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國內外同情疲勞文獻之檢閱分析

講者:吳宗憲(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逐字稿:

動保圈有個問題很嚴重,叫做同情疲勞,之前我也一直沒有深究它,一直到簡醫師的事件,我才意識到這件事。我向科技部申請計畫,希望可以做全台灣動保相關人員同情疲勞的調查。今天我就來介紹國內外同情疲勞的相關文獻。

同情疲勞是什麼?同情疲勞是長期跟病人(動物)有強烈連結,讓自己暴露在壓力之下並且逐漸累積的過程,隨著壓力不同產生明顯的身體、社交、情緒、精神以及智力的變化。那為什麼我們的動保員會面臨同情疲勞的困境?其實是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動保人員通常是第一線接觸到動物的苦難,過去可能是安樂死,現在可能是碰到受傷的動物,車禍後送到收容所來,其實這些第一線的動保員都會十分難過。第二點,第一線動保員的工作複雜,且人力不足,這也是我們一直想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不太容易。第三點,動檢員工作意義感與滿意度相違背,動檢員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做的非常有意義,但是你問他對工作的滿意度,他們都是非常不滿意,這是一個非常有差異,而且需要注意的點。第四個,任務完整性及自主性低。因為動檢員做一件事情,常常會被別的事情插進去,可能是議員打來關說,或是長官打來交代什麼事情等等,自主性比較低。那最麻煩的事情是,這些事很難做,所以只要找到(別的)缺,就走人,所以動檢員總是在訓練不足的狀況下,因為這樣的原因,動檢員在面臨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同情疲勞。

同情疲勞的相關研究,最早是起源於醫療界,像是護理人員和急救人員,後來逐漸擴展到「照護者、助人者」,各位可以想像類似社工、神職人員也都有可能有類似的狀況。那我在這裡最想要提的是動檢員,除了「照護者、醫療者」的身分以外,他還會體驗到對方的痛苦,其實更會碰到一個更嚴厲的問題是,他必須擔任邊界防禦代理人。什麼是邊界防禦代理人?有點像是,今天我可能很同情對方,可是我卻沒有辦法給你提供好的服務。舉個例來說,現在漂流在海上的移民,他在進入到國界的時候,我們大家都覺得移民很可憐,可是當這些人到了國界之後,我反而是不能讓他上岸的,我反而是讓他,某種程度上,因為國家資源不夠,他就在那裡等死,對不對?那其實動檢員也是這樣,他可能受到法律的限制,未必能去幫助這些動物,或是在過去的話,甚至安樂死動物的。那這樣會讓動檢員處於「價值」的爭議跟內心的痛苦當中。我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同情疲勞在動檢員、動保員身上更容易發生。

同情疲勞會有哪些症狀?請大家注意的是,同情疲勞不只是有身體上的問題,同情疲勞也有情感上的,值得注意的是,悲傷,憂鬱,麻木,漠不關心。所以我一直講的一件事是,動檢員中的公務員麻木、漠不關心,他未必是公務員偷懶的現象,他很有可能是過度的心理疲勞狀況下,呈現出來的漠不關心和麻木。有兩種可能性會讓你覺得,怎麼公務員這麼冷淡,就會認為動保員也是這樣一般的死公務員,可是不是,可能是他的心理遭遇到這麼大的衝擊,以至於他不麻木不行。如果不麻木,就要付出很多真的感情,當付出很多感情的時候,他的同情疲勞會愈加地嚴重,這是我們要注意的,這點在國外的研究有提到。在社會上,同情疲勞越嚴重,反而會缺乏同情心,與人的互動會變少,跟人也會變得疏遠、退縮等等。也就是說,同情疲勞不只是顯現在身體上,其實心理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同情疲勞其實不是一下子就生成的,會有幾個形成的過程。第一個,一定要有同情疲勞的風險因子,什麼叫風險因子?就是一定要接觸苦難,如果不會碰到動物苦難的狀況,其實不會引起感觸。第二個是有自我耗損,就是我真的有同情,如果我沒有同情,其實也不會自我耗損。再來因為這樣產生的壓力經過長期、持續、密集地跟不斷地要在工作上接觸,最後產生了同情疲勞,可是在同情疲勞產生之前要先(有)不適、壓力,最後是同情疲勞。

另外一個也是更細緻地在講同情疲勞。先要有同情能力,(但)光有同情能力不會造成同情疲勞,有同情能力還要加上暴露在其他動物的苦難當中,他是真的關心動物,之後產生同理的反應。同理的反應也不會到同情疲勞,同理的反應是他不懂得去跟他服務的對象,(也就是)動物做分離。如果他跟服務的動物分開,保持距離的話,其實還OK,(但)他不知道要分開,然後又在這裡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沒那麼大,又不懂得分開,這同理的反應可能就變成殘留的同情壓力,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這個狀況下,且產生了某種創傷的記憶,最後就會產生同情疲勞。這也是我們在同情疲勞中,一個需要特別描述的。

我記得我很多年前在現場目睹過一場車禍,一輛大卡車把一位老婦人從腰部輾過去,所以整個人是分成兩半,我為什麼可以講的這麼清楚是因為,那個畫面到目前為止,還是會常常出現在我的腦海當中,這個就叫做創傷記憶。過去,動檢員他們要負責好多安樂死的工作,那現在是很常碰到車禍之類的,你覺得他們碰到這種場面會少嗎?更多。這些東西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同情疲勞,如果他的生活上又有不如意,家裡對他不支持,同事相處不好,最後就會形成這樣的一個壓力。

那藉由剛剛的形成過程,我們來看造成同情疲勞的因素包含哪些。同理能力、關懷、暴露於苦難中、同理反應,這些都是。再來就是我們不懂得分離,這個分離包含情感的分離和行為的分離,這個人的韌性,他的年資,技能又不能夠讓他處理這樣的事情,自我察覺也不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在同情疲勞的困境中,他就越來越嚴重。還有就是如果他的滿足感又不夠高,只要有同情就會產生同情滿足感,如果同情滿足感不夠高,又不懂得分離,同情壓力又非常高,就有可能再往下走,長期暴露於苦難之中,有創傷記憶,其他的生活事件,包括沒有好的工作環境,同僚家人不支持,都有可能產生同情疲勞。

那過去的文獻怎麼談同情疲勞的解決呢?在眾多解決方法中,我們把這些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個人的層次,是自己有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陷在同情疲勞當中,他必須保持察覺的能力,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有正向的心理。有些人會通過宗教藝術去做一些生活上的平衡,有的人會懂得透過一些呼吸、正念療法。正念療法簡單來說就是禪修。這些方法,都可以從個人層次去解決同情疲勞。系統層次就是組織能夠做什麼,組織在甄拔成員的時候,必須甄拔可能不會有同情疲勞的人,待會我們會提什麼樣的人可能比較適當,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第二個就是提供足夠的組織支持。剛剛我們也說了,組織的壓力可能也是同情疲勞的來源之一。最後一個是,這個人的背後,他的家庭社會是不是支持他做這樣的事情,像動檢員在外面常常被問,貓貓狗狗有什麼了不起的。這種社會壓力其實還是會讓動檢員的壓力增加。中間這個方法層次是諮詢的工作坊或訓練,我們是這麼認為,透過工作坊和訓練可以來教個人做到這些事,或替組織某種程度找到適當的人,透過介入的方法,諮商工作坊或訓練,也是一個還不錯的方法。

最後這張表示,團體諮商到底影響什麼?團體諮商會影響同情疲勞,會透過中間這些因素,透過正念,組織支持,心理健康等會影響同情疲勞,這是過去的文獻中也有談到的。我的文獻說明的部份就到這裡。

 

熱門閱讀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