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博威鳥控
相關連結:https://ppt.cc/fGfYZx
延伸閱讀:http://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database/525-2019-01-01-08-05-43.html
▸紐西蘭野生動物照顧者福祉探討-描述性研究(2017)
▸澳洲維多利亞省減少圈養貓狗安樂死之策略(2018)
▸美國流浪狗數量及收容所趨勢(2018)


 




 


林怡君:

我是大學的時候,念的是畜牧,現在叫動科系,聽起來很Fashion,但它就是畜牧,養豬養牛養鴨這樣。在大學的過程當中,其實系上有門課叫做經濟動物行為與福祉,那因為這門課的關係,所以我接觸到所謂的動物福利。那個時候在台灣其實根本很少人有聽過什麼叫動物福利。然後,後來畢業之後短暫了做了一下研究助理,我就直接去英國念研究所,那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念的是臨床獸醫所,那主要主修的是動物行為與福利,研究主題其實是經濟動物為主,所以主要的是在乳牛上的研究、乳牛的動物福利。

那回來台灣之後,當然動物福利不是一個好找工作的行業,所以回來台灣之後就短暫在獸醫系做研究助理,有接動物福利專案教師,也是獸醫系裡面有個永寧專案,是在做動物保護相關議題的一個單位,在這邊做動物福利專案教師,協助發展動物福利發展的學程。所以現在台大的學生是可以去修動物福利的學程,就是(可以)系統化地去了解什麼是動物福利。現在,我是回到畜牧系,就是動科系,做博士後研究,那同時也是獸醫系的兼任助理教授。但其實我自己會自嘲,我是留英,現在我執行的計畫跟雞隻有關,就是家禽,所以我就說我過去留英,然後回台灣做雞。這是我大概的一個簡介。我現在所執行的計畫主要是雞隻的系統跟友善蛋雞,當然還有包括智慧禽舍,還有我自己的興趣是乳牛裹足的檢測以及牠的行為等。這些都在進行中,那等一下過程中可能會跟大家有一些小小的分享。

但目前,我自己最大的興趣還是在精準畜牧業這一塊,就是現在其實像歐盟各國,或是美國,其實都有朝向精準畜牧業的方向,因為畜牧業其實在國際上面臨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力的流失。現在大家的學歷越來越高,念完大學、拿了一個大學文憑是不會想要在養豬場揮汗的,不會想要在牛場掃大便的,所以在畜牧業來說,其實人力的缺乏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現在希望能夠間接導入一些AI人工智慧,就是由自動化的管理,希望能夠增加動物的福利,在管理上能夠提高牠的產量跟效能,這是現在目前討論的議題,那當然也有永續畜牧的部分。

那我剛剛提到說,我也在獸醫系也有教學,因為我現在是兼任教授,我負擔的課程比較著重在倫理上,動物倫理、獸醫法規與倫理這塊,那其實倫理上,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人對於動物的看法,就簡稱動物倫理。那在動物倫理上,沒有絕對的對跟錯,只有比較好跟比較差而已。課程當中,其實也蠻鼓勵學生能夠有互動,讓大家去思考,這就是我主要在教的課程。那另外還有是這學期新開的,就是動物緊迫生理與行為,那今天稍微也會提到一點關於緊迫生理的部分,就是當動物緊張的時候,牠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那還有提到就是動物福利學程制的部分,目前來說,台大應該是台灣唯一一間學校有動物福利學程的program(計畫、課程)給學生們修習。這是比較系統化的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動物福利,那我等一下也會分享一些動物福利給大家知道。基本上這就是我的background(背景資料)。

所以我今天大概的主題會以以下幾個為主,可能會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動物福利,以及動物福利下我們可以怎麼樣的避免,主要可能會停留在經濟動物,因為這部份是我自己主要研究的項目,伴侶動物會稍微提到一點點,最後也會提到一部分的實驗動物。那我想問一下,現場有聽過動物福利的請舉手。(民眾舉手)也不算少數。那不要看投影片的話,覺得動物福利跟動物權是一樣的請舉手。大家眼睛都看投影片了。(民眾笑)

那我今天要先跟大家解釋一下動物福利以及動物權。在台灣,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應該是動物保護,對吧?動物保護到底在講什麼?其實在國外來說,有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它其實是屬於動物倫理的一部分。一個叫做動物福利,一個叫做動物權,他們都從動物開頭,到底有多不一樣?其實動物福利它是屬於動物倫理中的一環,動物權同樣也是屬於動物倫理中的一環,那簡單來說,動物倫理就是人對待動物的一個態度,以及對動物的看法。那至於動物福利比較對,還是動物權比較對,我覺得大家可以自己去評估,因為我坦白說,我沒有正確的答案,就像我說的,動物倫理這件事其實並沒有絕對的正確跟絕對的錯誤,它只是隨著時間的演進,大家的想法還有價值觀會有所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信念跟信仰。那基本上來說,目前在台灣談論到的動物保護可能涵蓋到的,有部分是動物福利、有部分是動物權,但這個部分並不是所有的動保團體或是對於動物保護有興趣的人實質有明確的概念。所以今天就是稍微跟大家講一下這兩個到底有多麼不一樣。

那動物權呢,基本上,現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動物有生存權、有什麼權、有什麼權,可是動物權它基本上核心理念是動物本身擁有內在的價值。什麼是內在的價值?就是牠的生命是有意義的,牠的生命對牠自己而言是有意義的,那所以在任何形式的利用動物都是不對的,這是動物權的核心價值。所以蠻多認同動物權的人士會覺得說,那我就不要吃動物、不要使用動物性產品,大家可能會有聽過一個字叫做Vegan,它就是走純素,純素就是包含他不吃奶、蛋、肉也不吃,然後可能在使用產品上,會有一些篩選,如果說洗髮精裡面有動物性的成分,他可能不會用,等等之類的,這就是走純素路線。可是在動物福利的部分,動物福利其實是從人作為出發點,原則上來說,其實在社會裡面,我們很難去避免使用動物性的產品,很難避免,我等一下也會跟大家解釋為什麼。那所以,在認同這件事情很難避免使用動物性產品的狀態之下,我們該怎麼
做才能夠讓動物活得更好、牠的生活是更有品質的?所以就會研究出,比如說,人道的飼養模式,或是用科學的方式來建立所謂的動物福利的指標,去檢測對於飼養的動物來說,牠的生活品質是否可以接受的狀態。那其實這就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的一些差異,這是比較簡單的跟大家介紹。

那我來問一下,請問滿足動物權是不是就會滿足動物福利?覺得是的請舉手。覺得不是的請舉手。還不確定自己的想法的,請舉手。其實這個部分我不會給大家答案,但是之後我們聽完動物福利是什麼之後,大家可以去想一下這答案是什麼。那我們就要來進入今天的主題,就是動物福利。

什麼叫做動物福利?它其實是在形容動物在適應環境的狀態,這個環境可能是內在的環境,也可能是外在環境。外在環境大家應該比較可以了解,就像我們坐在這間教室,有沒有人覺得燈光太亮?這就是外在環境。如果說覺得天氣如何、或是外面感應到的,這就是外在環境。動物福利就是動物──或是我們人,也可以講福利──,我們在適應的這個過程,因為燈光太亮,我們的瞳孔可能會因而收縮,那這個就是一個適應過程,動物福利就是在講我們在適應環境的過程。那內在環境是什麼?內在環境可能大家會比較抽象,內在環境就像是大家來有沒有吃晚餐?吃完之後會不會很飽?有沒有飽來呆的感覺?這其實就是你在適應的過程,你的內在環境就是從你身體裡面,你身體的感受。那動物福利就是講說,動物在適應牠身體上的一些變化,以及外面所給予的刺激,這樣的狀態其實就叫做動物福利。

那我們當然是希望具有感知的動物,就是有感覺的動物,能夠去避免掉不必要的痛苦,去保持牠身心靈狀態良好的模式。我剛有提到感知的動物,所以動物福利適用的對象到底有誰?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哪種動物需要納入動物福利,或是哪種動物已經被納入動物福利?接下來要跟大家說明。動物福利探討的對象,其實我要先跟大家講一件事,我們的科學是有限的,我們現在雖然很方便、很發達,人都可以上外太空了,可是其實科學還是有限的,所以目前來說,動物福利的對象其實就是我們科學能夠知道說,哪些動物是有感知的,才有包含在動物福利討論的範圍之內。那目前當然大家都會想說進一步去了解還有沒有其他的動物、項目是有感知的。以目前而言,其實脊椎動物整體來說是被證實是有感知的、是有感覺的,所以脊椎動物是蠻大量在討論牠的動物福利;再來慢慢的,有涵蓋到一些頭足目,像是章魚等等,然後甚至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前陣子的新聞?瑞士有說不可以再活煮龍蝦。大家知道為什麼嗎?是不准大家吃龍蝦的意思嗎?好像不是。其實慢慢有一些科學團隊他們已經證實,龍蝦或是螃蟹,雖然牠們沒有脊椎,牠們跟人也不太一樣,整個型態、生活環境都不太一樣,但是牠們是具有感知的,龍蝦跟螃蟹等等,(科學團隊)慢慢去證實有這件事情。

所以,科學是有限的,科學還在發展中,我們並沒有把科學有限這件事情當成藉口,就不管其他的動物,這個部分是各國動物福利科學團隊他們一直想要更進一步去了解動物的狀態、動物的感覺,然後還有認知等等。那動物福利所探討的對象,基本上應該要具有這五項,第一個是牠有認知的能力、牠有感受的能力,以及牠能夠有互動,然後還有學習能力跟分析風險跟降低的能力,我們會把牠列為感知的動物。那等一下我也會比較詳細的敘述。

動物福利的發展其實蠻有趣的,跟大家稍微講一下歷史故事。早期,有零星的一些防虐待的法案,但是都沒有很直接性的觸及到動物福利這件事。那動物福利被觸及最初的導火線,是因為英國作家Harrison寫了一本書叫Animal Machines,好像沒有被翻譯成中文,那他是在1964年寫了這本書。書裡面的內容就有寫到,農場的動物是如何是被飼養,不管是看起來的狀況或是動物本身的狀況,然後就寫到說這樣工業化的飼養是有一種虐待動物的感覺。那英國政府在隔年成立一個團隊,是由叫做Brambell的教授(負責),他是神經科學的教授,然後就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集體調查這本書裡面說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樣去改善,於是就出了一個Brambell語錄(16:06)。那在這個報告裡面,其實就有講到一些現在動物飼養的狀況,工業化的飼養狀態是什麼,然後動物的身體如何遭到影響,牠的適應過程是如何艱辛,然後可能會有很多疾病等等之類的傳播,那他就寫了一本報告,上繳到英國的政府,那一直是到1979年,這個報告才重新被整理成現在大家所知道的五大自由。

大家有聽過五大自由嗎?其實經過了十年才根據那個報告發展出五大自由。那這個五大自由其實是講到的是免於飢餓、恐嚇、免於不舒適、疼痛、受傷、疾病,還有緊迫跟恐懼,當然還是希望動物能夠表現正常的行為。那這其實是短暫的動物福利研究,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動物福利的發展歷程。

動物福利絕大多數是有人為介入的動物,就是跟人有相關的動物,所以在野生動物上,其實科學研究上比較少探討的對象,因為野生動物就我們的定義來說,是不受人為干擾的動物,原生種。牠不受人為干擾,當然我們就不需要去考量牠的動物福利,當然還是要考量牠的保育棲地維護等等,只是牠是比較少被探討的對象。動物福利比較常被探討的對象主要還是跟人有相關的動物,包含流浪動物、伴侶動物、實驗動物跟經濟動物的部分。

那動物福利其實我們在探討的內容有哪些呢?我們可以將它分成三個面向做解釋。第一個就是牠的生理。生理應該比較好理解,當牠的動物福利狀況不好時,其實牠的生理上會產生一些影響,可能會有疾病等等,那這些就是動物生理上的改變。那生理也像是飢餓,它也是一種生理上的改變。那另外,我們會考量到牠的心理層面。不過這確實是目前來說蠻困難的一個項目,也是各個研究團隊其實都希望能夠突破的一個部分。那心理的部分就包含害怕,這就是一個心靈層面的情緒。那大家看到我這個圈圈這樣畫(PPT),就代表它們會有重疊的時候。

舉例來說,他可能會找不到食物,會飢餓,所以心理上會感到焦躁、急迫,那有些人其實肚子餓的時候會亂發脾氣,這其實也是一個生理去影響心理的狀況;其餘反之亦然,都會有這樣的狀況。像有些人心理壓力太大,他可能會產生生理上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這都是相互影響的。那最後一個圈圈我們所探討的叫做天性。天性其實是一個蠻抽象的東西,整體來說,動物在自然環境當中會遇到事情的本能,我們就叫天性。那天性當然會跟生理、心理重疊,自然環境中當然會有疾病,有疾病,就跟生理上有所重疊。那當然在心理上,當天敵出現的時候,動物心理是會感到害怕的,在心理上會出現恐懼。整體上以動物福利來說,非常困難三項都滿足,所以動物福利其實是很難平衡的,那我們如何在這三個面向之中找到一個可以被接受的平衡,這個是動物福利三面向我們所要探討的部分。

那換成五大自由來說,其實免於飢餓跟口渴的部分其實就是生理上的,像是不舒適,那疼痛、受傷、疾病也是生理上的感受,盡量能夠去避免這些事情發生,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說讓他無病無痛,這在人類身上也不可能發生,但及早發現牠的疾病,我們當然就能夠及早治療,我們就能提供牠止痛、麻醉等牠所需要的項目。那另外,心理層次就是免於害怕跟緊迫,那當然我在人為的環境裡面,其實是有些,特別是在經濟動物上操作的時候,確實是會讓動物感受到害怕或是緊迫,甚至於不舒適,那當然這就是在操作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如何地精緻化,讓這樣的操作能夠,不管是減少或者是讓緊迫程度下降,可能透過人員的訓練或是動物的訓練也好。之前我們看到一個新聞,日本動物園的照護員定期需要幫動物洗牙齒或是檢查牙齒,他們就會透過訓練的方式,讓動物知道獸醫或是照護員對牠們是好的,再透過獎勵的方式,去訓練動物,讓牠們知道張開嘴巴可能會獲得獎勵,那同時照護員就有辦法檢查牠的牙齒,摸摸牠的牙齒、幫牠洗洗牙。這也是一種精緻化的作法,讓害怕跟緊迫能夠稍微消除,這就是我們人可以做到的。

那最後所談到的展現正常的行為,其實有太多動物已經不是以自然的型態存在,像是經濟動物就特別是,因為他們都是人特別育種,然後篩選高產量、去篩選生長快速的,牠們其實就不是自然會存在的基因型,所以他的正常行為是什麼我們已經不知道了,我們只能在用人為提供的場所,比如說足夠的空間讓牠去展現牠在行為上的需求,那什麼是行為上的需求也是動物福利科學研究的項目,什麼叫做需求。透過適當的設施的配合,以及同一種動物的陪伴,動物感受到的緊迫程度盡量去減低,讓牠展現行為上的自由。所以動物福利科學在Brambell之後就滿多人去了解動物的行為,有很多期刊、研討會或者是書在英國都很容易取得,至於什麼時候會進台灣我們就拭目以待。

那我剛剛講到怎樣去研究動物(錄影中斷)。動物在晚上的時候,就會穿過這個門站在棲架上睡覺,那他們就要研究這個棲架對於這個雞到底有多重要,所以他們就慢慢加重那個門,讓雞去推那個門。剛開始門是沒有重量的,所以雞很簡單就可以過去,然後他們慢慢加重那個門,然後發現那個門達到雞可以負荷的重量的一半以上,雞還是願意穿過那個門在晚上的時候使用棲架,所以就發現棲架對於雞有很大的重要性,因為雞在野外的習性是站在樹上睡覺,避免有天敵或是其他動物把牠吃掉,雖然我們現在的雞跟野外不一樣,但是牠還是保有那樣的天性。所以就是通過這些研究了解說牠到底有多需要這件事情,那棲架對於雞來說到底有多重要,他(Brambell)透過科學研究了解說動物的需求是什麼?

動物福利涵蓋的範圍滿廣的,其實投影片上的也是動物福利的一些研究,那其實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切入,了解動物跟人到底多類似,最早期我忘記是幾年了,但是最早是去研究人對於分離(錄影中斷)。發現前後大概都會處理到這樣自不安定的情緒,一個負面的情緒,然後Panksepp這個團隊就去比較其他的動物,同樣也是用類似的手法交天竺鼠,然後發現天竺鼠在排擠這個情緒產生的時候,掃MRI時腦部當中產生活躍的區塊跟人類其實很類似,是跟人很類似的。所以從這樣的角度切入,解釋什麼樣的動物會有感知,進而做比較。他的團隊除了天竺鼠,靈長類或是雞都有相關的研究內容,其實他主要的研究是憂鬱症、情緒的部分,那他要怎麼樣幫助患者在藥物上面或其他的刺激上面,不會那麼的容易感受到Impress。但是他研究的對象也包含了動物,所以才這樣子拉進來說,某些動物在面對某些情緒的反應跟人類其實很類似,這也是動物福利研究相關的內容。剛剛講到的刺激跟壓力有分外部跟內部的,那其實刺激跟壓力是動物一生都會遇到的,即便我們人都會有遇到壓力的時候,只是適度的壓力是可以被克服的,被克服其實也就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錄影中斷)

所以有一個刺激源到大腦給予你認知,敲到手這件事情是會痛的,所以為了適應的結果就是我改變行為,不管是選擇塑膠片的輔助也好,或是說手不要離被敲的釘子太近,這個就是一個適應的過程。

那就感知動物而言,就是擁有感知的能力,他能夠感知到這個刺激源是什麼?他要知道這個刺激源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再去改變再去學習。就像有些人會覺得,敲到之後好痛喔,那他的行為改變是什麼?不會是自己去敲,而是叫男朋友或是爸爸幫自己敲。這也是行為上的改變,他會去分析風險跟獲益,我自己敲可能下次還會敲到我的手,可是敲到我爸的手沒關係,因為我不會痛。感知動物就是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才能定義,有這樣互動以及學習還有改變能力的動物,我們把他稱之為感知動物。所以這個動物不管會不會寫字、有沒有文字、語言、理性思考等能力,這些都不構成感知動物的條件,而是我剛剛提到的他能夠認知,他能夠理解這個刺激源的意義,能夠跟同樣的個體互動,以及學習、分析風險跟獲益這樣的能力。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會有的是生理感受,因為被敲了會痛,接著會有情緒反應,包含罵髒話,當然也會從中學習到被敲這件事情是痛的,再來就是適應的過程,不管事重新再來過或是叫爸爸來救援都是適應的方法之一。

動物的一生都會遇到刺激源遇到的緊迫,這個緊迫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在說的壓力,只是在這個領域裡我們稱之為緊迫。動物福利的部分所要研究的,就是動物在接受刺激源時,什麼時候這些刺激源會變成動物的痛苦?那不管是修正也好、改善也好都是動物福利的範圍。其實這對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小的刺激源、小的壓力源很容易就適應了,就像走路的時候會踢到石頭,下次我就會知道走路要看路,這樣就是一個輕鬆的適應。那如果壓力的強度提升一點,適應的時間可能就會長一點,比如說高中考大學。這是一個刺激源吧?應該壓力很大吧?還是大家覺得考試很有趣?很顯然地這是一個刺激的來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裡會產生壓力,因為可能我的爸媽要求我考台大,我可能要很努力才能考到台大,這就是一個心理層面的壓力,在適應壓力的過程當中會比較辛苦,包含我必須沒日沒夜地念書我才能達到爸媽的期望,或是說我先報重考班,讓自己有一個心理上的預備,這就是一個比較困難、需要時間適應的刺激源。如果可以克服可以適應的那都還OK,可是如果不能適應的時候就會變成痛苦,動物也是一樣的。

當壓力來源不能被克服的時候,就會呈現損害到動物福利的狀態,就像某些在動物園裡的夜行性動物,可能牠活動的空間很小,但是對於夜行性動物來說牠們需要的空間比較大,為了適應這個空間她可能就會有一直走八字形的刻板行為產生。可是,如果刻板行為沒有辦法幫助牠適應這個空間、滿足牠的需求、滿足牠的挫折就會導致牠有疾病,導致牠死亡的可能。像蛋雞也會有一些狀況出現,包含空間上面的大小、營養的不足,或是雞群裡的霸凌現象出現,如果這個壓力不能被克服,有些雞就會有自己啄羽、自己拔毛的行為,拔到最後進而感染死亡。動物福利就是研究什麼時候壓力會變成痛苦,而我們該如何預防這個痛苦。

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那個臨界點,什麼情況下動物不能承受會變成疾病?不同的動物能不能承受會跟遺傳、基因、年紀或是牠一生的經驗相關,當然不同的個體會有差異,就像我們現場的幾十個人,每個人對於適應壓力的方法都不一樣,會有自己排解的方法但是也有自己過不去的範圍,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像,這些都是測量動物福利的變因。當然,動物福利有很多測量方式,例如根據當下的事件可能造成的反射行為,比如說敲到手你就會馬上縮起來,另外也包含心跳上的改變。但是這些改變都是很短暫的,心跳頻率、體溫變化甚至是腎上腺素飆升,這個都是很短暫的刺激源。因為我們(感知動物)的狀態都是恆定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短期的刺激,雖然會有某些生理數值的衝高,為了維持身體的穩定,這些衝高的數值中就會回到一個平衡,所以這些都是短期的反應。

舉例來說,今天如果有火災,那會是一個刺激源,人會感到緊張。大家可能聽過人在緊張的時候,可以把冰箱從樓梯上搬下來之類的說法,那就是腎上腺素一時衝高,讓你有力氣把冰箱從五樓搬下來,可是不代表說你可以繼續搬上五樓,所以就是會維持體內的恆定,衝高完之後就會回到平常的狀態,或是比平常再高一點點。這個時候力氣就不會那麼大,就沒有辦法把冰箱搬到五樓上面去,這就是一個短期刺激我們可以測量到的項目。如果長期維持在壓力很大的情況,我們可以思考,人長期在壓力很大的狀況下,有些人的體重會改變,不管是暴食、不管是不吃,就是為了適應壓力產生的結果。

以動物來說,可能牠的生產性會下降。所謂的生產性就是一頭乳牛可以生產多少的奶,一隻蛋雞一年可以產多少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性。可能因為長期受到壓力的影響,不管是產乳量降低或是說產蛋量下降等等,當然長期下來動物就可能生病,生病之後牠的預期壽命就可能會改變,可能原本可以活十年,但是長期處在工業生產鏈下,牠的壽命可能就會減短,這就是預期壽命改變。血壓的部分也很好思考,像有些人患有高血壓,就是因為長期處在情緒很緊繃的狀態,當然有些是遺傳性,有些是後天造成的。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可能就會導致免疫系統比較差,或是導致一些疾病發生的機率變高,這些就是我們測量動物福利涵蓋到的範圍。當然現在還有很多團隊在研究動物福利如何改變,以及如何用不同方式提升動物福利?

接下來要進入的議題是死亡。死亡這樣的議題其實並不是很好談論的話題,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死亡之後是什麼?所以很多時候都存在想像。以經濟動物來說,經常會接觸到死亡的議題,包含屠宰和安樂死,尤其在疾病和淘汰的部分會用到安樂死。簡單來說,動物因為疾病而被淘汰,牠可能會比較少走往屠宰的方向,只有動物是健康的才有可能經過屠宰,然後成為我們購買的肉品。如果今天牠的健康嚴重受到影響,很有可能就會進入安樂死,當然安樂死也包含為了撲滅疾病的撲殺,所以經濟動物非常經常性的遇到死亡的問題。

接下來我會想到人道屠宰的部分,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沒有那麼舒服,如果有覺得不適的朋友可以先到後面休息,覺得OK的朋友我們就繼續。

首先我要跟大家介紹這個計畫(ppt),我剛剛有提到其實人沒有辦法避免使用到動物性產品,那為什麼沒有辦法?這個計畫有什麼好處?有興趣的回去也可以找這個計畫《豬隻如何轉動世界》,滿有趣的。有一個荷蘭的藝術家,他是一個很愛研究素材,就是研究材料的藝術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知道說豬隻是不是有完整的被利用?牠產出什麼樣的東西是被人所使用的?所以牠就開始研究編號05049的豬,他花了三年研究這隻豬最後變成的所有產品的樣子,然後他有出一本書,很厚一本,整本書都在討論這隻豬05049最後變成的東西。一開始他覺得荷蘭是個養殖大國,可是他所能想像得到豬變成的樣子就是肉,因為他可以看到他可以想到的就是那塊豬肉,他就想說總會有不能吃的地方吧?所以他就想知道那些不能吃的地方是被丟掉呢?被浪費掉呢?還是怎麼樣?很有趣的是,他後來發現這隻豬的皮膚總種是三公斤,骨頭是十五點二公斤,肉是五十四公斤,以及血液、脂肪和其他不知道怎麼稱呼的部位,這頭豬總重是一百零三點七公斤,這隻豬從頭到尾所有的部位都被使用到了,產出了一百八十五種人類正在使用的產品。肉我就先不講,因為那實在太常見了。那脂肪的部分可以做成什麼?豬油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實輪胎裡面也含有豬油的成分,因為使用豬油會幫助橡膠成形,增加橡膠的耐用度,或是在我們的洗髮精、保養品裡面也會有豬油在裡面,增加我們產品的實用性。

所以他花了三年的時間研究所有的項目,才發現原來人過的這麼方便原來都是因為豬的犧牲,所以他的題目就叫《豬隻如何轉動世界》,看完整本書裡所有的素材,就會知道我們真的很難避免使用動物性的產品,所以我會覺得既然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動物權似乎是完全不實用的狀態,但是我可不可以做到動物在飼養的過程是符合動物福利的?然後保障這些動物,感謝牠們的犧牲?讓牠們在生之前可以過得比較好一點?感謝牠們的犧牲讓我們的生活可以如此便利,當然有一些東西因為化學的進展是可以被替代掉的,但是替代之後所產生的後續效應有多大,這是目前我們沒有辦法預估的。

就像之前有一位賽車手,他想要走純素的路線,他就要求說我的輪胎不用有豬油的,有一家車廠就說我幫你接下來,我記得是T開頭的車廠,然後就打造了一台全素的車,是一台沒有任何動物性產品的車,但是後來賽車手卻發現,為了打造一台沒有動物性產品的車,所產生的碳足跡更高。所以一個選擇背後可能聯帶到其他很多增加的項目,我認為以我們目前能做得來說,就是盡可能地保障動物福利,而不是完全拒絕使用動物性產品,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認同,我們無法完全不使用動物性產品這件事情。

回到人道屠宰,人道屠宰到底是什麼?我們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言論說:都要屠宰了還談什麼人道?你都把他殺了哪有什麼人道可言?可是人道屠宰的定義,是希望動物在被屠宰的過程當中,能夠減少牠的痛苦、減少他的緊迫,當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盡力做到最低。

人道屠宰廣義上來說,可以從農場離開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都包含在人道屠宰,人道屠宰狹義上來說就是送到屠宰場之後的手續,那手續包含什麼?包含致昏以及放血。那什麼是致昏?致昏就是讓動物短暫喪失意識,當她喪失意識的時候就比較不會感受到疼痛或是痛苦,接著在動物失去知覺後,以最快的速度放血就是致死。所以人道屠宰必須包含屠宰前的致昏,以及回復一事之前的放血步驟才較人道屠宰。致昏之後要如何證實動物沒有感覺,有些團隊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範圍包含腦波檢查、心電圖、瞳孔反射,去知道這隻動物呈現沒有意識的狀態。舉例來說,就像羊癲瘋發作的過程人是抽動的,但是他在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是沒有感覺的,其實這也是致昏最重要的,希望在他沒有意識的情況之下、感受不到痛覺的情況之下放血致死,盡力地減少牠的痛苦,從而達到人道跟動物福利。

目前我們致昏的方式,在大型動物上都是槍擊致昏,然後槍擊致昏又分成穿刺性跟非穿刺性。其實槍擊致昏簡單來說就是拿一把圓柱狀的東西,利用火藥強烈撞擊動物的大腦,每隻動物的部位不太一樣,讓牠在那個瞬間是失去意識的狀態,用這樣的方式阻斷動物的神經傳導達到致昏。這是目前大型動物比較常見的致昏方式。另外,在家禽和豬隻上比較常見的是電擊致昏,像台灣的豬隻和雞隻大多都用電擊致昏的方式。使用電擊致昏會依照不同動物體型,而有不同的電流需求,這個部分也是相關研究團隊在研究的項目,了解什麼樣的電流通過動物的腦會呈現類似羊癲瘋或是失去意識的狀態,以及失去意識的時間多久?了解在各種情況下需要多少電流才能達到昏厥的狀態。也有一些團隊在研究什麼樣的電流和電壓下會致死,因為太強的電流不只會阻斷腦神經傳遞,也會影響到腦的正常功能進而致死。最後一個提到的是氣體致昏。有些人可能看過農場文章寫「毒氣室」,但其實那不是毒氣。氣體致昏用的是高濃度的惰性氣體,讓動物吸不到氧氣而窒息的狀態,讓動物缺氧致昏後再進行放血致死的動作。

台灣目前有想引進氣體致昏,但是氣體致昏成本相當高,所以執行上比較不容易,現在有滿多歐洲國家都流行氣體致昏,不過都還在研究階段。氣體致昏比較多使用在家禽類或是豬隻身上。像早期的研究團隊就認為說,我們只要給予二氧化碳讓動物吸不到氧氣,這樣就會達到致昏的效果,可是後來發現我們缺氧的時候,像是爬高山缺氧的時候會大力地呼吸,大家一開始都以為是因為缺氧所致,可是後來發現我們的呼吸道有二氧化碳的受體,當二氧化碳濃度太高的時候就會促使大力喘氣。所以後來才發現以二氧化碳達到氣體致昏,反而會造成動物不舒適,而且二氧化碳屬於酸性,濃度太高的時候會刺激呼吸道,就會發出像是醋酸刺鼻的味道,這樣的過程不會讓動物的痛苦比較低。所以後來就在研究說,是不是可以混入不同的氣體,包含氮氣或是氬氣等等,跟二氧化碳和氧氣做不同比例的混合,讓動物達到缺氧的狀態進而昏厥。這個就是氣體致昏比較常在研究的議題。

氣體致昏為什麼成本會很高,原因就在於要做到氣體致昏的過程。動物會像圖片上一樣一起走入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會有電梯讓動物沉到下面,因為為了維持屠宰場的安全,選用的氣體都是比較重的讓氣體不會往外溢散,所以要讓動物也沉到地平面之下。等動物呈現昏厥的狀態,電梯才會上來讓人員進行後續操作。那歐洲在研究過程中提到氣體致昏的原因是,我們剛剛講到的槍擊致昏以及電擊致昏都會需要人的操作,像槍擊致昏需要有人用工具打擊牛的腦門,這對動物來說突然有人靠近就是一種緊迫了;電擊致昏的部分像是豬隻都是用夾的,過程中會用剪刀狀的夾子夾住眼睛兩側,就像是人的太陽穴的位置,放電之後讓牠很快地失去意識,這對豬來說也是人為操作上的緊迫。那氣體致昏的好處,就是動物在走進房間的過程都不會看到人,讓動物兩隻兩隻一起走感覺有伴,過程中沒有人為操作也不會因為人的關係增加動物緊迫。這就是氣體致昏的優點。不過因為成本較高,台灣要引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為成本比較高,最後可能再販售端就要把成本加進去,因為不可能叫屠宰場吸收,而且又要時時監控氣體濃度更換氣體的量,才有辦法確認致昏的過程是百分之百達到效果。以上這些就是我們目前人道屠宰的方法。

我們剛剛還有講到安樂死,就是疾病上的撲殺。動物可能會因為疾病感到疼痛、食慾下降、發燒、昏厥、不舒服、痛苦,動物福利就會因此下降,反過來也是一樣,動物福利下降導致免疫系統低下,也很容易產生疾病。在經濟動物身上,有些疾病是可以治療的,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治療,比如說禽流感。禽流感有很多不同的病毒株,會有不同的組合。我們常常聽到H5N1這種型或是H7N2等等,就是H跟N不同的組合,都是禽流感但是致病會不一樣。大部分的疾病會產製疫苗,提前讓動物有預防能力,就像我們人打疫苗是一樣的。但是我們有時候沒有辦法確定是哪一株跟哪一個特定的病,面對這麼多疾病我們沒辦法全部施打或是製作相對的疫苗,所以經濟動物的某些傳染疾病確實是沒辦法醫治的,有時候甚至來勢洶洶,等我們發現已經死一片了,不是故意不治療。

這個部分是需要解釋的,因為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動物生病不治療?第一件事情是我們不一定有方法治療,第二件事情是來得太快,所以來不及治療,再來最現實的層面是錢,經濟效益夠不夠?為了治療牠,一隻雞可能要花三千塊,請問這隻雞要賣多少錢?這樣大家了解意思嗎?在經濟動物上,消費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費者願意付出多少相對的農場端才願意付出多少。另外一點跟我目前執行的研究計畫相關,比如我們的肉雞市場裡土雞的部分。土雞市場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個體追溯,除非牠是品牌雞,那一場雞直接進屠宰場。不然大部分的土雞都是先運到屠宰場,或是雞販先挑完雞後才進屠宰場。所以經過屠宰之後,不會知道雞的來源在哪裡?只能知道大概是哪幾個場,但特定是哪一個場無法知道。等到屠宰才發現這隻雞有問題,其實都已經來不及了,要回頭做防疫也非常困難,我們現在正在做的研究就是相關個體追溯,追查特定雞隻的個體是從哪一個場來?這就是生產履歷的重要性,當然疾病不一定是外觀上可以看到的,很可能是解剖之後才發現,所以要如何往回追究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也非常需要消費者的支持跟配合才有辦法做到追溯系統,深入理解動物的疾病以及我們如何防疫,提升動物福利同時也是食安問題。如果今天這隻雞我們追不回去,甚至我們可能沒有追到,對於我們吃的安全也是有疑慮的,所以我們才會有追溯系統的計畫。在這裡也順便跟大家提倡,要多了解我們吃的東西來自哪裡,或是生產過程安不安全?符不符合動物福利等等,其實都會提高食物的安全問題。

講到疾病上的屠殺,我以乳牛的跛足為例。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傳染性疾病,以乳牛的跛足來說,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營養失衡造成跛足,或是場內有細菌性感染,或是地面不平造成穿刺傷,像是樹枝或釘子等等。乳牛跛足對於乳牛場來說不是一個需要立即重視的問題,因為不會直接影響到牛奶產量,有時候發現已經滿晚了。跛足首先造成的是乳牛疼痛,久了之後如果沒有辦法克服,牠吃的東西就會變少。牛平常都是站個吃草,坐下來的時候那是反芻,把吃的東西吐出來重新嚼碎。當乳牛因為疼痛沒辦法站立就沒辦法進食,這個時候就不足以提供營養,代謝就會出問題,這個時候才會影響到牛奶產量。所以當產量受影響的時候才發現,牛的跛足都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時候也會導致配種困難,這時候復原的可能已經不高的,因為整個腳可能都爛掉了。所以牛場有時候淘汰乳牛不是因為傳染病,而是因為跛足導致以上這些原因,才被迫淘汰,才會有因為跛足被撲殺的問題。牛隻撲殺的方式,以美國來說最常用的就是來福槍,在牧場直接解決。可是因為台灣槍枝不合法,所以都會運到屠宰場,所以才會增加乳牛在運送過程的緊迫,這些就是因為乳牛因為跛足被迫安樂死,接著產生的後續的問題。
目前台灣有些牧場,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會定期幫乳牛修剪腳趾甲,避免指甲生長過度而產生不良於行的狀態。

以撲殺預防傳染性疾病除了動物福利,所涵蓋到的還包含食品衛生安全和公共衛生的問題。這些在動物相關的衛生組織OIE,就有訂出傳染疾病辦法的標準流程,包含牛隻肺結核、雞隻禽流感,還有豬隻口蹄疫也是我們想進軍國際的障礙。面對這些傳染性疾病很難控制也很難預防的狀態,為了減少動物痛苦的過程,都會採用大量撲殺。確診的動物會優先處理,再來會依照不同風險程度規劃撲殺,即便沒有確診但可能感染的個體都進行撲殺,所以動物疾病的辨認跟追溯性就非常重要。所以才會跟大家推追溯系統跟生產履歷的部分。然後這些個體一般都不建議運到屠宰場殺,因為在運送過程很可能造成疾病傳播,不管是口沫、排泄物或是水都會因為運送車輛而傳播。傳播距離從二十二公里到一百一十公里都有可能,所以才會直接在牧場執行撲殺的動作。像每年冬天都會發生的禽流感問題,才會看到新聞報導哪一家有禽流感而整場撲殺,就是這樣的原因。

不管是送到屠宰場或是現場屠殺,都要考慮到屠體怎麼處理的問題。如果是用槍擊或氣體致昏再放血致死的方式,就可能比較不會有過量麻醉劑污染的問題,可能就可以進入化製。所謂的化製就是將動物的屍體消毒後再製成其他產品,比如說動物食品,或是剛剛提到的製作輪胎等,再度利用跟使用牠。因為動物安樂死很有可能是因為跛足的狀況,只要不是因為傳染性疾病被安樂死,牠的屠體都是可以再被利用的狀態,可以轉換成其他產品被使用。如果不能再利用,就會朝火化、掩埋、堆肥等方向處理,但就是要看安樂死的手法才能決定後續該如何處理。

時間好像有點緊迫,我們快速進入寵物的部分。寵物也會因為疾病的關係而遇到安樂死,當然疾病的評估會交由獸醫師,獸醫師在培訓的過程就會訓練該如何評估動物疾病產生的疼痛,包含疼痛、飢餓、脫水、衛生、快樂、行動、狀況等等,要如何進行相關的評估。當動物已經失去進食的意願跟進時的能力,康復機率又非常小的時候,基本上就符合安樂死。安樂死其實也算是醫療的一個環節,就是減輕動物的痛苦。所以除了這些疾病的評估之外,也會考量到飼主的能力跟經濟上的條件,當家人或飼主沒有辦法照顧的時候,其實也會增加動物在疾病過程中的困難程度,這些就是獸醫師會考量的項目之一,然後去給飼主一些建議。當然這都是為動物福利做的考量。

流浪動物其實是一個更困難的問題。台灣現在已經走到了零安樂死,其實這是滿可怕的事情,它可能因為《十二夜》的關係讓大家注意到流浪動物這件事情,可是流浪動物的數量很龐大,政府和人民可以負擔的資源是很有限的,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我們很難平均地分配資源給所有動物。當動物沒有辦法獲得該有的資源的時候,實際上牠的動物福利是會下降的。比如說有一個收容所只能收容大約三百隻,可是今天卻爆量到六百隻的時候,每隻狗吃到的飼料量是不是就不足?牠的生存空間是不是就不夠?在這樣飼料不足、空間不構的情況之下,可能就會產生狗咬狗、互相霸凌。如果今天一個不小心,因為收容所人員不足,原本我只能負擔三百隻但現在暴增到六百隻,我就沒有辦法顧全動物的健康狀況,但是犬瘟熱來的時候是大批大批的死亡,這個時候的死亡並不會比安樂死好,所以這是流浪動物必須注意到的問題。

那零安樂死的國家有我們常聽到的德國、希臘、印度、義大利,可是希臘、印度、義大利都還有狂犬病的問題,德國可以做到是有背後淵源存在的,背後的脈絡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就在二戰時期狂犬病大爆發的時候,德國要求所有的犬隻都必須要登記,都必須要有飼主,路上只要有沒有飼主、沒有被登記、沒有項圈的狗一律殺。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建立它的飼主責任,以及動物確實被登記,但是台灣要經過這樣的事情嗎?台灣可以經過這樣的事情嗎?所以我覺得在談論零安樂死的時候,要談論的是各個國家的背景,而不是任意地執行零安樂死,忘記動物數量之龐大,而我們資源之有限。

我剛剛一直講說英國在發展動物福利,可是即便像動物福利發展的這麼好的國家,它的公立收容所至今仍然保有「七夜」的條款,它不是「十二夜」它是「七夜」。七天之後如果沒有人來認領,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就會執行安樂死,就是為了保障大多數群體的動物福利。當然英國的私人收容所可以執行零安樂死,原因是它有一個附帶前提,就是被收容的個體要經過嚴格篩選,經過篩選確認是健康的個體,而且是適合長期收容的狀況,才會選擇零安樂死的方式。這是我覺得整社會要仔細思考的,當然流浪動物的源頭非常多,要如何一一控制,把水龍頭關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執行人員的心理層次我覺得也是我們必須考量的點。對執行安樂死的人員來說,可能他們的理念是為了動物福利著想,但同時他們面臨到的是,因為是照護人員可是又要執行安樂死的矛盾衝突,以及在沒有心理支持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同情疲勞,是我們現在所忽略的事情。比如很多志工劈頭就罵說獸醫師是筷子手很殘忍冷血。可是他們在執行的時候想的是,為了大部分動物著想不得以要做這件事情,這樣子的矛盾衝突就已經很難克服了,我們還需要外人再指指點點嗎?我覺得這是有些人會忽略掉的重點。當然,會不會有創傷後症候群這個部分還沒有被研究出來,可是我強烈懷疑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當他們在執行的過程當中,面對自己的衝突、面對自己照護的動物卻要執行安樂死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心態確實是會有的。

所以我覺得多給公立收容所一些鼓勵,讓收容所做得更好、讓他願意再盡力做,這也是當初他們選擇進入公務單位,以及繼續在公務單位服務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覺得社會應該多給他們一些寬容。

回到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出了一些解決流浪動物的原則,包含了飼主責任、寵物登記、寵物絕育、捕捉收容或是領養,TNVR也在其中之一。注意它是之一不是唯一!當然也希望減少放養,雖然動物跑來跑去看似很開心,可是後續影響的效應是大的,包含跟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人狗之間的衝突以及疾病上的傳染。進口的部分也希望有所管控,另外安樂死更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可是目前台灣已經全面禁止安樂死,這個法規已經定下去,我們沒有回頭路的狀況下,我們在其他方面是不是能夠再加強力道?從而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也減少流浪動物產生的痛苦,還有動物個體的痛苦。

當然領養不棄養、落實寵登、跟強化飼主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有一個案例也跟大家分享。就是英國2017年的統計發現,他們的流浪動物已經達到了近二十年來的最低點,原因就是他們的晶片施打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台灣當然也要朝這個方向進行,不管是寵登或是飼主責任的部分,我們也希望台灣未來能像英國一樣,不再有毛孩子在街上流浪而不是TNVR。所以我建議身邊還有朋友沒有替寵物施打晶片的趕快洗腦他去。

最後一個部分要講到實驗動物。實驗動物當然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有很多藥物開發或其他等等都會使用到實驗動物,在動物福利上面我們講求的是「3R」,也就是替代、減量跟精緻化。

如果有替代方案,我們當然要盡量減少使用實驗動物,但如果沒有替代方案的時候,我們要精準的算出統計數值需要的量,以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在實驗操作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盡力地精緻化,比如說動物疼痛的時候,我們要在合理的範圍內給予止痛藥,甚至給予麻醉藥,讓牠在實驗的過程當中比較不會感受到痛苦。這些就是我們在實驗動物上會注意的項目,這也是目前的規範。

實驗動物安樂死的部分有分為實驗中止跟實驗終止,一個是中斷的中,一個是結束的終。如何決定中斷的時間點在於疼痛評估,假如在實驗過程當中造成實驗動物巨大疼痛,或是沒有辦法克服的疼痛時,可以的話我們不用止痛藥或麻醉劑,如果完全沒有辦法承受,或許就是實驗中斷的終止點。另外一個是疾病的部分。如果在過程中產生疾病,如果有辦法就進行治療,沒有辦法的狀況之下,這也許也是一個中斷的終止點。

諸如此類的條件是有明確的法規,實驗動物人員也有相對規範。安樂死常見的方式就是螢幕上寫到的這些,至於這些方式是不是真的安樂?當然有些是,有些對某種物種來說不是,這也是研究動物福利要思考的項目之一。安樂死最基本的定義就是在最少的痛苦和緊迫下結束動物的生命,所以動物怎麼死的、怎麼結束生命、邁向生命結束的過程,對動物福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動物邁向死亡的過程會痛苦,那牠的動物福利肯定不好,所以不管是人道屠宰或是安樂死,我們都希望能在最少的痛苦和緊迫下結束動物生命。

有一位動物福利的哲學家,他本身也是一位獸醫,他提到:對於正在受苦的動物而言,非自願的安樂死可能是必要的,因為才能保全牠的動物福利,這也是我們身為人必須執行的義務。大家應該都有看過這些電影,像《阿凡達》大家有看過吧?還有《我們買了動物園》大家也有看過吧?裡面可能都有帶到一點點動物福利相關的內容。我也滿怪的,會去注意這些事情。

《阿凡達》為什麼會講到呢?就是在傑克被訓練成獵人的時候,就有被教導說要讓動物快速的死亡,或許他射箭不算人道屠宰的方式,可是讓動物減少痛苦就是動物福利所重視的事情不是嗎?那在《我們買了動物園》裡面,斯巴(動物)最後因為體力下降、食慾下降,所以獸醫師建議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安樂死,減少他的痛苦。班傑明也是掙扎了好久好不容易放下心中執念,所以有時候是人的執念讓動物痛苦,而不是動物本身的問題。

所以放手的勇氣是大家都要學習的,我自己也在學習。在動物議題中,任何形式的人為介入,都要考量到動物福利。這就是大家必須要做,而且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以上這些就是我的研究內容,謝謝大家。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講者:廖靜蕙講題:我如何寫動保報導     我事前有看過每個人的期待,大家的期待差距都蠻大的,我盡量找一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資料來處理。不過,其中有一位提到他是被派來學習怎麼寫新聞稿的,我還是把我之前去公部門演講,所整理的資料給主辦單位,可以提供給這位學員。 我今天準備了兩份PPT。我先向大家報告怎麼寫報導這件事,有些朋友會希望學會怎麼寫,也就是學習寫作的格式因此我一開始就先講這個。第二個檔案提到的是「動物保護是什麼?」,裡面會釐清一些觀念,像是動保和野保兩者是相同的概念嗎?我相信大家剛開始可能和我一樣不太懂,我後來花了一些力氣才把它釐清,所以我今天也會把我整理的資料跟大家一起提。 其實我從2009年開始當記者,確實有一點年紀了,如果大家覺得我還做得不錯,那我應該要覺得很開心,在座的大家都比我還要年輕,一定幾年之後就會有自己的一片江山,所以我覺得大家可以放心。...

閱讀全文: [寫手營]...

「瑩瑩」沒事做?--瑩瑩文/周如琪 綁著馬尾、面目清秀的瑩瑩,微微笑開口介紹自己:「我是『閒(îng)閒(îng)沒事做』的『瑩瑩』。」在家中排行老么,有兩個哥哥的她目前在自家開設的電腦車床公司任職,從台中科技大學日文系就近轉到銘傳日文系就讀,存有文科底子的她,很有書寫的經驗。 挹注行動 積極參與也許是因著住在花蓮瑞穗且親切的奶奶,於好山好水的環境中,在小小心靈種下了喜歡自然的種子,所以長大後的瑩瑩,總是相當自發地在假日從桃園專程北上,到台北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各項活動。其中,瑩瑩特別關心「公園生態化」的議題,不管是「萬華青年公園-原生魚種的維護」、「行天宮榮星花園-螢火蟲復育」、「木柵萃湖-螢火蟲棲地的規劃」等活動,都可以看見瑩瑩的蹤跡。...

閱讀全文: [寫手營]...

哈囉,你好嗎?我黑熊啦!文/何郁庭 大家好,你們可能在新聞中或網路上,看過我們俊俏的臉龐。是的,我們是一萬多年前便留在臺灣的在地原住民--臺灣黑熊,正式學名是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不過月熊、狗熊等,也是常見的稱呼喔! 我的「熊黨」們說到我的兄弟,可是遍布全世界呢!除了非洲、澳洲及南極大陸外,各大洲都有我的親戚們居住,例如北美洲、歐洲及亞洲北部的棕熊、北美洲的美洲黑熊、亞洲的黑熊、中國的貓熊、南美洲的眼鏡熊、印度的懶熊,以及東南亞的馬來熊。不過除了美洲黑熊和棕熊外,其餘的夥伴數量所剩並不多,因為居住環境被破壞的緣故,可以落腳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閱讀全文: ...

第三屆南方食農育論壇-邁向一個友善動物與生態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辦: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南方食農教育聯盟、臺大永齡-「關懷生命 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協辦:台南大學守護台江山海圳USR計畫相關連結:https://ppt.cc/fSjjjx...

閱讀全文: [第三屆南方食農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