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習課程搭配海洋教育議題,邀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莊守正老師主講。莊老師的研究領域是漁業生物學和資源管理學,投身「鯨鯊」研究及保育工作近三十年。本次將請莊老師介紹目前台灣的鯊魚資源利用狀況,以及國內外的海洋保育管理政策。

講師:莊守正/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
報導:除了魚翅以外:台灣鯊魚與海洋的永續保育


講座摘要
整理:周怡汝(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預計明年要退休的莊守正教授擅長軟骨魚類(鯊魚)的研究,今天分享軟骨魚類的利用及保育管理趨勢。截至2021年為止,臺灣能捕獲約180種鯊魚、魟鰩類等軟骨魚類,占全球1250種的14.4%,全球排名第六(排名在澳洲、日本、印尼、南非、中西大西洋之後),可見臺灣海洋生態種類的多樣性。

鯊魚是臺灣傳統餐桌上的食材,在減少鯊魚捕捉政策上影響較廣。從1970年代開始,大洋性鯊魚因過度捕撈而造成死亡率急遽上升,全球鯊魚減少將近70%;1990年代要求APOA的會員國要提出符合IPOA的內容;2003年CITES將鯨鯊及象鯊列入全球保育名錄,之後陸續有50個軟骨魚類物種列入保育對象,從大型稀有物種、高經濟物種到中小型底棲性物種都是全球鯊魚保育管理行動的對象。鑒於CITES國際經濟制裁的壓力,1999年臺灣也禁捕鯨鯊,逐年陸續減少捕捉及食用鯊魚。
  
臺灣在魚類研究上十分豐富,1962年《臺灣鮫類報告》、1990年代《臺灣魚雜誌》(Fish Magazine TW)、《澎湖的魚類》、《台灣東部海洋魚類》,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也出版多部水產研究論文集。莊老師在近兩年研究臺灣西海岸海洋物種(分西北、西南、屏東枋寮三區),魚類組成多以經濟性硬骨魚類、頭足類、蝦蟹類為主,拖網漁業上混獲比例高達40%以上,僅有零星軟骨魚類記載,並無軟骨魚類組成及其相關生物生態之調查報告。去年也開始了東海岸(分東北、東南兩部分)軟骨魚類的研究,截至今年6月,有記錄的軟骨魚類高達1,032尾,其中鯊魚類有42種777尾;魟魚類有16種198尾;全頭亞綱的銀鮫類有2種57尾,東部沿海的魚類物種同質性較高。

然而根據FAO調查,2007-2017年臺灣鯊魚漁獲量全球排名第七,占全球4%,平均捕獲量為3萬2784公噸,難免讓保育人士憂心保育魚類會被意外捕獲或混獲的可能,漁民作業時只能避開特定區域,但仍無法保證魚類遷徙時誤入漁網干擾漁民作業。莊守正教授建議可用趨避的措施,裝到漁具中,在操作過程中可盡量避免捕獲保育物種,如使用LED燈加裝在漁具上,讓海龜看到漁網的影子遠離危險、加裝超音波發射器等。

有人問鯊魚天敵少,為什麼要保育呢?由於鯊魚體型大、成長緩慢晚熟、長壽且抱卵數少的特性,在利用上要更傾向保守。因此要讓海洋生態永續,在出海作業上的管理是最有用的方式,莊老師建議用預警式管理(開發捕撈階段就要實施控管數量)、捕撈量或捕撈作業量的控制(如環境安全漁具的使用)、減少非目標魚種混獲(使用可讓鯊魚、鰩、銀鮫等逃脫的尼龍鋼絲捕漁網)、鼓勵充分利用(漁具實名制,減少廢棄魚的丟棄、鋼具工廠管理)、族群的養護(設置禁捕區)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考慮(非針對一種物種保育,而是保育全生態系)六種層面進行漁民海上作業的管控。


活動錄影

課程簡報
*欲使用簡報內容,請先來信聯繫。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