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關懷生命協會長期舉辦教師研習課程,將合適的動保教案及教學資源分享給學校教師,增強動物保護教育的觀念與現場教學能力,引導孩子們尊重生命、愛護動物,在日常生活中建構保護動物的素養,實踐行動力。本會今年與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合作,預計將辦理三場一日型教師研習營,分別於北部、中部、東部各一場。北區主題為經濟動物議題,中區為同伴動物議題,東區為野生動物保育議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


 

 

 

 

 

 


摘要

動物社會工作主要思考動物和人之間的連結。或許有人會問動物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是人還是動物呢?但為什麼一定要分人和動物,我們不都期許未來能有人和動物共好的社會嗎?

動物社會工作關注的主題有:動物結合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動物失落、動物家庭、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動物相關從業人員身心照顧、災害中的人與動物救援、無家者與動物到動物輔助治療等等。而近期則特別關注「災難時人跟動物的安置」,例如疫情間主人隔離,家中動物如何安置的問題。因此每年所舉辦的工作坊,除了探討自己在家和動物所發生的故事外,透過故事集結成學員們的內在資源,進一步理解社工的服務對象,並在服務時適時地運用之。

生態系統理論
平時除了以生態系統評估學生狀況外,其實也能以生態系統評估動物的狀況,例如動物在家庭和每個人不同的關係,所以家庭可以提供不同的動力,也有內外資源;也可以延伸到如果家庭暴力發生,動物和孩童在家庭的處境如何。因此學生和動物的狀況是可以一起看,而非社會局單處理學生,動保處單處理動物。

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
在美國,若家暴案件發生,必須對家庭中的動物採取措施。然而在台灣,安置機構無法帶動物同行,這樣可能會降低當事人受安置的意願。在The Link理論中有四個環環相扣的領域:動物虐待、兒童不當對待、老人虐待、家庭暴力。而權控論解析家庭暴力的樣態與家中動物會有關聯,在實務上需提高警覺。

而在台灣,目前有縣市已經開始實施,像是台北市已將動物納入社會安全網,若發現有家庭養了許多動物,卻有不當飼養的狀況,就會報到社安網執行。但在實務層面有許多狀況需要解決,例如動保處人員和獸醫沒有上過精神疾病課程,如何判定飼主是否真的有狀況需要協助?又或是社工不了解動物,家訪被家中動物影響家訪的狀態等,例如:最近接到的獸醫諮詢。有獸醫診所櫃台接到一通電話,該女子表示和家中的寵物犬有些性接觸,不知如何處理。這起特殊的案例,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但也許有些隱情,例如有沒有可能性接觸不是自願的,而是假借打電話給動物醫院求助呢?因此在此案例中,或許先請該位女子前來動物醫院比較能掌握實際情況,而獸醫應如何辨別飼主是否有精神上的狀況,也是實務上困難。

兒少發展與動物
動物的壽命一般比人短,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生死離別,可能影響發展。然而動物在社工專業領域中消失,變成獸醫的責任,也許可以思考如何更好整合兩方資源。對孩童來說,脫離與依附母親的過渡性議題,有替代母親的玩偶、小被被,而動物也可能參與其中,代表著孩童心理需求。動物也會是孩童最好的朋友,因為動物不會批判,人跟人之間的接觸可能會有壓力,但人跟動物可能相輔相成。

而在情緒支持動物的案例上,英國有認證的情緒支持動物,但在台灣並非醫療處方的貓OuOu,與其主人回台,想到餐廳用餐時,雖有先致電詢問是否能帶OuOu一起入內用餐,公司回覆可以,然而到了現場卻拒絕。從此可見目前法規上的不足,希望有望藉著個案例推動對情緒支持動物的了解。

動物失落
最後,面對失去寵物的人,不要忽視他們,孤立他,導致有創傷經驗,動物社會工作便是從現行體制的縫隙中找尋新的可能。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