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習課程搭配社會及媒體識讀領域,邀請到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吳宗憲老師,以及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簡妤儒老師。首先請簡妤儒老師與吳宗憲老師分別簡談「動物」在「社會學」、「動物」在「政治學」當中的樣貌與連結,最後安排綜合對談,歡迎參與者提問與兩位老師交流。

講師:吳宗憲(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簡妤儒(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報導: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政治學與社會學的動物圖像


社會學中的動物圖像
講座摘要:紀佳瑩(關懷生命協會實習生)

社會學是一門試圖暸解與解釋個人與群體(男性、女性、不同階級等)在社會中各種生活與處境的知識系統,其主要的核心內容為「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是建構人類思想的重要學科,可以透過「建構」、「變遷」及「相互影響」三方面來看。以動物而言,賽鴿是一項歐洲早期的活動,發展至台灣後又與博弈結合,在人類價值觀「建構」為一休閒活動的概念,又隨著時間地點不同而「變遷」成海上賽鴿的博弈形式,可見人與動物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沒有複雜的思維就沒有辦法深入研究。

人類對於動物之間關係的演變,受到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當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相較於過去,人類生活變得都市化,逐漸將動物視為一種利用與奴役的工具,與動物產生疏離感。爾後,後人文主義的崛起,人類開始反思自己與其他物種間的差異,反省自身對其他動物的傷害、殘酷與剝削,至此才有今日動物保護議題的討論與倡議。
講者也提出,動保議題可分為三種層次:科學研究、多重價值與利益衝突。首先,在深度探討動物議題的前提之下,我們必須暸解與動物生理、心理或者群體動態有關的動物知識及證據,此為第一層面的「科學研究」;再者,每個動保議題或許會牽涉到許多面向──可能是不同的文化、宗教,甚至是信念──,都會導致每個人對於相同的議題會抱持著相異的看法與態度,此為第二層面的「多重價值」;最後,一個動保議題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不同關係所牽涉的利益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原住民狩獵釋憲案中的原住民族群與動保團體的衝突,各方利害關係人都有各自支持的論點,要如何化解與解決,又是未來所需要正視的問題,此為第三層面的「利益衝突」。
講者以許多社會案例來討論與總結,像是台東體育館施工案,因為缺乏動物知識而不當遷移,導致棲息在此地的小雨燕大量骨折與死亡;又如高雄古蹟保護工程案,政府未確實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影響到二級保育類鳳頭蒼鷹幼鳥。最後則談到神豬比賽的案例,講者拋出一些開放式問題:「神豬是什麼時間點被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件事情的發生?如果想要延續下去,替代方案為何?」等供參與者省思。
講者在開場時,說了這段話:「我在社會學的領域裡做這些研究與教學時,並沒有覺得我有很多武器與工具。其實我也是且戰且走,在邊陲的領域裡嘗試發展。」並以在社會學當中討論動物保護並非為主流議題,但在未來仍有許多的發展空間作為整場分享的結論。


政治學中的動物圖像
講座摘要:周鈴真(關懷生命協會實習生)

動保議題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不同團體間所牽涉的利益有所衝突。社會學強調探討問題出現的因素;而政治學注重在該如何解決衝突所衍生的問題。此次研習,我們將以政治學的角度來探討動保議題。

政治學非以一般的動物觀念習慣分類(如動物虐待、動物利用、動物保育、動物福利及動物權利),而是以人為主,從意識形態出發。意識型態是指一套嚴密連結而形成一個封閉系統的觀念,其涉及對政治體系的性質、政治權力的本質、個人的角色、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經濟與社會體系的特性與社會生活的目標。

意識形態是眾多思想的集合體。每個意識形態相當於其確信的思想內容,包含所認定關於最好的政治體制與最好的經濟體系等議題,例如:社群主義、馬克思主義、保守主義、女性主義、生態主義及自由主義。由於每個主義的觀點不同,導致於對待動物的價值觀不同,而這些差異有可能產生一連串的衝突與爭議。其中,講者選擇以自由主義的觀點看待動物保護議題,其理念為:相信人與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信仰的價值。

現今社會通常以自由主義的邏輯在運作思考、解決問題。然而,當自由主義碰到道德爭議政策時,會面臨到許多挑戰。道德政策棘手之處在於其為非經濟價值議題,且涉及人的基本信仰。另外,道德政策具有三大特質:容易被媒體所披露的「高顯著性」、科學技術問題討論少而導致的「低資訊成本」、團體與團體間因不同的價值觀而「不願妥協」,也因此在自由主義的框架中格外難以處理。而不同國家認定的道德政策有所差異,普遍認為的道德政策議題包括死刑、墮胎、動物議題……。

自由主義對於道德爭議政策可以有各種調和的方法。這裡提出兩種策略做參考,其一為「政治管理」,其是社會上常運用的方法,以政治操作的方式促使法案通過,類似於政治謀略學,不過此方法僅能暫時解決問題,容易隨著政黨轉換而產生立場對調。另一種為「強健民主」,例如透過「審議式民主」會議,公民就一項政策或議題,經過深思熟慮後,與不同意見者進行理性對話,在相互推理與辯論後,得出共同可接受意見的一種民主形式,以討論和協商為核心,此方式更能釜底抽薪,從根本解決問題。

但因為傳統自由主義的理性原則及共識原則皆無法正當化現實中的動物保護治理機制,因此約在西元2010年,政治學界少數學者開始納入動物的自由主義觀點,試圖在傳統自由主義觀點中加入動物道德理論,但這些理論同時也面臨了質疑與挑戰:1.動物是否具有「理性自由」 2.人類是否無能也無法為動物發聲? 3.該如何解決內在不一致(給予不同動物不同地位)的邏輯衝突?

對於上述質疑,學者也提出不同的觀點來為動物的自由主義發聲,以下整理出幾種回應。首先,對於動物是否具有「理性自由」?根據Nussbaum能力進路的論述以及Regan邊緣案例的論述,即便動物不具「理性自由」,仍應納入契約中。第二,對於人類是否能夠為動物發聲,可以透過「動物行為學」觀點推測,「假如給予動物們數個替代方案,我們便能發現動物們的偏好」。最後,應如何對待動物「內在不一致」的衝突?現代國家尊重所有個體的人權,但其權利義務則因所處社會系絡而有別;我們可以將此原則類推至動物系統中,以「脈絡性的正當化」給予動物政治資格(內容擷取自《動物公民》一書)。

每個人都有人權,但未必具有公民資格。「脈絡性的正當化」可以從幾個方向來思考,舉例而言,如何使「馴化動物」獲得公民資格、如何讓「野生動物族群」獲得主權、該如何縮減「城際野生動物」權利及責任,都是我們可以試著調和動物權理想與現實的方向。總而言之,除了動物倫理學以外,也要讓「動物行為學」成為動物保護的共同知識,才能使動物政治學得以運作。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主辦:關懷生命協會、台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協辦:圭話行銷/「一企業一公益」專案   01這個課程的話我們現在要來講的是突破同溫層,那我現在要來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在2011年的時候就在台北市動物之家擔任志工,然後現在工作的話在做社群經營,那目前經營的社團的話有「柴犬司令部」、「走失協尋認養」跟「小屁柴」就是我自己的狗,這是我自己的狗跟我有,我現在目前有兩隻狗,一隻柴犬,一隻米克斯這樣。...

閱讀全文: [行銷營] 鄭伊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