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昀陵:我工作的地方,一定要有動物
文/張慈媛

「這個周末,野生動物急救站收到兩隻野生沙威瑪寶寶……」撿到受傷的沙威瑪寶寶該怎麼辦?一張張照片,詳細說明了小沙威瑪被撿獲之後,由獸醫師照護、餵食的過程。你可能看過這篇觸及了臺灣百分之一人口的貼文,也從裡面學到了動物救傷的基本步驟,但不一定知道促成文案誕生的,是野生動物保育員蔡昀陵,和他對動物滿滿的關懷。

沒有動物的地方,不是我未來的志向
蔡昀陵目前在特有生物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擔任專案助理,從小就喜歡動物的他,經常將零用錢存起來買罐頭,餵食路邊的流浪貓、流浪狗。小學三年級時撿到一隻受傷的燕子,當時獸醫建議他餵葡萄糖水,「我打開冰箱,發現裡面沒有葡萄,腦中只想到,我要怎麼從葡萄裡面找葡萄糖水給牠?」後來燕子沒有成功救活,卻開啟了他和動物之間無法割捨的緣分。自幼與動物的種種接觸讓他決定,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和動物有關。

急救野生動物 進行野放訓練
提到野生動物救傷,大部分人可能會聯想到獸醫系,但其實蔡昀陵畢業於昆蟲系。原本想轉系的他,在開學第一個禮拜,就決定繼續待著了。「昆蟲系的課程和整個生態都有關係」,因為在環境和生態領域有了札實的學習,當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出解說教育的職缺時,昀陵立刻把握機會,他認為這不但是自己想要,而且也是自己有能力勝任的工作。如今昀陵經常需要將昆蟲餵給急救站裡的動物,還讓他被昆蟲系的同學戲稱為「叛徒」。實則不然,昆蟲系的訓練讓他比別人更了解飼養蟲的方法,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生態學的知識也有利於他從事解說工作。工作一陣子之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直接接觸野生動物的職務,蔡昀陵又前往澳洲攻讀動物研究,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再回到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始負責野放訓練,協助救傷後的動物適應野外生活,主要接觸的對象為鳥類、哺乳類。

在有動物之處 為動物付出
動物要在野外生存,一定要先學會害怕人類,所以蔡昀陵對動物的要求是,在他靠近時必須躲起來,不能被他看到。為了幫助動物從野生動物急救站畢業,蔡昀陵有時餵牠們吃難吃的果實,有時拿木棍作勢攻擊,像是為了孩子好,故意板起臉孔的媽媽。對原本就喜愛動物的蔡昀陵來說,要兇這些動物談何容易?更何況這當中有許多是由他從小照顧、餵奶長大的。這種表裡不一的樣子,讓他被同事說是精神分裂,然而在壞心的面具下,都是他為動物著想的心意。無論是在大眾面前,侃侃而談野生動物救傷的知識,還是在動物面前,當個教牠們畏懼的保育員,從當初撿到第一隻燕子的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蔡昀陵做的事情始終沒有改變,在有動物的地方,為動物付出。


 【2018動保寫手營】圓滿落幕!動物當代思潮將針對學員文章陸續展開成果發表,會於官網與粉專分批刊登,也歡迎好友分享學員們的作品、並給予支持鼓勵。非常謝謝!

本系列將於每周二、五於動物當代思潮官網、動物當代思潮粉絲專頁、關懷生命協會網站同步上線。

完整優選名單請見:https://ppt.cc/fzYA9x

主辦單位:台大永齡「關懷生命 愛護動物」專案、弘誓文教基金會、動物當代思潮、關懷生命協會(依筆劃排序)
執行單位: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補助單位:文化部


摘要圖片取自:Pixababy
Photo credit to erwin66as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瑩瑩」沒事做?--瑩瑩文/周如琪 綁著馬尾、面目清秀的瑩瑩,微微笑開口介紹自己:「我是『閒(îng)閒(îng)沒事做』的『瑩瑩』。」在家中排行老么,有兩個哥哥的她目前在自家開設的電腦車床公司任職,從台中科技大學日文系就近轉到銘傳日文系就讀,存有文科底子的她,很有書寫的經驗。 挹注行動 積極參與也許是因著住在花蓮瑞穗且親切的奶奶,於好山好水的環境中,在小小心靈種下了喜歡自然的種子,所以長大後的瑩瑩,總是相當自發地在假日從桃園專程北上,到台北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各項活動。其中,瑩瑩特別關心「公園生態化」的議題,不管是「萬華青年公園-原生魚種的維護」、「行天宮榮星花園-螢火蟲復育」、「木柵萃湖-螢火蟲棲地的規劃」等活動,都可以看見瑩瑩的蹤跡。...

閱讀全文: [寫手營]...

本次研習課程搭配自然領域,邀請到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老師,以及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湘瑤老師。本次將請兩位老師分享在推動生物以及科學教育方面的教學經驗。 講師: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報導:自然科學與野生動物...

閱讀全文: 林思民、劉湘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