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Their Voice 台灣黑熊在哪裡?】講座與棲地之旅
主辦: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補助: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相關連結:https://ppt.cc/fsqEgx
報導:爬樹、撿大便樣樣來,「聞屎」工作者解開臺灣黑熊迷思
摘要圖片來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臉書
我的名字叫做張鈞皓,一般在外面,大家叫我吊嘎,就是內衣的那個吊嘎,這是從高中以來的綽號,就一直沿用至今。
跟以往幾場演講比較不一樣的就是,我原本並不是黑熊的研究人員,我一開始是以獸醫師的身份,到山上支援野外黑熊的捕捉的計畫研究,在2014年的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麼緣故,反正參加了幾次之後,我現在人在屏科大黃美秀老師的研究室當研究助理,所以,在黑熊研究方面,我的知識可能會比其他人再薄弱一些,我比較專長在動物的麻醉、捕捉,還有保育醫學。那什麼是保育醫學?我們待會都會再介紹,那就謝謝各位今天到這邊來參加講座。
前面這個部分,我們要講的是:黑熊與牠們的產地,這個題目應該是郭熊訂的,那會有這個題目就是,我們因為做黑熊研究的關係,其實在外面朋友會非常的好奇,像是:你們在山上到底怎麼做研究?是像Discovery裡面演的一樣,開著吉普車到處跑嗎?還是你們需要待在山裡面,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會不會被熊攻擊?晚上會不會很危險?就是會有這樣各式各樣奇怪的問題,那我們就用上半部的時間跟大家做介紹。
那首先,我們先大致介紹熊這個物種在世界上的概況。世界上總共有八種熊,就是扣掉小貓熊、浣熊,那個不算,真正的熊總共有八種。像這個圖,你們看得到上面的樹枝嗎?這個上面有現存這些熊類的族群的數量,那我們可以看到,數量最多的其實是美洲黑熊,總共有90萬隻在世界上,再來第二多的是棕熊,棕熊有20萬隻,那目前數量最少的,是大貓熊,大貓熊目前估計大概一千到兩千隻。雖然大貓熊數量是一千到兩千隻,不過牠目前已經被科學家認為算狀況算穩定的,因為中國政府在貓熊的復育上投注了非常多資源。現在比較有危機的反而會是馬來熊,跟懶熊。馬來熊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就是東南亞一帶,然後懶熊主要在印度半島。那這兩個地區主要是因為開發還有棲息地干擾的程度非常嚴重,所以牠們目前的威脅其實一直都在,而且改善狀況沒有說非常理想,雖然有非常多團體正在努力。
這個地圖大概講解了世界八種熊的分佈,那我們最清楚的大概就是北極熊,牠就是生活在北極圈,整個北極圈都有北極熊的活動。再來分布第二廣的是棕熊,棕熊分佈在整個歐洲、亞洲大陸,包括美洲的北部,都有牠們的分佈。那再來是,這個是美洲黑熊,美洲黑熊在整個北美洲幾乎都有分布,最以前的時候,甚至在接近墨西哥的地方都有,只是因為現在這些白色區塊主要都是開發程度比較大的地方,目前幾乎已經在野外絕跡。所以穩定的大概就是在北美洲大陸相對比較開發少的地方。
亞洲黑熊主要就是在中國一直到印度的邊邊,從阿富汗、巴基斯坦然後一直到中國的東南,然後臺灣、日本跟韓國,這主要是亞洲黑熊的分佈範圍。那在中國的西南側,就是印度半島的地方是懶熊,在東南亞,就是馬來西亞、婆羅洲一帶是馬來熊。再來看到南美洲這個窄窄的地方,這個是南美洲的眼鏡熊分布的區塊,牠們分布的區塊算是比較狹長而且破碎。接下來我們就一個一個來介紹。
這是棕熊,這個是郭熊拍的,我借來用。那棕熊應該會是大家在辨識上最容易看到的熊之一,因為我們很常在Discovery或是Natural Geography看到,一群棕熊聚在河裡面吃鮭魚,這大概是大家最容易一開始就有印象的畫面。所以很多人會問我們說,台灣黑熊在野外會不會也抓魚吃,那其實這不太常見,因為棕熊會吃鮭魚主要是在繁殖季的時候,河裡會有大量的鮭魚洄游,所以牠們可以趁那個機會把自己填飽肚子,然後準備過冬。所以相對容易被攝影機捕捉到這樣的畫面。
那就是剛剛講的,這張圖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做的分佈圖,橘色的部分是現在這個物種還有存在的部分,然後紅色的部分是牠們本來被認為應該要有,但是目前已經沒有的地方。所以這張是棕熊,就是牠在整個北美洲的西北側,就是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的西北側,都有棕熊分佈。那整個亞洲的北部,歐亞大陸的北部,俄羅斯也有相當多的棕熊分佈。
這個也是我們的研究人員,他叫做蔡鴨,這個是他們之前去阿拉斯加開熊類的影片大會的時候拍的照片,這一隻叫做科迪亞(克)棕熊,牠主要是分布在阿拉斯加的南側的這個科迪亞群島的地方,那這隻棕熊,牠是一個棕熊的亞種,被認為是現存的棕熊之中,體型最大的,就是牠可以長到幾乎是兩米半的身高,體重有七百五十公尺,是非常巨大的生物,幾乎跟北極熊一樣大。
這個是戈壁熊,這個比較少人知道,牠生活在蒙古,就是戈壁沙漠的地方,這個算是一個現況比較危急的棕熊亞種,我們可以看到牠的體重只有五十到一百四十公斤,跟剛剛的科迪亞棕熊比起來,大概差了四、五倍。那會放這兩個物種在這邊,就是想要告訴各位,雖然牠們是同一個物種,都是棕熊,但牠們可以有很大的差異,就是在不同的棲息地經過了演化之後,牠們是可以有很大不同的形態上的差異,甚至戈壁熊也因為生活在沙漠的關係,有一些演化出來的特殊生理機能,可以克服沙漠的環境。
這個是美洲黑熊,會放這張的原因是因為想讓大家知道,雖然牠叫做黑熊,可是牠不一定是黑的。那如果牠不一定是黑的,體色都是咖啡色的話,我們要怎麼知道這個是棕熊還是黑熊?那我們待會會解答。美洲黑熊跟亞洲黑熊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沒有胸口這個V。美洲黑熊整隻是黑色的。牠的分佈主要就是在北美洲,可以看到紅色的地方,就是我剛剛講的,現在已經沒有出沒的地方,所以其實原本整個北美洲大陸都有美洲黑熊存在,這些地方因為相對的開發比較嚴重,現在牠們已經絕跡,不過目前美洲黑熊在北美洲還算是相對的穩定,所以每年他們都還是有開放美洲黑熊的狩獵。
這隻叫做靈熊,牠算是一個北美洲原住民神聖的動物,牠是一隻美洲黑熊,所以一樣,跟大家說的就是,牠雖然是黑熊,可是不一定是黑的,牠可以是棕的,甚至是白的。那接下來,就要來解答,究竟如果都是咖啡色或者是甚至接近白色,要怎麼分辨?這隻是棕熊,棕熊的肩脊會非常的隆起,這個是從外觀上明顯可以看出來的部分。再看一次,這個是棕熊,這個是美洲黑熊的亞種靈熊,牠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的西岸,溫哥華島的北側海岸,那邊有幾座算相對比較原始的島嶼,那個是那邊的特有亞種,所以可以看到,美洲黑熊的肩胛不會突起,所以這個是我們從外觀第一眼可以分辨出來,其實不算太困難。
這個是懶熊,牠的英文名字叫做sloth bear,sloth就是我們說的樹懶,就是那個卡通裡出現、掛在樹上、動作很慢、很多毛的那種生物,懶熊可能就是因為牠的毛非常多,看起來會比較雜亂慵懶一點,所以被稱為懶熊。特色就是牠的毛真的非常蓬。這個物種牠主要生活在印度半島,然後包括斯里蘭卡也有一些分佈。紫色的部分是可能有的地方,就是目前不太確定。如果大家回想剛剛的圖,其實在棕熊跟美洲黑熊,我們都比較沒有紫色部分,是因為那邊研究相對比較多,印度半島狀況就是因為其實還有很多原始的區域沒有研究,所以我們會有一些比較模糊的地帶。
我剛剛有說過印度的懶熊是現在比較危急的一個物種,因為牠們目前受到的威脅還是一直都存在。像是這個,英文叫牠dancing bear,就是跳舞的熊,那這個其實到目前為止在印度、斯里蘭卡都還是有這樣的狀況,就是這些熊從小就被抓起來、做訓練,因為熊結構上的特徵就是跟其他四隻腳的動物不太一樣,貓跟狗其實都是要用指尖著地,但熊在走路的時候,牠其實是整個腳掌會放到地上,那牠跟人有點像的地方就是,牠們會站起來,尤其是在牠們受到威脅的時候,牠們會整隻熊用兩個後腳站起來,然後擺出一副威嚇的樣子,讓自己身體看起來高大。跳舞的熊就是利用這個特點,他們就是從小訓練熊站著,如果熊把手放下去,可能就會挨鞭子。他們甚至會在鼻子穿鼻環,讓牠們從小就習慣只要被牽到外面來,牠們就必須用這個姿勢,然後業者可以再利用音樂或是其他相關的去做表演。這個是懶熊受到的狀況裡面,一個非常可憐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懶熊跟亞洲黑熊一樣,胸前都會有一個V,只是形狀會不太一樣。
這個叫做眼鏡熊,牠是生活在南美洲,就是秘魯那一帶的物種,牠為什麼會叫眼鏡熊,就是牠常常有這樣的斑紋,類似貓熊的眼斑,不過不盡然每一隻熊都會有像眼鏡的斑紋,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會叫牠安第斯熊,另外這一個是卡通的柏靈頓熊,其實就是用這個,眼鏡熊做範本來畫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圖,一樣是LCN發出來的現存的分佈,就是其實比剛剛那個整個地圖來看起來又變的更小、更破碎。那這個眼鏡熊牠和台灣的黑熊面臨的威脅其實是有點類似。這個是安第斯山脈,這是有高峰的山脈,然後旁邊就是秘魯,所以這旁邊都是大量人類聚集的區域,眼鏡熊主要就生存在這個山脈的山路跟人類生活的邊界,所以可想而知,這個地方一定是人類競相去開發的地方,也因為這些開發,不管是農耕或是要蓋房子等等,就會有相當多衝突,所以其實這個地區的衝突,熊主要面臨的威脅就是人跟熊競爭棲息地,而產生衝突。
這個是馬來熊,馬來熊牠跟亞洲黑熊一樣,胸前有個V字型,只是形狀又更不一樣,懶熊跟亞洲黑熊的形狀還比較像一點點,那馬來熊的形狀會比較圓,下面這個V其實沒有那麼明顯。然後牠的身材相對比較狹長一點點,牠就是生活在東南半島,還有婆羅洲,就是牠們主要分布的地區。然後有一些馬來熊這個甚至很小,那我不太確定為什麼牠被翻成馬來熊,可能是跟牠生活的地區有關,英文其實是sun bear,太陽熊。
接下來我們總算要回到亞洲黑熊。這個是特有生物收容中心那邊拍的,就是圈養的熊。牠一樣有蓬蓬的鬃毛,只是沒有懶熊那麼誇張,然後牠的V是尖的,還有特徵就是耳朵很圓,這是亞洲黑熊的特徵。我們可以看到亞洲黑熊主要目前就分佈在這麼多個國家,數量比較多的還是在中國的東南,然後日本、韓國那邊,南韓現在已經很少了,他們的亞洲黑熊好像是在大概三十年前絕跡,那他們大概從兩千年左右開始發動復原計畫,他們開始從北韓、俄羅斯、中國引進亞洲黑熊,他們在他們自己最大的一個國家公園,重新復育了黑熊的族群,目前還算成功,好像數量已經有七、八十隻。其他地區的研究就相對的比較少。因為在整個中國,大家可以知道,明星是貓熊,相對的放到黑熊的資源就不會那麼多。
這個是讓大家複習一下,熊類的族群數量。美洲黑熊的數量最多,有九十萬,亞洲黑熊有六萬,大貓熊只剩一千五到兩千,不過目前算是狀況相對穩定,因為牠受到很好的保護。比較危急的大概就是懶熊跟馬來熊,因為目前的保育力道在這兩個物種,相對算是比較薄弱。那亞洲黑熊的狀況還ok,雖然目前比較嚴重的威脅大概除了開發之外,就是中國的中藥市場,因為熊膽在華人、甚至日本也有在用,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那現在有很多的組織在積極的做這方面的補救。所以狀況比較慘的大概就是中國。不過因為中國政府會藏資訊,我們比較不清楚那邊的狀況,再來就是越南。在中國跟越南都有國際的熊的救援組織,專門在解救這些亞洲黑熊的命運。
亞洲黑熊的特色,大家都知道的就是V字型,這個牠從小就有了,幾乎是一出生,牠的毛開始長,就有這個形狀,這個是三十五天的樣子,下面那個是三個月,其實從小就有這個特殊的符號。那你們覺得牠有像狗嗎?這樣看好像沒有很像,那再給你看下面兩張照片,這隻是熊嗎?確定吼?是熊還是狗?這個是熊。這個是狗。那再來這個。這個是有趣的趣聞啦,就是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研究室接到一個密報,說在中部的山區有人抓到黑熊,但你也知道就是在台灣海拔1500到2500的山林就是,終年雲霧籠罩,然後黑熊又是傳說中的生物,所以獵人的陷阱如果不小心套到了一隻黑嘛嘛的動物,然後在那邊動來動去,有些人會怕。不管怎麼樣,最後他們聯絡到我們,就是希望我們可以幫忙解決。那時候郭熊有去,反正研究人員帶著另一個獸醫師,搬裝備過了半個台灣到現場,然後就是這個傢伙,好像還蠻親人的,可能是有被人養過。你要怎麼分辨牠是熊還是狗?沒錯,就是耳朵。亞洲熊呢,所有熊的耳朵都是圓的,就不會是尖的,這大概是最容易區別的地方。
這個是一些基本的資料,就是成年的亞洲黑熊公熊可以長到兩百公斤,大概身高一百八,就是牠站起來的話,會比人再大一個size這樣,這個是母熊跟公熊的size,母熊比較小,身高大概只有一百五,體重大概六十到一百。那公熊就相對比較大。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對,這些是小朋友。熊這個物種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牠們的懷孕期很短,娃娃生出來的時候非常小,生出來的時候眼睛沒有打開、沒有毛,如果有人有養過實驗鼠就知道,牠生出來大概就是那個樣子,亞洲黑熊寶寶出生的時候只有250到320(公克),不會比一隻小狗或小貓要大多少,人類嬰兒出生的時候大概三千二(公克),所以算蠻特別的,就是牠們出生的體重差很多。這是牠們一個特殊的生理演化出來的結果。也因為這個現象,熊會築巢,尤其是在那些會下雪的地區,在會下雪的地區熊會冬眠,牠們在入冬之前會盡可能吃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食物,把自己養胖,然後找一個地方躲進去,在裡面繁殖牠們的小朋友。所以牠們會有一個好的環境來哺育牠的嬰兒,牠就不需要讓嬰兒在肚子裡面待太久。
台灣黑熊不冬眠,因為我們的冬天相對環境沒有那麼惡劣,不過我們依然有一些研究發現,臺灣黑熊可能會在生小孩的時候築巢,就是我們有一些追蹤的紀錄有發現,牠們會待在同一個點,幾乎沒有移動,我們相信那個是牠們在繁衍後代的地方,只是目前我們還沒有親眼看過。
會放這個圖是想讓大家知道,熊有五個爪子。很多卡通或者是民間機構做的資訊,熊常常是三個爪子或是四個爪子,牠們其實是五個爪子。那五個爪子會有什麼特點咧?牠們的腳印幾乎和人的手或者是腳一樣大,那這個腳印有時候如果沒有蓋的很清楚,或者像是這個大拇指如果剛好沒有壓到,其實會看起來非常像人的腳。我們最常接到網友寄信來問我們:欸,這個腳印好大喔,是不是熊?通常都是四個腳趾的,那其實是狗。因為大狗的腳印有時候其實可以很深、很大,就是那種二三十公斤的狗,這個是很常被認錯。所以如果大家以後在山上看到這樣跟人的腳一樣的大的腳印,然後如果沒有穿鞋子,牠其實就很有可能是黑熊。所以掌印蓋起來就是像這樣。這個是後腳,所以牠跟人真的很像吼,就是牠後腳其實是長的,然後前手其實是像手掌一樣短的,然後牠們有非常銳利的爪子,這個爪子是牠們求生的工具。
牠們的手相對於其他四隻腳的動物,其實非常靈活,牠有能力攀爬,就是熊其實非常善於爬樹,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強調說,遇到熊不要往樹上爬。除非你真的有像猴子一樣的攀爬能力,不然你應該是沒有辦法爬得比熊還要厲害。只是差異在於,牠的手沒有辦法大拇指對握,就是牠只能這樣,要用勾的。不過這樣子,牠們已經非常會爬樹了。我們一開始怎麼知道熊會爬樹?這個是在圈養環境拍的照片,我們在野外知道熊會上樹其實很重要的是看這個東西,這個叫爪痕。所以跟剛剛講的有關,就是五個指頭,所以我們也經常收到網友的照片就是說,這個樹幹上很多痕跡,是不是熊弄的?那有一些比較鄉下的果園,我們也接過網友問,這個香蕉樹被推倒了,是不是熊弄的?我們通常請他提供現場的照片,我們比較能判斷。
在野外像是在玉山國家公園,就是八通關古道的東道啊,那是一個我們經常去做研究的地方,所以大家都知道那個地方有熊,然後我們也在樹上看過有五個痕跡的爪印,但就是怎麼看怎麼不對勁,後來我們才發現,那個可能是有人故意刻的,不知道什麼原因。那我們要怎麼去分辨說這個到底是真的熊的痕跡,還是有人刻意去仿造的?熊會留下爪印,牠不是沒有理由的,一定是因為牠要上去,樹上有牠可以吃的食物,這是大家熟知的青剛櫟,那還有其他像是山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熊會吃的東西,只要這個樹的結構狀況不錯,牠們就會上去吃。那我們要去判斷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熊留下來的,其實我們就是看這個爪印有沒有上樹。那這個是非常多印子的樹,這裡一步、一步,牠其實是像走路一樣,一個一個上去的。然後像旁邊這個,這邊有些比較短的爪印,然後上去了之後,牠可能心急或者是腳一滑,滑下來,就是會留下這樣的痕跡。
這個是我們在中高海拔山區很常看到的狀況,你們知道這個是誰留下的痕跡嗎?對,是水鹿沒錯。這個應該是二葉松。下面這個大概是被水鹿啃的,因為牠們會啃樹皮,這個是磨角的痕跡,因為水鹿有長角,牠們可以長到三尖二長,就是會有三個尖,牠們每年會換角,所以換角的時候,他們就會經常透過打滾、或是磨樹皮的方式,讓牠的角比較快速的脫落,如果近看的話,上面就會有很多大大小小、不同方向的刮痕,那個會是水鹿留下來的痕跡,所以就跟剛剛黑熊這個明顯可以看到就是,五個痕跡,然後會有一個大拇指,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一直在說熊會爬樹,我們大概一般人不太能想像,所以我們來放影片。
這個應該是在大分,就是我們所謂的有熊國,研究黑熊的重鎮。這隻熊的行為其實對我們常見的狀況來說,牠是有一點點特殊。大部分的熊看到人,就是如果牠想要離開,通常就是拔腿就跑,那這隻熊比較不一樣的就是,牠一直回頭看。那牠是好奇嗎?還是單純膽子比較大?還是牠到底在看什麼?我們看下一段影片。
這個好像不是同一個,不過牠的狀況很類似,就是母熊發現人,比較警覺,會先跑。如果你發現牠一直回頭,像這個狀況一樣,你可以理解牠的體型沒有說非常巨大,牠不是一隻大公熊,可是牠跑了之後就一直回頭。通常母熊看到人會馬上拔腿就跑,大公熊比較有機會站起來對你威嚇,甚至對著你衝過來。因為牠們非常清楚自己的體型上的優勢是在哪邊。那如果你在外面遇到一隻母熊,牠雖然要逃跑,可是又好像想跑又跑不掉,是因為牠小朋友在附近。這影片後來不知道有沒有拍到,就是其實研究人員是有看到兩隻熊從樹上滾下來,跟著媽媽逃跑。所以會有這樣子的狀況。剛剛你們看影片也可以看到,雖然那個熊都有七八十公斤,甚至一百公斤,可是那個細細的樹枝,對牠們來說真的不是問題,牠們都有辦法上去。
接下來我們要講熊的食物。之前我們研究團隊有在原鄉,就是比較原住民部落做過訪談,就會問:你們有沒有看過熊?還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你們知道熊都吃什麼嗎?經常就會有人回答說,知道啊,吃青剛櫟啊。問他說你怎麼知道?你有看過嗎?他說沒有啊,都是電視上說的。其實就是我們的資料。這個應該是鬼櫟,然後獼猴桃,就是像奇異果的東西,然後這個不知道是什麼楠。
熊常常會被人誤會,牠們是食肉目的動物,就是在分類學上,牠們是食肉目,牠們有尖銳的犬齒,那牠們是不是以肉為主?然後再來就是大家在電視上經常會看到棕熊吃鮭魚。所以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熊應該是以吃肉為主,但其實我們的研究發現,牠們並不是這樣。牠其實有大概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組成是這些東西,牠們其實吃非常非常多的植物。
春天的時候是許多莓果結果的季節,這個山桃啊、懸鉤子,會有一些樟科植物也結果,然後再來就是箭筍開始抽新芽,這個都是熊會吃的東西。然後其他還有像是,蕨類牠們也會吃,甚至咬人貓牠也會吃,我們就有架過相機,也有其他研究員看過熊正在吃咬人貓,牠們其實非常有能耐,這些東西對牠們而言根本不是問題。然後這個是姑婆芋的果實,姑婆芋現在你去外面看其實有很多正在結果,然後到了夏天,更多樟科植物的果實已經開始成熟了,包括香楠、肉桂、山琵琶,這個是夏天的食物。那到了秋天,比較多的是核果,就是包括台灣核桃,然後各種殼斗科的食物,這個是牠們在秋冬季吃比較多的植物,其他還有剛剛看到的鬼櫟啊、各式各樣的粒實,然後中間這個台灣山蘋果,然後這個是呂宋莢迷,這個都是熊會吃的東西。
過往的研究我們把這些熊會吃的植物整個列出來,大概就是這麼多。那整理下來大概有八十種左右的植物是熊會在野外利用的,那現實的狀況牠們可以使用的植物會更多,只是我們不知道。那究竟我們怎麼知道熊都吃些什麼東西?對,看排遺。熊是雜食性,偏素。我們在野外就是去看牠的排遺。剛剛介紹了一些特性,就是熊會上樹,常常是這棵樹上牠發現了非常多果實,上去吃一吃,吃完睡個午覺,下來走一走、走一走,到另一個地方,牠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食物,牠又上去吃了一次,所以我們在野外有時候會看到,牠一整坨大便裡面會有各種不同的組成,要嘛顏色不一樣,要嘛裡面的質地不一樣,所以就會有這樣的狀況。
我們常常自嘲自己是聞屎工作者,就是聞大便的工作者,因為要區分野外野生動物的排遺,很多時候要用聞的,因為牠們吃了食物,經過腸胃道的消化,其實會表現出不同的味道出來。甚至會跟原本的樣子很不一樣。就有點像是麝香貓咖啡,咖啡豆吃進去再出來,就是奇怪了,有一種香味。我們就透過排遺,去分辨說熊到底吃了什麼樣的東西,像這個是呂宋莢迷,右下角這個漂亮的果實,吃進去然後拉出來就是像這樣子。你可以看到一整坨大便幾乎滿滿都是種子,雖然牠們吃了很多植物,但可能相對於那些真正吃草的動物,就是山羌、山羊、水鹿,牠們消化能力沒有那麼強。
再來就是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就會開始想說,這座森林經過了熊的這樣的攪和之後,對森林有什麼影響?就其實這個東西,有相關的調查就是,發現被動物吃過的植物種子,比較容易萌芽。像我們研究團隊包括黃美秀老師,其實也喜歡撿熊大便裡面的種子回家種,常常種出來就是可能什麼,山蘋果啊、山櫻花、核桃之類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是透過不同的大便的質地去知道說,牠們到底吃了什麼樣的東西。這個都是在野外看到的樣子啦,通常我們在野外看到,我們會把它裝到夾鏈袋裡面,然後標示這是排遺一、排遺二、排遺三,然後用GPS定位把座標記下來,然後再回研究室,一部分我們是把它放到濾網裡面,不同網目的濾網做沖洗,就會有不同大小的纖維,這些纖維再拿去顯微鏡底下,做分析,我們才知道說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大分地區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那個地方青剛櫟非常多,熊吃了青剛櫟,剛吃進去的時候,其實青剛櫟通常是綠色的,鮮綠色的,不過吃進去之後拉出來,一開始是綠色的,可是時間一久,它會變紫色的。這個是青剛櫟一個特別的現象。所以如果在野外看到一坨大便跟人差不多大、然後紫紫的,那個通常是熊吃青剛櫟的大便。
除了植物之外,牠們當然也會吃動物,所以這個是我們在山上的水池拍到的水鹿。這個樣子其實跟國家地理頻道或是跟Discovery拍到的畫面其實很不一樣,就是在台灣,森林裡面缺少那種很大、很寬廣、平緩的河流,那動物需要水的時候,除了森林裡的雨水、露水,非常重要的就是仰賴這種山坳裡面的積水,那像這樣的水池我們到現場去看,都非常容易在附近找到山羌、山羊、水鹿、山豬的腳印,偶爾可以看到熊的腳印,像這個台灣野山羊,然後山羌,這一些都是我們在熊的排遺裡面有發現過,就是這些動物的組成。通常就是毛,毛不太會被消化掉,然後再來會有一些碎骨片,我們會從熊的排遺裡面發現這些東西。
大家應該有看過電視上的畫面,就是熊在樹幹上摩背,那其實山豬也會。那剛剛說的就是除了我們在大便裡發現植物的纖維之外,偶爾就是會看到裡面有很多動物的毛。再更少的情況我們會直接在野外發現動物的屍體。像這個也是在大分區,我們2014年在做黑熊的捕捉研究的時候,在路上發現。動物在野外死掉是非常自然的狀況,那我們怎麼知道牠是被熊吃的?因為牠的後半身整個是被對折的,牠整個是被折一半。然後再來就是,因為我在現場有看啦,牠的肩胛骨都有被啃過的痕跡。在臺灣的山裡,除了熊之外,沒有其他動物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
右邊是之前去爬山的時候,在山上發現的。這個郭熊也在,我們也認為這隻是被熊殺的,因為這個地方是一個稜線,稜線就是所謂的山脊。其實哺乳動物有個特性就是,牠們在不舒服的時候會躲起來,像是生病或者是年紀大了,快要死掉了,牠們的天性就會讓牠們躲到一個安靜、隱密的地方,要嘛靜靜地讓身體修復,要嘛就是牠撐不過去就是死掉了。這隻動物被發現在稜線上,是個開闊的地方,那個不是動物會躲避的地方。然後再來就是那是一隻三尖二叉的大公鹿,牠的角已經算是蠻粗壯的,應該已經是一個壯年的雄鹿,其實算是強勢的個體,這樣的個體怎麼會突然死在山上?就算是山羊這種在攀爬的物種,牠們還是有可能失足,從懸崖上掉下來摔死,可是這裡是山脊,不會有什麼外力讓動物突然死掉,所以這個我們會認為也是被熊殺死的。然後再來就是,因為熊大概又七、八十percent是吃植物,可是牠還是偶爾需要靠動物性的養分來補充牠自己的營養狀況,所以我們會看到在野外這個前面的鼻吻部,然後這個是肩胛骨的外緣,這些地方會被啃,因為這些比較偏軟骨的部分,那熊去吃這個地方,就是透過這些部位可以補充它的一些微量元素、鈣質、礦物質等等。
知道這個是什麼嗎?這個是熊在吃蜂蜜的痕跡。小熊維尼畫的是真的,熊真的是喜歡吃蜂蜜,尤其在台灣的山區,這個蜜源對牠們而言,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食物,因為它是高熱量、高糖份,然後又好吃,好吃可能也是一個重點,就不像其他的植物都是苦苦的這樣,如果你在山上發現一個樹洞,就是你覺得它好像從裡面炸開的那種感覺,那個就是熊弄的。在臺灣的山上也沒有其他動物有辦法製造出這樣的痕跡,就是你可以想像,這裡面原本有蜜蜂在進進出出,然後裡面就是有非常多的蜂巢、蜂蜜。這個也一樣,就是像中國蜂,就是土蜂,牠們會在這樣子的縫縫裡面築巢,那熊發現了,就會毫不客氣地把它扒開來。所以你會覺得它像是從裡面炸開來,這個都是被熊抓出來的。除了熊之外,也沒有其他動物會做到這樣的事情。
你可以看這個影片。這個是以前特生中心拍出來。因為那個時候要訓練野放,所以就是給牠們各式各樣熊會吃的東西。
有些人不管透過任何管道,他們會知道熊會吃蜂蜜,就問我們熊怕不怕被蜜蜂蜇,所以牠其實還是會怕。所以熊還是會怕蜂螫,可是那個對牠們還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牠們除了吃蜜,因為狼吞虎嚥,牠們還是會把巢上面的成蟲、幼蟲然後整個巢塊都會被牠們吃掉,那其實對牠們還說非常有營養價值。那之前在屏東也有蜂農發現他們的巢被破壞,他們一開始以為是有人在惡作劇,然後後來他們發現現場有很大坨的大便,所以他們後來連絡上我們黃美秀老師的研究室,我們就到現場去架相機,結果發現真的是熊。所以熊確實是愛吃蜂蜜,甚至有人養蜂的場所,牠們也都有機會來。後來聽說那家賣的蜂場賣的蜂蜜銷路好像不錯。
剛剛那個是圈養環境。這個是團隊今年一月在山上擺的相機拍到的。這個也是在玉山國家公園裡面,然後在一條我們熟悉的稜線上,我們知道那個地方有熊在出沒,剛好我們的研究人員就發現了一個巢,那就當機立斷在那邊擺了一個相機,就拍到這樣的畫面。
這隻熊比較大隻啦,可能沒有像剛剛小朋友一樣那麼瘋癲。這一個東西是臺灣黑熊非常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臺灣黑熊會築巢,應該說臺灣黑熊會做窩,這個是在其他亞洲黑熊裡面沒有被記錄到的狀況。實際上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臺灣黑熊會做窩,是1998年跟黃美秀老師一起上山的原住民嚮導跟她說:臺灣黑熊會做窩啊!老師一開始不相信,直到她在野外拍到這樣子的畫面,然後後來也有請插畫師幫我們做成科學的素描。那怎麼知道這個是熊做的?其實第一個是尺寸很大,你會知道說這是一個至少有五六十公斤以上的動物曾經住在這邊,那甚至大公熊就是可以更大,就是一個更大的範圍,雖然山豬也可以有五六十、七八十公斤,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不是其他動物做的?是因為有一個動作叫折,就是他有被折疊,我們看這個圖,其實可以看到這些巢是有被從外面往裡面折,那甚至你會覺得它有點像被編織,這個是熊做窩的一個特色,那上面這個就是一樣剛剛吃蜂蜜的那個傢伙,牠在圈養環境裡做的巢。
那在野外,這個是豬窩,豬的習慣是牠會把芒草壓下來,然後牠就鑽在下面,可能在裡面帶小朋友或是睡覺,跟熊窩會不太一樣。看影片就能理解這整個動作,這個是其他動物做不來的。雖然猴子手也很靈活,但是牠們沒有這麼大的力氣。這很特別,就是明明沒有人教,但牠們就是會。這個一樣就是在大分的山區,然後這是一個青剛櫟,牠們除了在地面上做窩之外,牠們也會在樹上做窩,反正這邊有一個窩,我就上去躺躺看,就拍了這個照片。從那個窩上面看下來,就是會像這個樣子。你會發現它甚至有一點點像鳥巢,它有被編織過的痕跡,你仔細近看樹枝,它有被折過,它原本是往這邊,然後被彎過來,這個也被拔下來,所以這邊扳斷了一半這樣,這個我們叫折痕,或者是我們有時候會說它叫折枝。那這個又是在其他地方發現的。這棵樹是一棵西施花,然後旁邊這個是狹葉櫟,所以我們就在山上發現,這個西施花上面有一個熊窩,那牠可能就是坐在這個西施花的熊窩上面,吃這個狹葉櫟,所以牠反正就是做一個窩,然後在那邊靜靜的吃,因為牠也怕自己掉下來,所以就先把環境佈置好,就可以慢慢享用牠的食物。因為熊在台灣算是比較頂層的物種,所以牠可以這樣有恃無恐的慢慢吃牠的東西。那這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是蝦椰林,這個是那個熊的窩,其實蠻高的,只是因為這個是從上往下拍,比較矮一點點。
剛剛我們講說,我們知道熊吃什麼是靠排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叫做折枝,我們有時候會在山上發現,誒,這個一個空曠的地方,怎麼就有這樣一叢、一叢的樹枝掉在那邊,研究後來才發現,這個其實都是熊吃過的痕跡,因為我們會發現這個都是熊可以吃的食物,像這個是狹葉櫟,那我們在大概兩個月前,在山上也經常會發現有紅楠的折枝,這是一整叢紅楠掉下來,那上面都是成熟的紅楠果實,熊不一定會吃完,通常會留一些在那邊,折枝看起來就是這樣子,你會覺得它被人扭過,因為樹枝有一定的韌性,尤其是它還活著的時候,所以通常不會斷。有時候斷掉的會像這樣,這個應該是熊的咬痕,就是有一個小小的齒痕。所以熊在咬的時候,樹枝容易斷,折的時候通常不會斷。
這個又跟風折枝有點不一樣,因為風折枝通常是在可能比較空曠的地方,一個樹枝它沒有遮風,然後剛好它展延比較大一點,就容易被風折斷。所以通常風折枝會是一大、一大、一大枝。可是這個熊的折枝,就可以看出來大概就是一個人的體型的大小的動物,把樹枝掰下來,然後吃過了之後,有時候掰斷了,就是整個掉下來,掉到地上,不會有像颱風吹倒的樹枝一樣,那麼誇張。
這個也是郭熊拍的,在鹿野溪,所以有時候我們在野外看到剛剛這個都還不算明顯,這個要有點經驗才會知道它是熊的折枝,那這個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示意圖,應該也是殼斗科的樹,那樹上就一叢、一叢、一叢,然後你會發現這個不是自然的枯死,這些區域都是靠近主幹的地方,所以熊會先到這個地方,然後在這個地方吃過一輪,然後再上去,在那個叉的地方,再把旁邊的樹枝都掰過來,吃掉一輪、吃掉一輪,慢慢吃慢慢吃,整個吃完牠就可以再換下一棵樹繼續吃,那通常這樣子的樹我們也可以在上面發現非常多的爪痕。
接下來這個圖是想讓大家知道,目前臺灣黑熊的分佈範圍,藍色點點是1990到1999做的調查,三角形紅色點點是2000年到2010年做的調查,目前臺灣黑熊在我們的野外主要分佈大概可以切成兩塊,北部一塊,然後東南部一塊。這個地方目前密度比較高的地方,大概是在雪山山脈,那最著名的就是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那個地方是目前都還經常會有發現熊的紀錄。只不過說,這個地方我們目前認為它的狀況比較不樂觀,因為這是他們棲地相對比較狹小,然後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區域都跟西岸人類開發的範圍非常的近,所以其實跟人爭地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包括高山上的果園,然後各式各樣的農舍,別墅等等。這個都還有各種道路的開拓,這個都會影響熊的生存。這個地方我們比較不常發現有熊在帶小朋友,那因為我們看一個族群的延續性,我們就是看這個族群有沒有在繼續繁衍,有沒有新的個體出現。這個地方相對是比較少的。
再來就是,過往十年的研究發現,這地方我們應該有捕捉到四隻熊,那其他我們也收集到非常多熊大便。這些熊大便我們除了做排遺分析,知道牠吃了哪些食物之外,我們也會做遺傳的分析,就是牠裡面可以萃取熊的DNA。我們發現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附近的熊,其實牠們都是親戚,就牠們的遺傳病因其實相對是比較差的。那這個也是我們擔心的地方,就是我們害怕說牠會不會因為棲地小,然後相對可以容納的個體也少,結果最後就是因為近親繁殖的關係,慢慢走向凋零,這個是目前我們擔心的。
不過,在東南部就是主要是玉山,這個黃色的框框是玉山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以南,一直到這個地方,熊的族群倒是蠻穩定,雖然我們沒有非常多的直接的證據,可是這些地區一直都有被發現母熊帶小熊。我們過往的研究就是那些基因分析,牠們的變異性也是夠高的。比較樂觀。這個地方的熊況其實我們認為有慢慢在變好,我們未來希望北部的狀況也可以有一些改善。
除了熊吃什麼、會不會吃人、會不會吃肉,很常被問的問題大概就是:臺灣黑熊現在到底剩幾隻?有人知道嗎?我們的研究就是用各種數學模型去推估,因為動物的族群評估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可能我們國高中的自然課會學過一個東西,叫做捉放法,就是我們在一個池塘裡抓了一百隻魚出來,然後全部標記再丟回去,我們再重新去抓好幾次,我們就知道說我們抓到有標記的魚大概是百分之多少,所以會乘那個比例,我們就可以知道說這個地方的族群大概有多少。
可是在台灣要做這樣的工作實在是太困難了,因為我們的地形非常的崎嶇,然後熊本身又少,所以其實沒有辦法做這樣的事情。譬如你一個大大的池塘,如果你想要研究裡面一個很稀有的魚種,牠可能在這個譬如蓮子潭這麼大的池塘裡面,可能只剩下五隻。那你好不容易抓到了兩隻,然後你把這兩隻標記丟回去,你未來的一年兩年其實你要再抓到牠們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所以臺灣黑熊就有這樣的狀況。那我們知道牠的族群數量其實都是用各種不同的數學模型去做分析。那目前我們相信牠的數量大概是落在200到600隻,就是野外現存的個體。
在生物學界上,普遍接受的就是,讓一個物種可以持續的繁衍下去不至於滅絕,要比較狀況穩定的大概要兩千隻,所以這個是我們這個一千八到一千四的距離,是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那當然也不會說等到牠族群到了兩千,我們就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是實際上這個是一個非常動態的變化。之前不是在吵保育類動物的除名嗎?就是包括台灣獼猴,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物種。實際上除名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我們現在會把這個物種列在保育類動物,就是因為牠的狀況不好,所以我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政府的手段去保護牠。
那我們自己其實也很希望有一天,臺灣黑熊可以從保育類名單上被拿掉,那這個時候可能就代表說牠的族群已經到了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那這個是我們期待的事情。那當然像是狩獵啊、或者是其他像剛剛有介紹到懶熊的跳舞熊之類,或者是取熊膽等等的狀況,那個又是另一回事,就是動物福利的部分。那至少以我們的立場,第一件可以達成的就是讓臺灣黑熊在野外的族群數量是穩定的。那這個是2014年,就是台灣總共做了兩次黑熊的捕捉繫放研究,第一次是1998年,美秀老師那時候從美國回來,做研究,那第二次就是2014年開始,也是我有參與的這一次捕捉,這一次也做了大概三年,後來就是得到了這樣子的結果,這個是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那大分在這邊,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抓了一些熊,然後利用衛星發報器,我們可以知道熊的生活範圍。上半場就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