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南方食農育論壇-邁向一個友善動物與生態的農業生產模式
主辦: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南方食農教育聯盟、臺大永齡-「關懷生命 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
協辦:台南大學守護台江山海圳USR計畫
相關連結:https://ppt.cc/fSjjjx


 





其實蚵仔是我去年才開始做的研究,然後牠是一種生物,牠沒有眼睛,但牠很可愛。我也是因為在做台灣中部的海岸線的研究時,才意外的發現養蚵業正面臨很大的問題跟轉型,那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是一個有一點,不是我最拿手的研究,但我覺得還蠻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喔。

應該大家都有吃過蚵仔吧?那蚵仔又叫牡蠣或者是生蠔、蚵。近年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就是蚵仔的價格有一點點波動?那其實蚵仔本身在生產的狀況下遇到一些環境課題,有幾件事情還蠻重要,就是說我今天會著重在兩個方面,一個部份是要跟大家分享,蚵仔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附苗的危機,那附苗就是說在蚵仔小時候,牠還是在水裡游的那個baby時,牠必須要附著到一個地方才能長大。那這幾年在台灣發現附苗慢慢地有一點無法掌握,那無法掌握可能是因為跟台灣的氣候變遷、海洋環境的變化有關,已經有蠻多人開始在討論要怎麼樣處理這個附苗的問題,這個是我今天第一個會跟大家分享的主題。那我也要跟大家說,在嘉義、臺南我們這一帶,就是遇到蚵仔產業本身生產對環境也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時候不只是環境影響產業,產業也在影響環境,那其實有一點複雜的故事喔。

那我也會跟大家來檢視一下說,在遇到這麼複雜的人類社會跟動物之間,很複雜的關係中,甚麼樣的議題我們是可以動用科技解決,甚麼是不行的。那如果科技沒有辦法完全的解決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的話,那還需要甚麼樣子的社會設計或政策來配合處理這些事情?

那簡單介紹一下,大家可能應該都看過牡蠣養殖,那台灣的牡蠣養殖其實有蠻不太一樣的養法,但整體來說農民會製造魚,蚵農會製造蚵串,然後會把牠掛在水邊吸引自然的苗附著在上,接下來就把牠直接放在海裡,讓牠慢慢地養成,養成之後就可以撥出這個蚵仔,然後可以煎蚵仔或煮湯。那台灣養牡蠣已經有非常非常久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據台時代,大概就已經有記錄有在養蚵仔,但是這麼大規模跟界外的養殖,其實是比較近代的事情哦。那在日治時代,其實日本人已經有稍微寫過蚵仔養殖的開發,那當時最主要的技術改變就是早期的蚵仔可能就堆石頭就讓牠附著在石頭上,那日本人來之後,就發明可以插竹子來附著蚵仔,所以他有個技術上的轉變。

現在台灣養蚵仔的地點大概就是從彰化以南一直到高雄或是臺南,另外還有澎湖也有在。那其實這個養蚵仔的產區,它的確不是,它當然跟環境地形條件有關,但它也是受到很大環境條件的影響。如果我們還有印象的話,其實在更早更早之前,北部也是可以養蚵仔的,新竹一帶也可以養,就是香山附近因為有工業區然後整個重金屬汙染,1980年代產生綠牡蠣事件之後,我們就完全禁止養蚵仔了。南部也是,高雄非常多工業區,並不是說那個條件不適合蚵仔的生長,而是汙染太嚴重到生長出來的蚵仔已經不能吃了。

那跟大家介紹一下蚵仔的生活史。蚵仔牠長的成貝中會釋放出精卵,然後牠就會在海中授精,之後會浮游。在牠很小很小的時候,其實牠是有一段時間是有眼睛的,牠有一個圓點可以感受到光,牠就可以判斷牠在哪裡,牠在水面的深潛的情況下,牠就可以判斷牠在哪裡最適合附著然後長大,那從那個圓點又深入到附著,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就是附苗。附苗這個問題其實最近有一點讓大家困擾,再跟大家解釋一下,那也要跟大家說,養蚵仔其實在台灣隨著岸邊的地形有不同的養法,比方說牠有直接插枝架的,那又有這種直掛的或是平掛式的養殖,不太一樣。它必須要隨著沿岸這個蚵農的條件,蚵農就不太一樣的養法,那另外像在澎湖的地方就是用延繩養殖,就是用繩子下面掛蚵串,然後在我們嘉南這一帶的話比較多是使用壺棚,壺棚是說我們沒有利用沿岸的地形直接把這個竹子固定在海岸,而是我們利用竹子做棚,變成一個棚架,之後把這個蚵仔吊在棚架上,然後退到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牠就可以整體的利用這個海岸線,那大體之下就是有一個大的竹棚。那因為在大的竹棚這邊的海岸,蚵就可以整天都掛在這裡,所以如果是壺棚飼養法,要在臺南或嘉義,大家都說東石的蚵仔很大很好吃,因為那個蚵仔整天在水裡一直吃東西、一直吃東西,牠沒有經歷那個潮汐,半天漲潮半天退潮,蚵仔就長那麼大顆。

所以你們可以看到養殖蚵仔這個過程其實看起來不像是很高科技的養法,可是其實背後有非常多人類的心血,試圖研發用不同的材質、用不同的養法克服地形的條件、障礙生產出牡蠣。那整體來說,就是因為彰化有一整片潮間帶,所以大部分的養殖都是插在這個潮間帶上,是比較固定式的養法,然後彰化的蚵農也比較是從頭到尾一條龍的在做,那雲嘉南的話的養法大部分就是浮棚式養殖,然後這個整體的產業也比較分化,通常都會是蚵農養成蚵的話,會在前端先買已經附苗好的蚵串,接下來再把它放在浮棚上,然後再推出去所以都比較產業分化的養法。

那當然在雲嘉南這一帶就有比較複雜的產業分工,就前面蚵串要製造接下來要有專門的附苗業,附苗可能會養到中蚵,中蚵再賣給成蚵業者去養大,然後接下來有需要運輸業賣到市場上。那所以非常重要的是前端必須要有蚵苗,然後它可以附到蚵串上,大家可能不太知道,除非你是在彰化,大多數前端的蚵串或蚵苗其實都是在雲林採的。

那雲林這個產牡蠣的地方其實近幾年來已經受到很大很大的破壞,那是為什麼?在雲林產牡蠣的地方,它其實前幾年就是因為建了這個台塑,台塑又經廠,然後這整個沿岸的沙灘沉積的地形就改變了。其實大部分的附苗,附苗業附的最好就是在雲林的那一塊海灘,可是它後來那個沙的狀況它就開始改變,那所以有很多過去採苗的地方就產生了沙的淤積,淤積之後就採不到苗,那採不到苗的話,雲林沒有辦法採到苗,它就沒有辦法把附好苗的蚵串賣到嘉義、臺南這些地方,所以臺南這附近也有一些地方在採苗,但是我們還是以雲林為最主要採苗區,現在的環境也受到很大的破壞。

所以,附苗業者要採苗之前,需要製作蚵串,就是用舊的、剝好殼的這個舊蚵串然後就把它串起來,然後接下來去等採苗。那採苗的話,你們可能看不太出來,這個是採到蚵苗的,順利的話,在適當的時節就是蚵苗剛生的時候,買個蚵串拿起來看,你就會看到一點點小小黑黑的,那就是蚵仔的Baby已經附著在上面。那接下來他們會把牠稍微養大一點變中蚵,然後中蚵又有中蚵的技術,有很重要的細節,然後才可以再賣到下游成蚵業,再養牠。

那養蚵的確近幾年遇到的問題就是附苗。那這是因為如果你們剛剛聽我說,可能就會發現(養)蚵仔是一個很神奇的產業,所以它跟我們現在想的養殖業--蚵仔我們通常叫做近海養殖業--近海養殖業是一個不太一樣的養殖業,因為它還是在海底養,然後它的苗必須要從海底採,所以它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養雞或養豬,就是已經有很好很好的育種的方式,可以直接把這些人培育出來的幼體放到某一個固定的地方。它是從採苗,一直到中蚵育成、成蚵育成,我們都非常仰賴好的自然條件來養。尤其是蚵苗這件事,是過去從幾百年前荷蘭人來到現在,其實我們一直仰賴的都是自然環境讓我們使用的蚵苗。那所以沒有蚵苗的時候,就會非常的嚴重,這是現在越來越多雲林附近的蚵農,或者是彰化附近的蚵農大家都在說,最近會遇到這些產苗收成不穩的問題。

那除了收成不穩,蚵業本身就會面臨很多自然環境條件或氣候變化下的障礙,並不是說它是在一個好好的,然後設備Cover的環境下可以養成這個蚵,它可能有生物性的危害,就是說如果有牠們非常怕的藤壺、蝦蟹、扁魚這種小東西,牠們會附著在蚵上,把蚵弄死,那牠有生物性的危害,牠有水質的問題。這是我們剛剛講說它在新竹香山一帶都已經不能養蚵,那可能是人類的各種各樣造成的汙染,那最近環保署也公布一個研究,說在蚵仔裡面或文蛤裡面都可以看到塑膠微粒在累積,那所以這是一個產業是你活生生的看到這些動物,然後他們真的就很直接的反映出整個海岸的條件的變遷。

那當然更嚴重的其實是極端氣候的影響,蚵苗大發生的時間其實是有固定的季節,每年有兩次大發生的季節,一次是春苗,一次是秋苗,那這個固定都是因為只要是氣候比較大極端的變化的時候,蚵仔會感覺到說氣候改變,然後牠們就釋出精卵,會繁殖受精,可是現在臺灣其實你們可以想像就是很多時候氣候忽然都會大發生改變,一下又很熱一下又很冷,那這件事情就會讓來採蚵的蚵農用他們過去的傳統智慧想要在某固定的時間採蚵,會面對很多無法預測的事情,就會造成採蚵的困難。

那還有其他很多問題包括說,就是比較社會性的問題就是,養蚵業是一個非常需要高度的勞動力投入,然後剝蚵這件事情都很需要靠青蚵仔嫂,所以人力老化,又比較少年輕人願意投入,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

那不只是附苗業者,就是包括養成蚵業。在嘉義外海一帶,原來我們有一整片外傘頂洲,然後它曾經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養蚵地點,因為有外傘頂洲的保護,然後你可以看大家就會在這裡設置浮棚,那現在在這個嘉義外海的外傘頂洲,也是面對很大的危機,外傘頂洲要消失了,那這也是因為跟我們蓋了集集攔河堰,然後把所有的沙擋起來,那接下來又在那個雲林那邊又蓋了六輕,然後那個沙又沒辦法南飄,整個這個原來養蚵的環境又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要怎麼辦?我的研究去年大概就是主要理解說,遇到這麼多問題的時候到底要怎麼解決哦。

我們現在要看到的是,其實目前已經發展出一些技術,那水試所其實正在發展人工附苗的技術,然後那個技術也已經開發出來,然後也曾經寄轉過一個廠商,那他的做法就是說,製作出人工蚵串之後,就把它放在一個大水池裡面,然後想辦法讓那個蚵在人工的環境下受精,受精之後就會附著到蚵串上,如果這樣可以成功的話,接下來還是不能惰於這樣的環境,再把這個蚵串放到海裡面去養殖。這件事情其實已經發展得滿久的,你可以看到六年多前發展出的技術,然後也試圖讓它商業運轉,那事實上那個人工蚵串的技術發展出來之後,然後附苗也發展出來之後,發現他並沒有真正的解決了產業的問題,大部分的蚵農是不會願意接受人工蚵串的,然後大概也不太會願意去使用人工蚵串。

那這主要大概有幾個原因,也就是說人工蚵串非常的貴,然後他需要非常非常多資本額投入,你必須要設計一個很大很大的工廠,然後想辦法附苗,那這個附苗的、蚵串的成本是比自然大概貴三倍到四倍,所以你一串蚵串的成本那麼貴的時候,接受的人真的不是很多。那接下來,我剛剛有講到說在這個雲嘉南一帶,其實已經有很複雜的產業分工,那這個過去的附苗業者,已經跟上下游有非常強的網絡關係,那大家當然就不是很能接受一個不是很確定如何使用的技術在這個裡面。那所以如果大家不是真的很能接受人工附苗技術,那這種該怎麼辦?我剛剛說他們其實真的遇到蠻多問題,那所以遇到附苗危機我們可以發現說其實他們還是會有他們自己一套應對的方式。

大概中部的蚵農會處理的方式就是他們就等,就等久一點,看這個繼續把蚵串掛在那,然後看會不會附著到,就是養殖的時間拉長,那他們也會很擔心說,環境如果遇到了這個沙囤積的時候,那個蚵牠就會,下面的蚵就會埋在沙裡,或吃不到水的時候,他們就遇到一些生產上的問題,那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靠退守來處理,就是放著挖,明年再看看這塊是不是可以吃到水可以繼續使用。

那如果是嘉南一帶的話,遇到這些附苗危機,或者是這個氣候變遷的危機的時候,嘉南蚵農的處理方法比較是會利用,一個是空間上的移動,另外一個是時間上的搶競,就嘉南蚵農運用的方式就是他必須要搶固定的時間點、好的時間點,想辦法搶到,利用他們的各種人際網絡的關係來搶到苗來處理。那所以其實嘉南的蚵農的養法會有一個蠻可怕的事情,就是說養蚵如果用浮棚式養法,你要搶時機的話,它就會變成養殖像是賭注一樣,然後在嘉南的養法就是你必須要特定在這個海域的氣候條件很適合養的時候養,那當然顧慮掉很多風險包刮:西南氣流來的時候常常會打翻蚵棚、颱風來的時候常常會打翻蚵棚,那怎麼辦?那你就要賭說你是不是會遇到西南氣流,又會不會遇到颱風,那這造成另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哦,待會我會講更深入一點。

其實就人工附苗的技術上現在其實並沒有真正被蚵農接受,他有一點違反現在產業運作的邏輯,那事實上我在做這個研究的時候也一直在想說,那真正應該要推這樣的人工附苗技術嗎?那就我來說,我覺得這個技術真的就是一個很後端,而且是大概是在最完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我們才應該使用的技術,因為其實前端應該要處理的很多是這個環境源頭的問題,然後而不是說我們試圖就讓環境壞掉了,或者是我們就不管這些事情,我們來想說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在一個完全人工控制的環境下,來處理附苗的問題。那所以我要說的是說,技術雖然會發展出來處理產業的問題,可是它可能,而且也應該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它需要我們對於這個產業運作的規則更加理解,然後試圖發展出吸引力的政策,或者是經濟運轉的方式,讓這件事情有所改變,那所以怎麼樣創造出一些更好的政策誘因,然後怎麼樣協助這個產業發展出一些他們可以接受的這個運作邏輯可能是更重要的。

那我接下來要講的另外一件事情是跟嘉義台南這一帶養蚵業非常非常有關係,就是在講浮棚養殖這件事。那浮棚養殖就是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率,那你可以看一個浮棚下面它可以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多蚵串,然後可以在很快的時間,三、四個月就可以把這個中蚵養成很大的成蚵。那你們應該可以看到這個浮棚下面有白白的東西哦,它就是保麗龍,那這是因為浮棚被丟到海上之後,它其實需要浮力才能夠乘載這個蚵的重量,而且蚵長大蚵殼會越來越重,那這越來越重,那你需要一個可以提供浮棚浮力的東西。

那從一九八零年代之後,發展出浮棚式養殖之後,提供浮力的東西就是保麗龍,於是就把保麗龍發明,那而且他是會隨著你越來越重之後,你還要加保麗龍增加它的浮力,那所以保麗龍一直是蚵農非常仰賴的一個很重要的材質。那非常的可怕是每年,我不知道你們對於這附近的海岸有沒有認識哦,就是在每年的五月、六月西南氣流過後,就會看到說非常多的蚵棚它們被西南氣流打壞,打壞之後這個打碎的蚵架就會沖到海岸上,然後包括很多碎裂的保麗龍。那保麗龍是個很可怕的東西是你們知道它其實非常容易碎裂,然後放在海裡就會很多生物附著在上面,那它會碎成小小的分解狀,當它到海岸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難處理的一種很可怕的垃圾,就算它是稍微整片的被堆在一起之後,現在台南跟嘉義的縣政府也都發現非常非常難處理這件事情,是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好好的收集它。

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大家會開小怪手去剷這些東西,那剷的時候是邊鏟又邊碎裂,但是在每年幾乎在夏季的時候都會看到這件事情,非常的嚴重。那怎麼辦?然後還會放火燒這些蚵架,因為真的沒辦法有效率的處理,所以一方面就是把保麗龍剷掉;一方面就是把蚵架堆成一堆放火燒,那所以就會增加南部地區的空汙PM2.5,那這幾年來這件事情大概受到一些NGO的關注,包括台南社大、台南嘉義附近的環保團體,那所以這幾年已經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關注這件事情,那嘉義跟台南在近兩年都開始推出近海蚵棚的養殖的自治條例,就是希望大家對於蚵棚的回收還有保麗龍的回收可以更有效率。

那我要稱讚一下台南市政府,我真的是覺得他們算是滿有心然後很努力,大概就是用幾種不同的方式,就是說在源頭設蚵棚的時候要申請然後提出管理,這樣市政府就會知道有多少蚵棚浮棚被放到外海,所以必須完成養殖登記還有標誌。這件事情其實在實際路上還是會很困難,你們可以想像如果你們是蚵農的話,你可能寧願跟市政府說:「我的蚵棚被打壞它就消失了。」所以就不用登記它、不用被管理、不用被Charge說一棚蚵棚要付多少之後養完的義務。所以有一些蚵農會這麼做,他們會在西南氣流要來之前或天氣變壞之前會趕快搶收,搶收完之後就會惡意的棄置蚵棚,然後就裝那不是我的;或是說它就是真的壞了我沒辦法處理,那這件事情目前需要一些其他的技巧,台南現在發展出來就是希望蚵農可以標誌出每一個蚵棚的所有產權誰的,可以認定說它真的是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不是故意要放流它亂飄的話,才不會罰,要不然就要罰。

另外就是有獎勵保麗龍回收的機制。兩三年前就開始獎勵每一塊獎勵是三十塊,大部分其實滿多不是蚵農自己回收,有些人會願意去回收,但是你們還是會滿常在海灘上看到保麗龍,所以它並不是一個完全被大家採用的機制。那接下來另外一件事是技術改良,就是說有沒有東西可以替代保麗龍,那是有的;但同樣的問題也跟今天我們在講的各種改善方案很難的原因就是它很貴。其實過去幾年一直都有在試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塑膠浮具或是其他複合材質的浮具可以替代保麗龍,也發現說的確可以,但是一塊的成本可能是保麗龍的五倍,所以蚵農的接受度也並不是很高。那從今年開始比較大規模的作法是台南市政府要大家用保麗龍時外面要罩一層黑色的紗布,其實還是會碎解,只是碎的保麗龍粒會在網布裡面;明年開始台南養蚵就禁止使用原本的保麗龍,一定至少要包覆一層黑色的網布。那這是幾個處理廢棄蚵棚和保麗龍的措施,我覺得這幾年看會覺得至少我們走了一步往前推了一點,但事實上還是滿難的,因為用自然的環境在海上面養其實非常的難標註,也非常難像其他的產品一樣可以有很明顯的標記說什麼樣子撥出來的蚵是比較符合生態環境以及比較不符合生態環境的養法。所以怎麼樣讓消費者有能力共同來參與保護我們的環境,這件事情我目前還沒有想像如何在市場機制上做到,但我覺得是可以努力設想的方案。

蚵其實是我越研究越覺得它是一個很神奇、非常敏感,但是又非常有韌性的生物。一方面它非常敏感於海洋環境的改變;一方面它在非常糟糕的環境都還活得下去也活得好好的,它吃塑膠微粒也會大。所以蚵其實對我來說就像我們人類在面對環境變遷當中很前哨的物種,它遇到這樣的狀況而我們也會,人現在也發現我們身體裡或糞便裡都有塑膠微粒。

我自己來看這件事情就覺得我們人就跟蚵一樣,一方面好像都覺得我們是環境變遷的受害者但我們也是加害者,因為我們在生產過程當中或各種社會活動當中,其實也促成我們和他們生活處境的改變。我們怎麼正式的想這件事情而且盡量減少生產過程當中把成本外部化的情形,並且把被外部化的東西放回經濟生產的邏輯裡面考量。這是我自己覺得我們很需要設想的事情。

那我大概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