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Garshelis - Bears of the World Conservation Successes and Failures

主辦單位: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熊類專家群組(BSG)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協辦單位:林務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市立動物園、內政部營建署
贊助單位:玉山銀行、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地理雜誌、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報導連結:【與熊熊大師有約】世界上的熊:保育的成功與失敗
延伸閱讀:https://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database/74-2017-01-24-13-17-25/637-dave-garshelis.html
摘要圖片取自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


摘要/蕭人瑄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熊類專家群組(BSG)主席 Davis Garshelis 博士淺談世界上八種熊的分布以及牠們的保育現況。他從棕熊談起,這個唯一一種橫跨歐、美、亞三塊大陸的熊,過去曾因殺死家畜而遭人殺戮,在墨西哥已完全絕跡,不過,近來在北歐與北美有著越來越多的保育行動以及成功經驗。美洲黑熊則因為攻擊性小、適應力強以及繁殖力高而數量逐年穩定增加,有些城市的人們也已習慣與美洲黑熊相處,牠們甚至可以居住在城市中。熱帶的熊包括了只住在南美洲的安地斯熊、包括台灣黑熊在內的亞洲黑熊、具最強攻擊性的懶熊,以及喜歡吃果實又受制於果實季節的馬來熊。此外,講者也談到被正式歸類於「海洋哺乳類」且只吃海豹的北極熊,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巨大威脅。最後介紹具有「假姆指」的大貓熊,四川的保育單位目前正面臨大貓熊圈養數目過多而需要野放的狀態。現場觀眾則提出了與生態旅遊、棕熊北極熊雜交,以及人為介入復育等相關問題,Garshelis 博士的回答也讓講演內容有了更多延伸。


**版權為Dr.Dave Garshelis所有,請勿任意盜取內容。

逐字稿/譯者:蕭人瑄

目前,世界上總共有八種熊:棕熊、美洲黑熊、安地斯熊(眼鏡熊)、亞洲黑熊、懶熊、馬來熊、北極熊和大貓熊。我們也需要知道,也有已經絕跡的熊,例如大短面熊,牠們生活於更新世的北美洲,一萬一千年前已從地球上消失,牠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熊,比灰熊[譯者註:住在北美洲的棕熊]還要大上許多。

【棕熊】
棕熊(Brown bear),在北美洲也稱為灰熊(Grizzly bear)。棕熊的學名為「Ursus arctos」,屬名「Ursus」是拉丁文的「熊」,種名「arctos」是希臘文的「熊」,所以合起來就是「熊熊」。是誰為牠這樣命名的呢?為什麼稱牠為「熊熊」呢?這個學名是出自於林奈(Carl Linnaeus),他於十八世紀時創造了物種的命名系統。林奈是瑞典人,身在瑞典,他所知道的唯一的熊就是棕熊,所以林奈就稱牠為「熊熊」。不過,北歐有些種類的熊在林奈之前就已經絕跡了,而林奈所在地的北方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當時實際上也有熊分布。

[北歐的棕熊]
北歐當前有十大群(population)的熊。牠們大部分都生活得很好,但其中四個大群正瀕臨危機,不過,這個「瀕危」的意思並非牠們的數量正在下降,而是因為一大群中的各個群體的個體數量太少所致。實際上,所有大群體的個體總數都在增加,但是牠們一個個的群體受限在一個個的小區域之中,一群中的個體數很少。例如有兩個小群體在西班牙,有兩個小群體在義大利,而有些地區對熊來說是特別「拘束」的,因為住在那邊的人養羊,而熊會吃羊,所以該地區人們所能忍受的熊隻數會有個限度。舉例來說,在北阿爾卑斯山山區(Northern Alps),在1990年代就只剩下三到四隻熊,後來從斯洛伐克引進約十隻熊到該區來進行復育,成功地將該群體的數量增加到超過40隻,並且維持在這個數目。

[北美的棕熊]
類似的棕熊歷史也發生在北美洲,有些原來有棕熊(有些地區稱為「灰熊」)的地區已經見不到熊了,因為牠們被人們有意地殺掉。比方說,在一百年前,美國西南地區有幾處還有小群棕熊,但人們特意地進入這些地區、試圖殺掉群體中最後一隻熊,原因是這些灰熊殺掉他們的家畜。而在墨西哥境內,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棕熊的蹤跡了。
北美洲近年來對棕熊有了越來越多的保護,例如黃石公園中的棕熊族群,因為受到保護而開始擴大。進行保護的原因是,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棕熊開始往北方移動,進入北極熊的生活圈。

[亞洲的棕熊]
同樣的棕熊種類也分布在亞洲。棕熊是唯一一種同時分布在三個大陸的熊。在亞洲,有超過十萬隻棕熊在蘇聯,這些吃鮭魚的棕熊可以長得非常大,牠們是淺褐色的。住在巴基斯坦和西藏的同種棕熊就長得很不一樣,身上有些白色的區塊,也因為這些白色的區塊,所以可以用來區別不同個體。生物學家可以坐在遠處、拿著望遠鏡觀看,並記錄每一隻不同個體的狀況。這些棕熊也因為受到保護而數量持續增加,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德奧賽國家公園(Deosai National Park)就是一例。
過去中東也有棕熊的分布,我們會在聖經中閱讀到許多的熊(例如:在埃及),1800年代也有對中東熊的繪圖,牠們的外表被描述為白色。有趣的是,最近在敘利亞共和國,有人回報說發現非常可靠的熊的蹤跡,從照片中看起來是白色的熊,而這是過去至少五十年來首次發現,而這些熊距離其他最近的熊群,至少有四百公里遠。

【美洲黑熊】
下一個要談的是美洲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牠的學名是「Ursus americanus」。在台灣的是台灣黑熊,在北美洲的則是美洲黑熊。不過,在北美洲的美洲黑熊,並非都是黑色的,也有褐色的美洲黑熊,尤其在北美洲西部更是常見,而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則有一小群美洲黑熊是白色的,這白色並不是因為白化症,而是正常基因的表現。

美洲黑熊的分布橫跨三個國家: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目前的分布範圍較過去來得小,約是過去的65-75%,不過他們分布的區域(界線)十分明顯,而有些群體則處於主要分布區域之外的地方,表示美洲黑熊正在顯著地擴大,並且再次定居於那些曾經絕跡的州,包括羅德島、肯達基州、俄亥俄州、密蘇里州、奧克拉荷馬州、德州,以及內華達州。

目前預估美洲黑熊在北美洲以每年增加2%的速度成長著,其中一個原因是棲地。以新英格蘭州北部為例,在1800年代時,有許多的農地,現在則多是森林了,這對熊來說是很好的生活環境。在來看明尼蘇達州(講者居住的州),這個州並非是熊棲息的州,也從來都不是熊生活的州。以其中一小區塊來看,沿著河僅有一小塊森林地,其他都是農地。如果回到過去的年代、例如1800年代,那塊森林的鄰近地區則是大草原,但美洲黑熊並不是草原熊,牠們住在森林中。不過,現在,這些大草原被轉變成玉米田,而這些玉米田成了美洲黑熊的棲息地,人類正透過在森林旁邊開墾農業來增加熊的棲地。這些熊常常光顧並破壞這些農作物,牠們在農地中顯得非常自在,甚至有一隻帶著無線電項圈的熊直接住在農田中。

另外一個讓美洲黑熊數量增加的原因,是牠們的高繁殖能力。牠們有所有熊種類中最多的胎仔數,一般來說是一胎三隻,甚至四隻也不是不常見,偶爾有一胎五隻,甚至有紀錄到一胎六隻,不過這很稀有。這些黑熊對於人則是有極大的寬容度,牠們在人類附近時仍顯自在。因為美洲黑熊並不危險,不常攻擊人類,所以人類對牠們也變得寬容,讓這些黑熊進入他們的庭園、吃餵鳥器中的食物、在他們的草皮上睡覺,甚至讓牠們進入城市並在街上走著。在明尼蘇達州的城市中,就有美洲黑熊居住在城市中,牠們在城市中冬眠。不過,壞處是,人們對於熊的存在感到太自然了,所以很多人開始餵熊,他們會在戶外放餵食器,也會靠近熊並照相。

這些美洲黑熊的適應力也十分強,牠們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狀態的巢穴。明尼蘇達州是美國最冷的地方,而熊會冬眠,冬天的時候,溫度會降至零下四十度,而熊媽媽和他的孩子就臥在雪地中冬眠,也些會在地底下冬眠,有些在乾草堆中,還有整個被雪蓋住的。牠們也不下到河邊過河,而是攀爬過橋。

讓人比較不敢相信的是,打獵實際上讓美洲黑熊的數量增加。我們有受道管理的合法打獵,人們付費取得執照,這些款項轉而支持管理單位,例如我所服務的自然資源部。我的工作,就是確保不過度捕獵熊。我們沒有太多熊,我們使用獵人所付的費用來管理熊、做熊的科學研究。在過去,1960年早期,熊的管理單位給付賞金,鼓勵人們到熊的巢穴中殺熊,殺了熊媽媽與牠的小熊,熊媽媽一隻賞金25美元,小熊一隻賞金5美元。這樣的系統就在 1960 年代運作,只是最近的事情。而目前熊口興旺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管理合法打獵。

美國各處有許多對熊的研究在執行,我們做的其中一件事,是讓民眾一起參與這些研究,有許多民眾站出來協助我們,包括幫熊秤重,孩子來觸摸熊等。我們做熊研究時會有一群人跟來一起做。

相較之下,我想要談談熱帶的熊。有四種熊住在熱帶,熱帶就是藉於南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的區域,從北緯23度到南瑋23度。安地斯熊(眼鏡熊)的分布區域全部位於熱帶,馬來熊分布的區域大部分位於熱帶,懶熊的分布區域超過一半都位於熱帶,而亞洲黑熊的分布約有一半位於熱帶。

【安地斯熊】
首先我們來看安地斯熊(眼鏡熊),牠是目前唯一一種住在南美洲的熊。過去約有八種熊生活在南美洲,但牠們都絕跡了,我們也不知道原因,而安地斯熊是唯一續存的。牠們也被稱為「眼鏡熊」,為什麼呢?因為牠「戴眼鏡」(譯者註:眼睛周圍有圈白毛),那是過去的舊稱呼,現在人們稱牠們為安地斯熊,你猜為什麼呢?因為牠們住在安地斯山脈。不過,牠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棲息環境中,包括山中的森林,也住在草原上,牠們的適應力非常強,也是攀爬高手,可以在峭壁上行走。

人們推算這個物種的數量正在減少,推估有些地區的安地斯熊將要絕跡,但是我們卻無法確認,因為我們並未掌握這種熊的熊口資料。我們相信,安地斯熊死亡的主因,是因為人們殺死這些熊,因為這些熊殺死他們的牛。就像剛剛描述過的、在北美洲人們蓄意殺死灰熊一般,在南美洲人們蓄意殺死安地斯熊。不過,牠們可能不會像灰熊一般地絕跡,因為人們較難接觸到安地斯熊,這些熊住在森林中,不大會走出森林而遭到射殺。人們會將毒放入草食動物的屍體中,熊去吃這些屍體就會死。

不過,南美洲有很多NGO團體致力於保護安地斯熊,其中一個主要團體、同時也是蠻新的團體,是安地斯熊保育聯盟(Andean Bear Conservation Alliance),他們對熊有管理計畫,牠們會去很多地方進行調查,了解有多少熊、牠們在那裡活動等,在哥倫比亞、厄瓜多以及祕魯都有很多他們的研究站。

【亞洲黑熊】
我們現在換到你們大家最熟悉的熊種,也就是住在本地的亞洲黑熊(Asiatic black bear),我們稱牠「有著一對米奇耳朵的熊」,學名是「Ursus thibetanus」。這是一個蠻奇特的科學名稱,因為它的意思是「從西藏來的熊」。第一個發現這種熊的人是西藏人,而他們以為這種熊只住在西藏,但實際上西藏地區只是這種熊在歷史上分布的一小塊。目前亞洲黑熊的分布區域較以前來得小,住在18個國家中。在過去,這種熊甚至深入歐洲,住在法國、德國等,有化石紀錄。

亞洲黑熊的主要問題,是牠比美洲黑熊要來得危險,牠們會攻擊人。不過,攻擊事件似乎是看國家的,因為台灣這邊就沒有發生這種事件。在中國,有較多人被這種熊攻擊。有人描述他在自己的玉米田中,亞洲黑熊跳上他的背,也有人的臉被黑熊摧殘不成形。

亞洲黑熊的議題之一,是牠們被盜獵來獲取膽汁。有些盜獵是意外,就是盜獵者其實是想要捕獵其他動物,而意外地抓到了黑熊。這些意外落入陷阱的熊要嘛受傷,要嘛被蓄意殺害,

而在台灣,有一位亞洲黑熊的保育英雄(黃美秀老師),她也是一位領導者,她採用了先進的技術進行了許多優秀的研究,包含使用刮痕探測犬(scratch detection dog),她也教導她的學生們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她有許多的追隨者,她前往世界各地(例如中國)給予演講並參與國際性會議,並且在本地舉辦外展計畫(outreach program),她確實是亞洲黑熊保育者的典範與領導者。我們在此地進行「建立亞洲地區熊類族群監測指導方針」工作坊、我之所以在這邊的原因,也是因為她有一個模型程序(model program),所以我們請世界各地的學者前來見識這個模型。而在座的各位則證實了一個事實,就是你們之所以前來是因為美秀老師的保育教育、宣說熊的議題,以及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台灣黑熊。

在世界其他地方就不是這樣了,有些地方只有吊索和陷阱等著熊。人們在森林中、甚至在國家公園中,設置了無數個陷阱,就是為了要取熊的膽汁。膽汁在中藥裡已經被使用超過一千三百年了,而在醫學臨床實驗中,則被證明對各種肝臟疾病或各種眼疾具有療效。問題是,為了取得膽汁,你必須要殺熊,而且是需要殺很多的熊才能取得足夠支持中藥使用的膽汁,那是無法承受的殺戮。

所以,有什麼替代方案呢?熊膽汁中有一種成分叫做「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簡稱UDCA),可以很容易地用雞膽汁或豬膽汁來合成,例如URSODIOL之類的產品,你可以買到這類產品,甚至可以在亞馬遜購買。可是,對傳統中藥來說,這似乎不能夠取代熊膽,或是不想要合成的產品。所以,中國人決定要有熊農場,以取得膽汁,所以取而代之的,是從農場熊身上取得的膽汁商品,這種商品在中國境內可以合法買賣,但出口至其他國家是違法的。熊農場的做法是,透過手術將膽移到一個可以插管進入並讓膽汁流出至收集瓶中的位置。不過,這種政府規定的合法且便宜的取代品,跟野外取得的膽汁比起來,是否真的是一個好的替代品,還是個問題。看起來目前在中國有兩種市場,一種只用農場熊的膽汁,另一種則偶爾會使用野外熊的膽汁。熊農場是否能自我維持則是另一件事。過去似乎是從野外捕熊來補充農場中的熊,現在農場則自己繁殖熊,他們繁殖了許多熊,在繁殖上做得很好。

實際上,在中國許多地方,黑熊的數量是增加的。以四川省為例,那裏是其中一處亞洲黑熊分布的區域。最近的調查顯示,熊的數量有所增加,尤其在四川西部地區。其中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野外捕獵減少所產生的良好回饋效應,較大的原因是因為那裏有較好的棲息地。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新英格蘭州有較多的森林、較少的農業一樣。在中國,他們花了很大的氣力將人們移出深坡(譯者註:可能是梯田),這些坡有20度之斜,人們在深坡中耕種。人們移出後,他們有一個很大的森林復育計畫,重新種了上億的樹木,而這些森林成為熊的良好棲地。

【懶熊】
接下來要來談的是懶熊(Sloth bear),學名是「Melursus ursinus」,其中,「ursinus」的意思是「蜂蜜熊」。懶熊看起來很像亞洲黑熊,不過,亞洲黑熊的耳朵一看就看到了,但懶熊的耳朵乍看之下不明顯,因為耳朵周圍的毛髮較長,懶熊的口鼻部分較長且顏色較淡。此外,牠們有一個有趣的特徵,就是因為牠們的毛長且粗,所以往往會有一些碎屑、泥土等被「收集」在牠們的毛上,這實際上是懶熊獨有的一個特徵,如果攝影機拍攝到一隻熊,那隻熊的毛上沾有一些泥土、碎屑、葉子等等,那一定是懶熊,不會是亞洲黑熊。

懶熊有很長的爪子、很長的嘴唇,有非常大的犬齒,而兩個犬齒之間並沒有另外兩顆牙齒,那是因為這種熊吃白蟻,當牠們在吸白蟻時,白蟻就從缺齒的那個空間通過。懶熊會朝巨大的白蟻塚挖下去,然後從蟻塚中吸取白蟻。可是,既然懶熊是吃白蟻的,那牠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犬齒呢?牠們並不用這犬齒去殺死誰,也不是用這些犬齒去破壞白蟻塚,而是要用來對抗老虎。這種熊並不是個爬樹高手,牠們長時間都在地上。懶熊實際上是非常兇猛的熊,牠比其他種熊殺死過更多的人。牠具有如此的攻擊性,是因為牠與老虎共享生活圈,不幸的是,很多人也因此被懶熊攻擊。

你或許也聽過在印度有種「跳舞熊」(dancing bear),那也是懶熊。人們將懶熊捕回去圈養,並殘忍地用一條繩子穿過牠的鼻子,這根繩子的另一頭綁在一根竿子上,用來操控讓熊「跳舞」給遊客看。幸運的是,在許多NGO積極努力去禁止這種事之下,目前已經沒有這種跳舞熊了,其中一個主要的單位是「Wildlife SOS India」。

懶熊過去分布在印度次大陸上,目前的分布範圍已大大削減。牠目前只生活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尼泊爾,過去曾經生活在孟加拉,但目前已經絕跡,也許有少數懶熊的生活範圍跨及不丹。懶熊有一些典型的棲地,包含很開闊、岩石地形、有巨大的白蟻塚等,還有老虎與犀牛。懶熊在白天時多在在巨大的岩石群之間睡覺,傍晚時,牠們從巢穴中走出來,尋找白蟻塚。不過,牠們很有可能需要跨越很多的平地,意味著牠們需要跨越很多有人的地方。

有一件對懶熊來說蠻幸運的事,就是牠跟老虎共享棲地。當地有很多保育老虎的活動與行動。在印度,有約五十個老虎保育區被建立起來,懶熊也在這些保育區中,所以,那些保育老虎的行動,同時也保護著懶熊。最近有一個研究在探討,這些懶熊是否會在不同的保育區之間移動。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目前正坐在你們之中。這項研究是透過收集熊的排遺並檢測其中的基因,我們並非要辨別是哪一隻熊的個體,而是要看熊的遺傳特徵(genetics),比方說,有兩個保育區中都檢測到同樣的熊基因特徵,顯而易見的,表示有懶熊在這兩個保育區之間來回,類似的結果也發現於另外兩個保育區之間。另一個精彩的發現是,有些熊會穿越非常遼闊的地域到另一個保護區,中間這段路完全沒有森林,也沒什麼其他覆蓋,對懶熊來說,這也是非常遙遠的距離,相當於牠們居家活動範圍直徑的三十倍。顯示這些熊的適應力非常強,牠們能夠使用各種形式的地域,跨越對牠們來說算是很差的棲息環境。

【馬來熊】
接下來是馬來熊(Sun bear),學名是「Helarctos malayanus」。「Helarctos」的意思是「太陽」,這個學名意指「馬來亞的太陽熊」,馬來熊的脖子處有一個白色的印記,看起來像是一個太陽。目前,馬來熊只分布在過去分布範圍的三到四成之中,有些地方則是沒有做過調查,所以不確定有無馬來熊的存在。

如果你看著馬來熊的分布地圖,可能會狐疑:「他們是怎麼到達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呢?牠們游泳過去的嗎?」不,牠們並沒有游泳過去,蘇門答臘、爪哇和婆羅洲在一萬七千年以前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海平面也較現在低很多,但牠們無法跨越到澳洲,所以澳洲從來沒有被熊佔據過,從來沒有紀錄顯示澳洲有熊,不過,卻有紀錄顯示非洲曾經有熊的蹤跡。

馬來熊主要吃果實,有「水果贈品熊」(fruit giveries bear)之稱[譯者註:不是很確定giveries這個字]。牠們吃各種各樣的果實、吃非常大量的果實。不過,在牠們所居住的區域,有時候同時有很多種果實可以吃,有時候卻沒有果實可吃,要看氣候狀況,尤其是在聖嬰年的時候,果實變得很少。越來越多的聖嬰現象發生,意味著馬來熊有越來越少的果實可吃。亞來熊該怎麼辦呢?這種熊有很好的適應力,牠們轉而去吃昆蟲,而牠們也是吃昆蟲高手,牠們有很大的犬齒可以破壞、扒開樹木。不過,牠們卻無法長時間、持續一年都只吃昆蟲,牠們不像懶熊是專門吃昆蟲的,所以長時間下來,馬來熊會越來越瘦,如果一直沒有果實可吃,牠們就會變得很瘦,甚至飢餓致死。這個研究的作者目前也坐在觀眾群中,他有一個中心,裡面圈養馬來熊,人們可以去那邊學習有關馬來熊的事情。

對馬來熊來說的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就是油棕種植園,油棕在馬來西亞和印尼有著最大的產量,它們也是全世界油棕的兩大主要輸出國。如果你看油棕園靠近地面的部分,那裏並不適合熊居住。在婆羅洲,極大量的森林都被抹去並種植了油棕。在1970年代,大部分地區還被森林所覆蓋,現在有很多的地都被轉變為油棕種植園。當這些油棕園進駐,馬來熊便去尋找其他的食物來源,其中一種就是森林附近的農園。比方說,這位女士的農園有幾棵椰子棕櫚樹,後來馬來熊爬上樹,並沒有吃椰子,而是吃掉了椰子樹的嫩莖,這棵樹也因此死亡了。

人們有時候會殺了馬來熊,或是毒死馬來熊。有些案例則是有關小熊。從過去幾百年到現在,人們都覺得馬來熊的小熊非常可愛,所以喜歡養小熊當寵物,這樣做形成對馬來熊的威脅,因為人們只想要小熊來當寵物,當小熊長大後,人們無法管住牠,就把長大的熊丟棄。

不過有一件對馬來熊有利益的事情是,最近、就是今年,我們完成了首次的全球保護熊行動計劃,共有九個國家已經簽署了這個計畫,表示願意協助執行以落實對熊的保育行動。這個計劃列出了應該做些什麼,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等,目前已有資金挹注,並且有工作人員正式執行這個計畫來保育熊。

【北極熊】
讓我們從熱帶移向北極。有一種熊住在北極,想當然耳,那就是北極熊(Polar bear),學名是「Ursus maritimus」,「maritimus」的意思是「海熊」,住在海洋上的熊,牠實際上是住在冰凍的海洋上,而北極熊也正式被歸類於海洋哺乳類。

北極熊居住在北極圈附近,調查顯示,有些地區有較高密度的熊,而環繞北極(north pole)的區域則有低密度的熊,所以如果以為北極熊是生活在北極附近的,那就錯了。有一點要釐清的是,北極圈沒有企鵝,企鵝只住在南極圈,所以北極熊和企鵝的生活圈完全沒有交集,要不然企鵝可能是北極熊另外一種食物來源,北極熊會大啖企鵝。而目前北極熊的唯一食物就是海豹。

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北極熊需要冰呢?是因為牠們需要保持腳很冷嗎?不是。那是因為牠們需要很冷的氣候嗎?也不是。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於北極熊來說,冰層只有一個功能,就是做為一個捕食平台,讓牠們可以在上面移動並捕獵海豹。雖然北極熊會游泳,但是牠無法一邊游泳一邊捉海豹,海豹游得很快,且會死在很深的海中,所以,北極熊會在冰層上走動,悄悄地靠近冰層上的洞,牠們靜靜地等待海豹從洞中出來爬上冰層,或是等待海豹伸出頭來呼吸,此時北極熊就能夠捉住海豹。

所以,北極熊需要冰層來捕食,且只吃海豹,很偶爾會吃死亡的鯨魚,但基本上只吃海豹、兩到三種海豹,就只是這樣。所以,目前的狀況是,北極圈的冰層正在消溶。夏天時冰層本來就會融化一些,(以夏天來說)一年中冰層覆蓋的最小範圍正在縮小,在四、五十年之後,夏天時可能就不會有冰層了。如果冰層全部消溶了,那所有的北極熊都會死亡嗎?或是牠們都會淹死嗎?這些都是迷思,因為這些都不會發生。大家可能看過一些相片,北極熊被限制在一塊大冰塊上,看起來非常可怕,但是牠們是可以游走的。

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是,在加拿大的有些地方,目前有五個北極熊群體在那邊活動,這些地區在夏天所有的冰層都會融化,夏天完全沒有冰,而且一向都是這樣,並非因為氣候變遷。所以那邊的北極熊就會在陸地上待四個月,並且是禁食狀態,牠們也不是在冬眠,牠們就是不吃東西,牠們就走來走去,很多時候在睡覺,牠們適應了這樣的環境變化。牠們可能在六月或七月出來,然後牠們經歷了八月、九月沒有食物,十月,之後冰開始回來了,最後牠們離開,開始覓食。不過有一群例外,就是懷孕母熊,這些母熊因為懷孕所以沒有到冰層上,牠們就留在巢穴中生下小熊,所以牠們整個冬天都待在巢穴中,一直到四月才出來覓食。牠們出來的時候,已經十個月沒有吃東西了,且經歷生產,還要泌乳餵養小熊,所以牠們出來的時候處於非常飢餓的狀態,需要馬上覓食,而這就是氣候變遷會產生關鍵影響的部分。如果這些母熊出來時沒有冰層,那牠們就遇上了大麻煩了。

不過,關於北極熊,有一件事說來奇怪,就是牠們所居住的環境中還有其他的食物來源,但是牠們都不會去吃。以棕熊來說,牠們可能可以在這個區域生活,因為有梅子、有鮭魚、有北極紅點鮭,但這些北極熊就是很不會抓魚。北極熊是從棕熊演變而來的,我們都見過棕熊捕魚、咬著一條魚在嘴裡的照片,但是北極熊就是沒法那樣做,牠們在水中走來走去,魚就在牠們腳邊游來游去,但牠們就是無法捉魚。這就是很糟糕的地方,北極熊適應了捉海豹來吃,但是卻無法適應去吃其他食物。在那個區域也有很多的鵝、很多的蛋等,北極熊也不會抓鵝。所以這就是北極熊所遭遇的問題。

有很多科學家投入很多的努力、花了很多的錢在研究北極熊。花在研究北極熊身上的資金,可能比研究所有其他熊所花的資金總合還要高。研究人員在高空飛來飛去,花很多時間坐直升機,排放了很多碳到空氣中,造成更多氣候變遷、讓冰層融化得更快,他們數地面上北極熊的數量,然後撰寫有關「北極熊消亡」的論文。當我說「保育的成功與失敗」時,這是個我們尚未搞清楚要如何去改變的地方,而這真的需要全世界的人一起參與改變,因為生物學家們無法單獨改變它,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大貓熊】
我想要轉到比較正面的調性,來談談大貓熊(Giant panda),學名是「Ailuropoda melanoleuca」。「Ailuropoda」的意思是「貓熊腳」。什麼是「貓熊腳」呢?為什麼要稱牠們為「貓熊腳」呢?有另外一種貓熊是紅貓熊(red panda),牠比較早被發現,所以先被命名,被命名為貓熊(panda),這是個尼泊爾名字,意思是「食竹者」。但是紅貓熊與大貓熊兩者是完全不同屬,大貓熊是「熊」(熊屬「Ursidae」),而紅貓熊則不是熊,牠自成一屬。不過,這兩種動物的掌都有額外的一根骨頭,那是所謂的「假拇指」(false thumb),這個假姆指讓牠們能夠握住竹子。以大貓熊來說,五個爪子往竹子的某一邊握住,假姆指則從竹子的另一邊扣住,然後將竹子橫舉到嘴前,開始像打字機一樣「答答答答」地將竹子從一邊吃向另一邊。大貓熊就這樣一直吃著竹子,而牠也總是有竹子可以吃,所以牠不用冬眠,牠在冬天也是走來走去地吃著竹子、享受著。

有關於大貓熊的黑白毛色,有一個理論是,牠是唯一一種常態性地住在雪地中的熊,而在過去存有潛在的掠食者,例如其生活圈與老虎有所重疊,所以大貓熊會擬態成雪的樣子。我們不確定那是不是真的,但是就是有這麼一個理論。

大貓熊有巨大的臼齒可以壓碎竹子,而牠的糞便要比其他種類的熊都要來得多,一天大便超過50次。生物學家會用牠們的排泄物來預估大貓熊的數量。好消息是,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大貓熊的數量持續在增加,大約每十年會針對大貓熊的分布範圍做一次統整的調查,前兩次(1974-1977以及1985-1988)所使用的方法不同,結果顯示數量下降,因此,中國在那之後建立了超過六十個的大貓熊保育區,特別針對牠們來進行保育,包括牠們的棲息地保護、避免牠們被干擾(例如禁止盜獵)等,近來大貓熊的數量已經有所成長(2000-2004至2011-2014的調查),這對大貓熊來說真是個好消息。

我們必須要了解,大貓熊過去的分布要比目前大得太多太多了,目前的分布只占據其過去分部範圍的一小部分,過去牠們向東分布至北京,向南至越南等地。目前牠們的分布範圍則有緩慢地增加。而大家或許聽過,大貓熊有繁殖的困難,但是那完全是個迷思、是個錯誤的認知。繁殖困難的唯一原因,就是圈養環境並無法符合大貓熊繁殖的條件。大貓熊對於配對的對象十分挑惕,所以你必須讓牠們有所選擇。牠們若可以選擇對象,就會交配,若沒有給牠們選擇的機會,牠們就不交配。如此,就可以解決牠們在圈養環境下繁殖困難的問題。如今,中國繁殖了很多很多的大貓熊。

事實上,中國的大貓熊最大的問題,是在圈養環境中有過多的大貓熊,因為人們不斷地孕育大貓熊,也不進行絕育,所以產生更多更多的大貓熊,因此,他們目前著手進行的,是要將這些大貓熊重新介紹回野地中,這項舉動並不是為了要保育,只是因為單位中有太多的大貓熊了。他們目前嘗試重新引介15隻大貓熊,尚未十分成功,不過看起來會有成功的一天。

最後,我希望大家對於世界上各處的、各種不同種類的熊的保育,保有正面的感受,目前有著許許多多的人正在努力地保護熊,而唯一一種真的需要在座的各位幫忙的,就是北極熊,要嘗試著減少碳排放,因為那是拯救北極熊唯一的方法。


Q:我想要請教一個與生態旅遊相關的問題。我之所以會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今年年初,我有機會去拜訪婆羅洲,並且去拜訪了洪博士所主持的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我對於他的講演與故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只是有個個人的好奇,就是生態旅遊對保育台灣黑熊來說是否能夠起重要的影響,因為,我只是相信,如果只是靠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資金的支持,我個人覺得會有其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如果可以獲得許多私人單位的支持,會比較佳,想請教您的想法。
A:這是很好的問題。我真的相信教育在保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分,因為那可以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可以給予那些影響環境的主體一些壓力,促使其使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行事,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盜獵、設陷阱等這些問題。你提到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他們收養了都市中的熊孤兒,然後這些圈養熊可以吸引人們來到中心學習、接受熊保育教育,所以那是其中一種方法。或是像動物園,它可以吸引很多人過去,然後動物園就可以教這些人有關熊的保育,那是很重要的。也有其他進行的模式,例如美秀老師有一個NGO、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重要的是,在沒有圈養熊來吸引大眾前來的狀況下,她使用社群媒介等方式或管道,遞送出保育訊息給大眾。而另一個大眾可以做的,是投入NGO的工作,或許我剛剛說了一些減少碳排放以拯救北極熊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為台灣黑熊做點事,那我會鼓勵你去加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謝謝。

Q:之前我在一個科學節目中看過說,北極熊往南遷很有可能跟棕熊做交配,然後會產生後代,不知道老師會怎麼看待這兩種熊的後代,以及是否會產生第九種熊,謝謝。
A:棕熊和北極熊確實可以雜交,牠們是兩個很相近的種類,北極熊從棕熊演變而來。所以,棕熊和北極熊可以產生後代,而這個「棕熊--北極熊」雜交後代也可以進行交配並產生後代。如果是公北極熊配母棕熊,就用「北極熊」名字的前面加上「棕熊」名字的後面,成為「Pizzly bear」來稱呼這種雜交個體,如果是公棕熊配母北極熊,就稱做「Brolar」。不過,是否會因此產生第九種熊,對於雜交種變成一個品種,這是值得懷疑的,那似乎並非一個形成品種的過程,比較可能的就是這些雜交個體繼續以雜交的血緣狀態生活著。目前形成很多雜交個體的原因,是因為有許多公棕熊進入了北極熊的生活圈,當牠們在北極熊生活圈中活動時,沒有其他母棕熊可以交配,如果有更多母棕熊也進入北極熊的生活圈,那這種雜交個體可能就會變少了。

Q:Dave,感謝您甚好的演講。我對於人為介入很好奇,人為介入會有道德問題嗎?您提到在歐洲的一些地方已經沒有棕熊了,然後人們從斯洛伐克引入棕熊,那會有道德問題嗎?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已經沒有熊了,那是因為有太多的人為介入,那麼,我也不知道,那會是對抗自然嗎?會是對抗環境嗎?
A:那是一個很好的提問。在人們引進熊之前,舉辦大眾會議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讓民眾對於「熊要被引進了」這件事情有所準備,也讓民眾能夠表達他們的顧慮,有人會說,「我養羊,所以我不希望有熊在這裡,如果熊殺了我的羊要怎麼辦?」「我還可以在這邊健行嗎?」「我的孩子到外面玩安全嗎?」「我怕熊」等等,所有這些顧慮都需要在會議中被解決。我之前描述的北阿爾卑斯山山區的那個特定群體,那裏有非常好的大眾教育程序,實際上,就在去年,發生了幾個嚴重的熊攻擊事件,經過鑑定,是同一隻棕熊攻擊了兩個人,最後決定將那隻棕熊移出群體。當時有很多媒體討論,也有許多社群都在討論這件事。他們進入、基因鑑定這隻熊之後,將牠移出群體。之後社區對於這件事有被處理而感到滿意,而不是就讓這個熊群體逐漸壯大,並對人們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我不確定道德顧慮這方面,我尚未耳聞那的面向的事情,我倒是聽過許多人熊衝突。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USR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協辦單位: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弘光科技大學動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活動連結:...

閱讀全文: [動保101種方法]...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活動連結:https://www.lca.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35                     欲使用內容前,請先來信詢問。  ...

閱讀全文: 梁明煌 -...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USR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協辦單位: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弘光科技大學動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活動連結:...

閱讀全文: [動保101種方法]...

錢永祥聯訪:動物帶給我的翻轉文/王怡頻 在上錢老師的動物倫理學之前,對於動物倫理的概念其實很模糊.加上大學主修動物科學系,也就是大家聽過的畜產。聽完課之後,對於經濟動物有許多不一樣面向的思考,自己是該站在經濟主體上呢?還是該以推動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站在反對的一方? 錢老師說:「愛是讓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牠的利益著想,尊重牠身為個體的存在,並內化成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接觸動保的時間不長.但對於「愛動物」這件事還算有自信。從我尚在羊水中打滾時,家裡就有許多同伴動物的存在,例如:魚、狗、鳥。舊有的觀念都是籠飼,但始終忽略動物是個體,牠應該活出牠的生命,身為飼主的我,打從內心反省小時候曾經養過的寵物。...

閱讀全文: [寫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