒體,包括中央跟地方的各機關。我這邊要特別講,就是負責動物保護議題的中央、地方機關很複雜,如果各位沒有搞清楚的話,就常常很難找到人問對的問題,這個事情也很重要,要搞清楚。然後要懂得法律的系統、議政的系統,我剛剛不是講,哪個議員做什麼樣質詢,我們要能夠查詢,一定要從議政系統去查。所幸台灣現在資訊公開做的越來越好,所以其實這些網站都做得非常好,各位平常都可以練習去讀這些東西,包括司法系統。各位看看,爲什麼展演業者開始會反彈?一定是他被罰了,如果我們在司法系統預先看到有展演業者被罰,就知道這個事情搞不好他發動的,因爲這個業者又是財大氣粗,他一定會不爽、一定會找律師去遊說,後面就開始(動作),所以現在司法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找資訊、跟預擬實際狀況的一個來源。那當然,我們也不能夠只跟自己好朋友互動,你要去跟可能有關係的,像獸醫公會、畜產會、寵物(同業)公會、全國寵物公會等等,你要跟這些人維持良好的關係,有時候才能夠套得到話。

不過這樣講起來,人跟人的互動變得好功利,不一定是這樣,我們沒有這麼功利。各位如果希望政策做得好,一定要多認識人,然後建立好網絡跟關係。不過這個還是一樣,這位吳老師是光說不練,我也知道維持好關係很重要,但我自己關係也沒維持得多好就是了;那其他論文當然也有幫助,這個都是平常要去得到資訊的來源。很快的,我把剛剛講的這些網頁秀給各位看(略),這都是可以去找的網頁,重要的是跟這些機關裡面的人,維持現狀良好的關係。

ACH-競爭性假設分析
我們前面不是做了好多、好多假設嗎?假設一、假設二、假設三對不對?如果假設一發生的時候,它會出現什麼事情?假設二如果發生的話,它會出現什麼事情?我們就一個、一個列下來,那在外面判斷資訊的時候,從各個地方、不同的人蒐集到各種資訊搜集回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證據A證明了假設一,也證明假設二,也證明假設三……(略)然後證據二也證明了假設四。」透過很多東西把它列下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越是被資料證明的假設,應該成立的程度是最高的。

如果各位不曉得怎麼應用的話也沒關係,可以去讀這篇文章(〈競爭性假設分析法在大型突發事件分析中的應用研究〉)。雖然說大家都……,我知道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喜歡中國大陸,但是你看,他們還是有學者很認真在寫文章,所以還是可以參考一下好嗎?「競爭性假設分析法」就剛剛講的方法,在大型衝突、大型突發事件分析說明中。這是一篇PDF檔,大家可以下載,看一下他怎麼做,我們可以Follow這個模式去做。

那我們接下來要做下一個動作,其實講到這邊是可以停了,因為我的工作就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剛剛講怎麼分析大家己經會了,接下來兩個是這個多送各位的。我來跟各位講操作這部分的時候,比較會從學理方面怎麼去看這個問題,怎麼去解釋這個事情。在我來看,我們在做所有操作的時候,其實都在做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讓這個社會裡頭認同我的人變多,反對我的人變少,這個我就把它叫做結盟,那問題是結盟也是需要功夫的。

由結盟(離間)出發設計倡議的方向
有一個學者(William H. Riker)是我老師的老師,他己經過世很久了,這本是他寫的書(《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政治操縱的藝術), Political Manipulation就是政治的操作學,它裡頭就(是)後面要講的這個事情。

單面向的議題
我們通常在做公共政策的時候,不會想要站在那個公共政策的極端立場,為什麼?因為在極端立場上很難被認同,我們在選舉、做任何操作就很難成功,對吧?這個容易理解吧,這在政治學裡,有一個很高深的名字,叫做「中位數定理」,如果選舉想要贏的話,我最好是在公共政策的中間位置最容易贏。

中位數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舉個例子來說,(如圖)如果今天有三個政黨,它的政策是甲乙丙這三個政黨,你們覺得最後選舉誰會嬴?一定是乙會嬴,為什麼?因為丙他很怕「如果我堅持到底的時候,萬一甲的贊成者不小心多於乙的話,那我的損失可大了」對不對?「因為我的立場跟他立場差太遠。」甲一樣會這樣想,就他們兩個最後到選舉那一刻,都會有個動作叫「含淚投票」,那個動作叫我不爽的事情,它還是中中的還可以。

所以一個國防政策,有人說「我們花少少的錢、不要跟大陸在那邊衝突」,一個說「我們花很多的錢,要維持台灣絕對安全」,這兩種政策都不會得到國民的同意,一定是花得中中的,大家都覺得可以。通常是這種狀況下這種公共政策會比較被支持 ,這叫中位數定理。可是如果公共政策都這樣操作,讓我們動保就沒得玩,你知道嗎?因為怎麼玩動保一定都會在哪裡?都一定在旁邊,對吧?不然今天這個場地應該是800人場地,不會是80人場地欸,我們是少數的,那少數(人)就玩不贏嗎?如果那樣人生也太悲哀了,我們要少數還玩得贏啊!

將單面向議題延伸為雙面項議題
數學模型告訴我們少數怎麼玩得贏,它講了一件事情,它說如果一個公共政策在討論,我們拉出一個新的思考的面向出來,比如說明明是在討論國防建設,我故意在討論國防建設的時候,把教育的政策預算放進去一起討論,這時候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為什麼?各位想想看,每個人對國防政策都會有一個心理的偏好,對吧?可是同時也會對教育政策有個偏好,每個人都能夠在這個象限裡頭,一定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到這裡可以理解嗎?我的定位就是國防一半(指圖),然後教育政策一半,可是一定有人不是這樣的。

那我們要講另外一個重點,這裡有一個東西叫做距離跟偏好,就是用我喜歡的這個公共政策作為圓心就會有一個Ideal Point,就是理想點,然後用相對的、相同的距離當作半徑畫去一個圓,這個圓上的每一點,對我來說它的不滿意度是怎樣?相同的,應該說不滿意度是相同的,因為它已經離開我的Ideal Point,對不對?所以這個不滿意度是相同,那這個在點上面都相同(指圖),可是這個跟這個比起來這樣,這個會讓我更痛苦,這個是痛苦到不得了,你會想「吳老師今天在上數學嗎?」不是喔,我再繼續往下看。

這個叫無異曲線,剛才那個概念在經濟學叫無異曲線。我們接下來,跟各位分享一件事情,有三個政黨,L政黨他的偏好在這一點上面,這個C的偏好在這上面,那P這個政黨,他的偏好是國防預算中(等)、教育預算要很高。這三個政黨他們在立法院裡頭都要提出他們的政策,都會提在各自的位置,可是不要忘記有一個公共政策的Status Quo(現狀,SQ) ,現狀在這裡,現在的中華民國的預算的分配,它長到這個地方。這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跟各位分享,對於P來說,我如果用P為圓心,然後用P到SQ當作半徑畫一個圓的話,這個圓裡頭所有的這個偏好是相同的,更重要的事情是,這個圓裡面的每一個政策都比Status Quo好。

那P會做這個事,別人會不會做這個事?我講到這邊各位應該有一點感覺了,這時候我們就產生一個有趣的事情,把P跟L找出來,他們有沒有交集?這交集是什麼意思?交集就是說P跟L合作,把C做掉。我就把這個Status Quo往這邊拉,往這邊拉對P比較好,對L也比較好,是不是?所以這個Status Quo,就他們兩個合作的狀況下就會往這邊移動。

那問題是如果這個P跟L會這樣做,C難道不會這樣做嗎?所以等到這個東西被移到這裡, C會很痛苦,他就會再去找新的結盟,把它拉回來。你們可能會說「吳老師你講這個幹嘛?」,我講這個很重要,就是我們動保雖然的確是在所有的政策裡頭是比較偏的,可是我們只要把這個動保政策跟一個比較熱門的東西掛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可以找到足夠的跟我們結盟的人。「找到幾個人幹嘛啊?」把他拉過來,拉過來之後當然他可能再回去,沒關係再把他拉回來就好。

我隨便舉個例子。最近有沒有注意到台南還花蓮卜蜂的雞場?你看講不要養雞、我們推素食,(可見)素食人口還是少數,我們其實在公共政策上是比較偏的。可是像卜蜂那案子,不贊成畜牧,或者說希望蔬食的(人),我們可以去站在那邊幫忙做政策的倡議,為什麼?因為他們那邊說「在那邊養雞的話會影響當地的土壤,然後會很臭,影響當地居民的安寧。」

這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把動保議題跟那個議題結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讓這家養雞的產業,(盡)可能把他的成本拉高,(然後)要求其必須有防治的措施。那對動保人來說,防治措施拉高還是要養,可能終極沒有達到目標,但是我們提高成本到他承受不住,他就會離開了,形同是不養的意思。

所以在那個狀況下,其實就能夠從比較偏的這個領域,變成我們贏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所以討論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怎麼樣透過倡議把一個,單面向議題延伸成為雙面向的議題,怎麼巧妙的去利用這個槓桿,然後讓跟別人有意結盟讓這件事情也可以被擋下來,這個是我們要找的。

符號
問題是我們要做這些事情,其實還涉及到下面的問題,就說那到底符號要怎麼去設計呀?「吳老師你剛剛講那個我們都知道結盟,問題是怎麼結盟?」其實在結盟的時候,用各種各樣的符號是很重要的,所以像動平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關懷(關懷生命協會)、動社(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TSPCA(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都有,我們會有影片,影片會讓人產生同情心,會吸引大家的關注跟注意,引起同理心。這個是一個做法,那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技巧,但是這個東西現在的人在做,而且做得很好。

但是,有一個東西倒是可以去做的,就是不一定要拍影片,平常在使用文字、寫新聞稿中,就己經可以把這個東西放進去我們的思考裡面。有時候用特定的字眼,我明明知道會激怒人家,還刻意要去用,那一定要有目的。如果我們激怒的是那些本來我們應該要合作的人,那你只是把朋友推的很遠,可是我們那個激怒的人是我們本來就很想激怒的,「我就要故意公開跟你對抗」,形塑某種形象的話,那我們的字就可以狠狠地給他用下去。

剛剛講的前面那一段是說我們要辨別出曖昧不明的字,對不對?那個是避免我們被他(人)操作,可是現在我們已經把方向決定出來,輪到我們要去操作別人了,我們要學會那些字該怎麼用。我強烈推薦各位如果有興趣,就我剛剛講的怎麼去使用文字,這本書可以去看,叫做《Policy Paradox》,Stone(D. A. Stone.)這個學者一輩子就在研究這件事,政治學裡頭的文字到底怎麼操作,操作精準到能夠吸引到人家來支持我或者反對。

政策中兩大類常用的故事
我舉個例來說,他說公共政策裡頭常常出現兩種故事,一種故事叫做「衰退的故事》,「本來一切都很好,但因為某些人做了什麼事之後就開始變壞,然後列出很多數字,然後實際上現在情況已經無法忍受,一定要做些什麼事情才行」,這個叫做衰退的故事的大綱。老實說,我在看藍綠兩邊在操作他們的這個統獨政策,就是這麼操作的,對不對?你們自己看這個結構是不是就長得這個樣子?

衰退的故事
還有兩個故事,這兩種故事是變體「進步受阻的故事》跟「改變只是錯覺的故事》,是衰退故事的變體。這故事長這樣,進步受阻(的故事大綱如下)「起初狀況糟透了,後來因為我的努力,所以有了起色,多虧了我跟這些某某某的貢獻,但是現在有另外一個人從中作梗,阻饒我們的英雄,導致情況再度變糟」。

我隨便舉個例子,你們聽聽看。「今天看到本來人口這麼多,糧食不夠了,還好有我基因改造的科技在裡面幫忙,現在就是你們動保團體,或者環境團體的,不讓我們基因改造繼續做,你們就是什麼?就是那個壞蛋,不讓這個事情能夠繼續往下做。」所以他們就建構了一個故事,叫做「進步受阻的故事」,這故事其實有時候就蠻吸引人。

我們在講論述的時候,講公共政策常常是一個很枯燥的東西,那各位能夠把它包裝成各種各樣的故事的話就很吸引人,然後就(可以)讓人家聽得進去,我就不一一說,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剛剛講的那本。

我能控制的故事
接下來「我能夠控制的故事」,它有兩種變體,一個是陰謀的故事、一個是譴責受害人的故事,這個也常常用。「其實那些看起來弱勢是能夠改變的,之所以不改變是因為他們愚笨或懶惰」,對不對?你去看一下建商怎麼講年輕人就(是)這樣,台中有很厲害的建商很有錢,「我們以前年輕的時候還不都這樣買房子買起來的?你們有什麼困難?國家知道你們買不起,還給你們可以那麼多貸款,就給他貸下去就是了。工作很累,你們不認真當然累,我們以前這麼認真才有現在的成就,不是嗎?」這些譴責受害人的故事,這種故事也很多人買帳,很多人買單。

隱喻法
我們在使用文字的時候,可以記得(利用)一些隱喻的方式,比如說我們可以隱喻這件事,比喻成有機體,(像是)「粗暴地切斷社區居民的連結」,社區居民真的是有機體嗎?他現在是我們的身體不能切割的一部分嗎?不是,可是當他用了切斷社區居民的概念,這幾個字就(讓)人家覺得說好像真的有連結,對不對?

所以這些文字,這些隱喻的方法都是可以讓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能夠拿來用。我自己在寫新聞稿,或者看人家新聞稿,自己會很小心這些東西就是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該操縱一下要操縱一下,然後怕誤導就要盡量客觀,(結論)就是文字的使用要非常小心。

透過模稜兩可來凝聚多數
還有一個工作很重要,你要通過模稜兩可的方式去連結凝聚多數人。譬如說我們問說總統候選人說「請問國家領導人的條件是什麼?」他不會跟你說「我要統或獨」他不會這樣講,(但)會說什麼?「要愛臺灣啊。」對不對?因為只要愛臺灣今天誰都認同,就覺得一個總統應該要愛臺灣,沒有人會反對,那選舉的時候就用這種文字,模模糊糊的(說法),這樣可能會比較好,或是問這個國家要統一或獨立,減掉九二共識,目前這個(是)被拿掉,現在可能就會說什麼動態的平衡之類的,但是這個概念還是空的不是嗎?

然後你問他「學校也可以祈禱嗎?」他可能會回答「這是宗教自由的問題。」但問題是有回答跟沒回答不是一樣嗎?宗教自由,那到底是可以祈禱還是不能祈禱?可以祈禱,你可以說它是宗教自由嗎?不能祈禱,我就要限制祈禱,我也說宗教自由,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客觀數字」是可以操縱的?
我最後講一個我最不喜歡聽到學自然科學(的人)講的一句話,他說「吳老師,你們學社會科學都不科學,因為你們都沒有數字。」我跟各位說數字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被操作的東西,不要這麼相信數字。我隨便講幾件事情,數字本身是不是就代表質化的分類?我46歲,我覺得身體還很好, 個人覺得我是青年,可是因為歸類40(歲)到59(歲)是中年,所以我只好被歸類為中年,我不服氣呀,可是不服氣又能怎麼辨?你看數字就把你做分類,數字可以形成一種標準。譬如說「臺灣現在失業率高於5%,所以代表執政能力不佳」未必哦,美國失業率常常超過10%,所以就這個數字還是要再經過比較之後才會有它的意義在裡面。

然後再給各位看,數字計算本身常就代表問題,不然你不會去算它,通常它是一個問題我才去算,所以以下這段話你們聽起來就會很合理:「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出生人數跌破18萬人次,創下九年新低,消失的嬰兒未來將造成學校倒閉的問題。」這句話這樣聽起來很合理,對不對?

你覺得平常就出現這樣的話,如果我們把這個數字變成這樣子:「內政部最新統計人口跌到這裡,創下新低,消失的兒童未來將舒緩臺灣土地的負擔。」你有看過這種報導嗎?沒有吧?所以數字本身就是在操作你的方向,操縱你的感覺,所以有時候也不要那麼相信數字,要看操作數字的人背後到底是什麼想法。

建構因果關係(逃避)攻擊
數字還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數字可以讓處理得不好的問題去道德化,尤其是一些道德性的問題,比如說今天有兩邊人,一邊贊成墮胎,一邊反對墮胎,這兩種人在美國的政治史上面常常打得水火不容,可是他們卻能夠在法令訂出之後相安無事,什麼法令?這種法令可能是訂成這樣:人工流產應該在24周內實施,如果超過12周應該由實施人工流產的醫院住院施行,意思就是說如果24周超過的話就不能夠人工流產。

它的邏輯是什麼?它(背後)功能是這樣,這個法律定出來之後,我希望讓這兩邊本來吵不休,導致本來沒辦法執行的政策,最後能夠被執行。可是回過頭來問,24周少一天,跟24周多一天,這兩個胎兒就能夠被我們決定生死嗎?其實數字不就是政治嗎?數字不就是一種意義的詮釋嗎?難道不是嗎?我在顛覆各位原來對客觀數字的一個信仰,──至少我是沒有那麼信仰。

還有我們也常常透過數字去創造權威感、控制民眾,譬如說我跟我老婆最常發生的對話就是,他去買東西,只要退貨規定項目寫得清清楚楚的,他就會照著上面去做。如果今天已經超過了(規定的日期),他買來之後(才)發現超過14天,他就真的不去退了。可是你知道我們學談判的人,沒有這種一定不能做的事,超過14天,如果我有時間而且那件事很重要,我會去跟人家盧,我會去喔。

最後會不會盧成功?常常會成功,那如果這樣,為什麼還要把這個數字弄出來,為什麼?因為他要創造權威感,為什麼會有權威感?因為整個社會從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就)告訴我們「數字是最客觀的,數字是有權威的,透過數字就可以去決定一件事對或不對」,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講個最極端的案例,各位我學統計的,統計最後不都會有一個接受標準嗎?那個α小於0.05,為什麼訂在0.05?0.051跟0.049有差那麼多嗎?可是一個被接受,一個不被接受,這不就是用數字在創造類別嗎?這不就是用數字在創造意義嗎?我要講這些事的原因,不是要各位不相信數字,可是回過頭來,當我們在操作公共政策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要懂得用數字去操縱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有時候要懂得拒絕讓別人用數字操作我們。

今天簡單地跟各位分享到這邊,希望今天講的這些方法是實際上可以操作的工具,各位就拿回去(用)在工作上,以後社會運動的操作就可以派上用場。謝謝各位。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瑩瑩」沒事做?--瑩瑩文/周如琪 綁著馬尾、面目清秀的瑩瑩,微微笑開口介紹自己:「我是『閒(îng)閒(îng)沒事做』的『瑩瑩』。」在家中排行老么,有兩個哥哥的她目前在自家開設的電腦車床公司任職,從台中科技大學日文系就近轉到銘傳日文系就讀,存有文科底子的她,很有書寫的經驗。 挹注行動 積極參與也許是因著住在花蓮瑞穗且親切的奶奶,於好山好水的環境中,在小小心靈種下了喜歡自然的種子,所以長大後的瑩瑩,總是相當自發地在假日從桃園專程北上,到台北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各項活動。其中,瑩瑩特別關心「公園生態化」的議題,不管是「萬華青年公園-原生魚種的維護」、「行天宮榮星花園-螢火蟲復育」、「木柵萃湖-螢火蟲棲地的規劃」等活動,都可以看見瑩瑩的蹤跡。...

閱讀全文: [寫手營]...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活動連結:https://www.lca.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35                     欲使用內容前,請先來信詢問。  ...

閱讀全文: 梁明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