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四場團體諮商工作坊模式

講者:萬宸禎(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秘書長)

大家好,我是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的萬宸禎。我今天要報告的是「諮商團體工作坊的介入模式」,我在這個計畫中扮演的是規劃實務的角色,和吳老師還有兩位同學每週都討論,彼此之間在工作之中相互呼應與搭配。我們也花很多時間跟利根老師、巧玲老師一起合作,因為除了實務工作之外,我們還要收集很多資料,所以兩位也花了很多心思,一起設計這個工作坊,讓我們可以收集到更多同仁有價值的資料。接下來,我就簡單跟大家報告整個的執行計畫。

那個時候我們有四場,規劃的是北中南東,在東部的時候原本是希望方便讓東部的同仁們都參加,但是人數太少,就最後移到台北。人數太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只有宜蘭、花蓮跟台東,但是那個時候所長也有跟我說團體諮商對同仁來說是重要的,但個別諮商對他們來說更顯重要,因為他們也需要去看到他們內在的問題,和別的同仁在團體諮商的時候,分享他們自己也會有擔心。

我們在這四場的安排希望可以有這四種模式,並且通過討論最終發展出這四種模式。第一種是在台中,是敘事治療模式,第二種是在台北場,是內在小孩治療模式,這兩種是巧玲老師和利根老師自己的專業,巧玲老師專長是敘事治療模式,利根老師的專長是內在小孩治療模式。另外發展了第三場台南場,情景劇模式,這也包含了敘事治療模式和內在小孩治療模式,只是說重點不是放在這上面,而是以團體和小組的討論進行。台南場以社會劇為主要的重點,之後老師也會給大家實際體驗一下社會劇。最後是表達性藝術治療模式,是在台北場,參與的同仁們很多時候都是在畫畫,分享自己的情感,參與的人數分別是一、二場11位,第三場18位──也是最多的──,第四場是7位。最後面的部份是同情疲勞的量化統計分析,第二場和第四場透過分析,同情疲勞很明顯地下降;第一場和第三場有一點變動。從量化分析明顯可以看到,第二場和第四場的模式對同仁們的諮商產生最大的幫助。之後我們也會由怡貞同學提供很多質性的研究。


接下來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這四種諮商模式。敘事治療模式是這兩位學者發展出來的,很重要的基礎價值是屬於後現代治療取向,強調合作以及去病理化。這張是巧玲老師在現場和同仁們分享什麼是問題外化,怎麼樣去探訪問題的情節。敘事治療法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自己的問題和困境分開,專有名詞就是外化,所以我們把它們分開了之後呢,就引導同仁們去看到這些問題是怎麼產生的、看到這些問題和自己的關係有多久、我們要怎麼去削弱這些問題的力量、問題又是怎麼傷害我們,以及看到這個問題散發什麼樣的訊息給我們、有沒有時間上的變化,就是從故事到療癒。這張照片就是同仁們在分小組透過抽牌卡的方式,呼應和自己的關係,分享他們自己面臨的困境。這個是在最後大團體的時候,每一位成員分享在工作坊的心得與感受。這位先生也會在現場跟我們分享參加工作坊的心得和感想,並且從他自己的角色對中央和地方的期待,我們也很鼓勵同仁們表達自己內在的困境以及他們對於職場的期待。

接下來是內在小孩模式,在1940年提到兒童原型心理學,我們自己的內在有一個小孩,而正式使用這個「內在小孩」名詞是Missildine這位學者。內在小孩模式很重要的,是要覺察內在的小孩,以及內在父母,我們自己要與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對話,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來修復兒時的創傷,找回創造力與彈性,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這個就是利根老師在台中場跟同仁們分享我們要怎麼看到內在小孩,以及我們要怎麼發現內在卡住的部份。提到了三種認同,其中很重要的是存在的認同,跟我們自己在一起,重新找回返璞歸真的真心。演練部份,我們透過圖來看,這位同仁面對中間的墊子,中間的墊子就是他的內在小孩,他在跟他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其他的組員是他支持的力量。下一張是這位同仁她自己扮演她的內在小孩,她的內在小孩跟她自己對話,最後我會分享他們最終的成果。吳老師在這裡扮演的是內在小孩的角色,這位同仁扮演的是內在父母的角色,利根老師在引導他們,很明顯可以看出內在小孩和父母的關係,可以看到這位同仁展現了內在父母的角色,帶著孩子,展現了他們之間的權力關係,怎麼樣讓內在小孩突破父母的限制,找回他們自己。

再來是情景劇模式,其中有角色扮演,社會劇和心理劇,是目前一個很常用的方法。這位學者認為,角色扮演的過程是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真實生活的角色,但是透過不斷演練,可以讓自己應對生活的時候更有彈性。這張照片,這位同仁扮演的是動保的成員,這邊是同仁們一起認為動保員面對的處境、各種身分的人,可以看到他的壓力很大。下面這個是狗狗對他來說也是很大的負擔。這樣一個情境下,利根老師也會讓他們分享他們對扮演的角色的看法。這張圖就是可以看出動保人員就快要炸掉了,在客觀的部份os就是脆弱無奈,但同時也要做好他的工作。

最後一個就是表達性藝術治療,這個模式是無條件的正向關係,正確的同理、一致或真誠,擴展為創造性地表達取向。有時候言語是很有限的,所以可以透過各種方式,比如書寫,繪畫等方式得到啟發。這張圖就是在第四場中,同仁們在畫圖,首先是畫他們當下的困境或是期待;接下來這張中間擺放的,是老師準備的牌卡,他們抽到牌卡再和自己當下的生命對應。這個就是同仁在分享她抽到牌卡後畫出的心情。這個也是同仁畫的,和牌卡對應,這張畫的命名是出淤泥而不染,表示這個圖對他很重要,他找到了自己的真心,他可以在面對這些環境的時候,他的真心可以持續地支持他面對這些困難。這張是另一位同仁,第一張是彩虹,是他對未來的期待,第二張是燥,第三張是調適和適應,我想這圖中的小魚就是他,是他面臨這種情況覺察到自己要隨時去調適自己。這張就是老師讓同仁們把自己的畫擺放到可以跟其他畫對話的地方,在擺放後請大家進行分享,為什麼可以擺放在這?呼應是什麼?


同時我們在這四場工作坊還有使用到四種工作方法;靜心冥想、繪圖、抽牌卡以及社會計量。靜心冥想的時候,會引導同仁們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家,陪伴自己跟自己同在,達到身心的安適與放鬆,人們放鬆了之後,才能進入一個可以跟自己的創傷和困境對話的空間。另外,還有一個部份就是透過冥想的方式與內在小孩連結,找到內在小孩並擁抱他,達到一個療癒和撫平的功能,讓問題得到釋放,跟自己的內在平靜力量連結。這個就是老師在帶冥想的情況。繪圖也是和其他的方法相互呼應,比如說老師會讓同仁們把內在小孩、困境,或是當時的情感、感受、未來期待畫下來。這個就是抽牌卡,可以去拿起覺得和自己相應的牌卡,並且和別人分享為什麼要拿這張牌卡。社會計量就是,以中間這一塊為中心,請同仁們評估他們現在自己的身心狀況,這裡是最不好的,比較好的就越近,或者是跟動物的情況,在這個團體有沒有讓他放心和不放心的情況。這個是第四場社會計量的情況,有同仁就蹲下來,我記得那個時候是他跟動物的關係。

再來是工作坊對參與同仁的效用。我給大家念一段在冥想的時候,一位同仁說「昨天在分享受創的經驗以及人道(安樂死),之後老師有帶一段冥想的時間,那時候眼淚就掉下來,我才真的發現,其實我覺得我受傷蠻重的,新傷加舊傷,其實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離開這份工作對我來講可能是最好的療癒啊。就算新的主管是嚴肅的、會罵人,我寧可被一個人罵也不要被好幾個人罵。」另外有同仁分享到,這個冥想有這麼強烈,我真的有感覺被療癒到。有同仁覺得這樣冥想的方式一下子就放下,等老師講完眼睛變亮了。之後是繪圖。第一張這位同仁畫了一個困住的籠子,所以他說「昨天畫的是牢籠,覺得壓力很大,隨時會被壓迫,今天畫的是小孩,在外面好好的,很安全。自己在裡面坐牢,但是內在小孩是自由的,不會一起被關起來,自己就是要接受這個社會、法律、壓力跟體制,但是小孩可以逃離,有一個寄託,在牢籠裡可以轉身,可以撐著。」這是另外一位同仁分享的,這是他現在的工作,紅色的狗狗代表現在業務,是會燒死他的,兩隻黑色的牛,他很牛,但是他覺得他離牛越來越遠。他說不是他背離,而是被強迫。他是一個中階主管,他說覺得現在很沒有成就感,如果人沒有變,這個環境就一直沒有解決的時候,所以他在參加這個工作坊前有去看精神科醫師,但是他還是持續地在幫助第一線,裡面就有很多很複雜的心情。接下來這位同仁就在畫的過程中發現,本來她覺得自己喜歡在一個舒適的地方,但是她參加這次工作坊之後,她發現自己有沒有有動力去挑戰一個有難度的事情的可能性。抽牌卡這個部份,這位成員抽到了這張有心的牌卡,他就告訴自己回應自己能夠慢慢找到內在的力量,帶著力量,帶著自己走下去。

在敘事問題的外化,有成員跟我們分享說,有比較清楚自己的問題,問題跟個人分離之後會變得更清楚。還有成員說,透過分享,發現自己也沒有那麼孤單了,連續21天沒有休假太辛苦了,這兩天能夠得到放鬆,腰痛也似乎減輕了,希望兩天之後,腰痛也能結束了。這張就是問題外化的部份,同仁對探索自己的問題,並與之對話。

與內在小孩的這個部份呢,成員三就說「我怕我會忘記你,怎麼記得我們的秘密基地呢?要不在皮包裡面放一個小紙片,畫一個藍色的小紙片,當你覺得很累的時候,很想找一個人聊聊的時候,你就把紙片拿出來,你就可以找到我了。」成員四就說「我竟然可以對著一個抱枕哭,喔抱歉你是我的內在小孩,你在害怕什麼?這樣的約定讓你有壓力嗎?你還有想跟小孩說什麼嗎?」還有一位成員說「謝謝你從來都不抱怨,門我都幫你準備好了,你想來隨時可以來」。這張就是在台中場的同仁們,他們把他們的內在小孩畫出來。

情景劇的部分,同仁們分享的重點有:幫助適時的客觀、靈肉分離是一種保護、感受到強烈的壓力、工作應該扮演的角色就要演好、角色多重分裂是保護自己、覺得做人假裝的很辛苦,(存在)各種壓力。這張就是第二天的時候,再重新扮演的心理劇,讓同仁們再去扮演一次並進行分享。其他同仁也會分享他們在觀看的時候,內在的感受。

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熱門閱讀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