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銘/從澳洲花貓,想到駱駝

摘錄:在墨爾本讀書時,我住在一個車房樓上,氣溫上升至攝氏38度時,酷熱難耐,半夜也要走到樓下「散熱」。一次當我在外頭喘著熱氣的時候,一隻花貓忽然從對面樓房走過來,在我的腳下徘徊,我就蹲身摸摸牠;牠似乎很愛按摩,感覺我撫著牠的頭,或許舒服,就翻過了身,要我按摩牠的胖胖肚子!

我當然照做,因為我也想跟牠談天做朋友。如是,偶爾我會在樓下碰到牠,不知道牠是否認得我,但只要見我蹲下身,就都會走過來要人按摩。後來我知道牠原來是對面的家貓,家人都任牠隨時出走,只道牠喜歡回來時,就會在家出現。

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而那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人文學科,走上動物與文化的教學工作之路,更不會因此知道,貓在澳洲被視為一種威脅,更沒想到,當下澳洲政府竟說要槍殺駱駝!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