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慈媛/科學家如何衡量動物的智能與情感?

摘錄:
動物福利的核心概念,是希望動物能免於不必要的恐懼與壓迫,顏聖紘總結,如果對動物的生理、行為一無所知,便難以衡量動物是否受到壓迫,因此要談論這個議題,還是得從根本上了解,科學家使用科學方法測量動物感受的合理性,這可以很簡單,也可能非常複雜、涉及多種學科,測量的指標也十分多樣。

藉由標準化的方法及指標,科學家嘗試捕捉動物的智能與感受,當我們對動物的情緒與感知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有越多方式評估動物的痛苦,就越有可能促成法律的改變,讓法規的保障擴及過去不被理解或被低估的動物。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