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南方食農育論壇-邁向一個友善動物與生態的農業生產模式
主辦: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南方食農教育聯盟、臺大永齡-「關懷生命 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讀書會
協辦:台南大學守護台江山海圳USR計畫
相關連結:https://ppt.cc/fSjjjx


 





大家好,接下來由我來分享,我們在蝙蝠保育上在台灣一個簡短的例子。尤其是在黃金蝙蝠生態館這段,裡面圖片比較多,大概會講快一點。先自我介紹,我大概在NGO參與二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生態保育有相關的事情,那偶爾也會去關心其他一些生物多樣性議題及環保環境議題,尤其是媽祖魚保育聯盟區塊上。

我是大概在1995年與這種蝙蝠第一次相見,那個時候大概是第一次碰到牠,很驚訝,因為平常不會有人像我們賞鳥人有這種習慣,整天帶望遠鏡,然後頭一直往上看,應該都沒有人有這種習慣吧。像我平常到那種地方,就會往上看樹上看有什麼東西在叫,我就會四處亂看,在這種無意中的歷程裡面,就發了這個可愛的小傢伙在樹上。

我嚇了一大跳,那是什麼東西,後來用望眼鏡仔細一看,居然是蝙蝠呢,這是當時所拍的,不過那時身上背的是幻燈機、投影片用的那種單眼相機,所以基本上畫質就是這樣,這是早期的時候。後來因為對野生動物很感興趣,所以就想去查查看,到底有哪種蝙蝠會住在這種樹上,後來發現當時那些圖書資料不是很健全,1995年那時候還沒有什麼ie、網路科技,所以查資料都要去圖書館翻,後來就翻到一本台灣脊椎動物誌,翻到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做渡瀨氏鼠耳蝠。就覺得很奇怪,怎麼會什麼有老外、日本人的名字,後來就想說看到牠的顏色、身上體色和外表特徵,跟我看到的跟這個黃色蝙蝠完全都不一樣,就想說書上是對的吧。因為那時候傻傻的,剛出社會沒多久,我到職場第一天我就發現那群蝙蝠在這個地方,好吧!就這個名字吧。我當時懷疑到底就是不是同種、還是亞種?然後因為網路科技的不發達,所以那時候想說要去聯絡在台灣地區做蝙蝠研究的兩位學者,一個叫做林良恭老師,和台北的李玲玲老師,他們兩個算是台灣哺乳動物界的權威在當時,現在當然很多。

怎麼都連絡不上?因為大學那麼多單位轉來轉去,最後研究生接通,反正不認識你就說沒空不在,所以後來我也就算了。後來就去當兵回來後還是看見他。後來在一個機緣之下,我就跟幾個朋友把雲林縣野鳥學會成立起來,因為921之故在草嶺地區辦了一些活動,透過連絡在會場裡就認識了林良恭老師。
在2000-2001年的時候,認識老師之後就跟老師講這件事,他就嚇了一大跳,因為他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傢伙住在樹上,在這個偶遇的歷程中,他告訴我,蝙蝠很會吃蟲,那還告訴我全世界有很多蝙蝠,其實需要被保育的,那蝙蝠可以幫很多植物授粉、傳播種子,甚至可以幫美國很多農夫,每年都有非常嚇人的數字,它其實也對我們農業經濟上也是很有幫助。

全世界有一千三百多種蝙蝠,裡面有很多蝙蝠是需要被保育的,另外呢我在那年透過他(林良恭老師)的介紹,也同步認識了李玲玲老師,然後從那一年開始,就開始做這些東西,蝙蝠屋,你們大概也有聽過,我印象這照片當中2003年的時候,我在你們學校台南大學附小這邊校園也做過一次蝙蝠屋DIY推廣。在當年跟林良恭老師相遇,也在網路跟李玲玲老師說好隔年若還有這種蝙蝠時,再與兩位老師約會。

炙熱的夏天又來了,我再度看到牠們了,就躲在葉叢當中,看起來就是很神祕的樣子,然後感覺以前的學者怎麼約,他們都很難見到面,突然之間我告訴了他們這個訊息,而後這些人都出現了。後來我才發現我輕輕敲醒了史溫侯在1862年在高雄打狗的回憶。Swinhoe那時候就說此種蝙蝠嗜食龍眼,當然我們現在知道牠們不是喜歡吃龍眼,而是喜歡躲在龍眼葉叢,這個地方有比較好的隱藏,台南其實有很多地方都有。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輕輕觸動了北部跟中部的哺乳動物的學者,他們之間子弟兵的學術上、分類學上的競賽,原來是這樣子,但對於我這種從來不搞學術的人來講,就是這樣,反正後來就是得以正名。
金黃鼠耳蝠是屬於翼手目陽蝠亞目的動物,體色跟其他蝙蝠比起來算亮黃,有時會有點偏橘,屬在全市界的分布上大多是從阿富汗,往巴基斯坦、西藏、印度,尼泊爾、越南、台灣和中國,模式標本是在尼泊爾,顏色上到體型上都有一些差異,台灣的金黃鼠耳蝠體型稍微大一點,是有效且獨立的亞種,目前在台灣哺乳動物紅皮書中是國家易危等級。

大部分的人對蝙蝠,就是感覺到有點怕怕的,而牠就是長得這麼亮麗的身體,這麼漂亮。牠的翼膜大都是雙色,張開翅膀大概是31-32公分,體重是12-14克左右,了不起就到18克,體長大約5.8公分左右,基本上是屬於翼手目的動物。那為什麼叫翼手目的動物?就是因為牠的手指延長並長有飛膜,這種動物就是對人很友善,因為大拇指突出翼膜之外很像是在比讚,跟你們一樣,就是一二三四五五根手指頭,翼膜雙色;吃的東西大概是鞘翅目、鱗翅目的昆蟲,就是一些常見的金龜子、臭蟲,跟金花蟲之類的。我餵牠們吃過一些食物,發現牠們蠻喜歡吃斜紋夜盜蛾和農業害蟲,還有一些雙翅目的蚊子、甚至是蜘蛛也很愛吃。
其實吃這些東西其實對農民是蠻有幫助的,在地中海一些國家的研究裡面,有些家蝠會吃一些稻米的害蟲,讓農民每公頃可減少23美元農藥使用的損失;在哥斯大黎加、印尼也有相同的一些證據,美國蝙蝠也有一些食用害蟲的證據,其實有很廣泛的討論。那這篇報導就寫得很誇張,每年可以確保74.1萬美元的產值,當然有更誇張的報導,那我們就不再詳細說明。

世界各國關於蝙蝠食用害蟲,對農業生態系幫助的報導其實也不少,近幾年就這篇,尤其是泰國這篇寫得蠻不錯的,有一種游離尾蝠,他們很會吃這種半翅目的褐飛蝨和白背飛蝨,稻米上最常見的害蟲之一,台灣也有,他們依此推論:台灣如果沒有這些蝙蝠來幫助稻米的話,那稻米會遭殃,同時也計算出換算成可減少人類貨幣損失的投射性價格。

我在研究同樣為食蟲性蝙蝠的黃金蝙蝠,他是一種遷徙性的蝙蝠,每一年大概是三四月從冬眠狀態甦醒過來,到達平地,而後體重就會開始增加,約在清明節左右,會在我們雲嘉南地區的平地大量出現,在媽祖誕辰左右開始大量聚集,同時也進入繁殖期;清明過後到母親節之間,數量會慢慢開始增加,接下來開始懷孕,一次只生一隻,出生後兩個禮拜,媽媽會把她照顧的無微不至,白天都無法好好睡覺,包括理毛的動作也很少;第三周小孩子開始學飛,第四周他可以飛得很好,這時能從媽媽身上看到整理毛髮的時間,十月底的時候大概都分批離去了;從七八月開始,交配完會陸陸續續離開平地,回到中高海拔的洞穴裡去冬眠,在洞穴裡找到一些冬眠的證據,不過發現的數量還少;偶爾他也會進入民宅。

這種蝙蝠最大的繁殖地是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族群在雲林水林的民宅,這棟民宅在八十幾年前蓋好,而後有一群黃色蝙蝠住到民宅裡,且數量越來越多,這民宅的主人福氣也越來越旺,也得到權勢官位,家中出過鄉長和議員,過去這棟民宅的財富和運勢的確被當地居民當作一種福氣的象徵,他們家的運勢就是跟著這群蝙蝠數量變動,數量越多運勢越高,數量少運勢就down下來,所以我們常說蝙蝠會幫你加持,(圖片)這是一句成語叫做蝠在眼錢,蝙蝠前面有銅錢而且可以帶來農作物大豐收。

可是在我的調查裡面,這種蝙蝠在台灣是最大主要族群的整體數量在往下降,過去我訪問了很多年紀比較大的農民,他們說小時候其實都有看過,在家中龍眼樹下,還把牠抓下來玩,黃色的蝙蝠他一定不會認錯,因為牠的顏色實在是太金黃,跟台灣其他的蝙蝠都不一樣,但是牠們整體數量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另外,過去在樹棲型的族群數量有超過一百以上的,在台灣目前只有一個而已,這個族群在2002年開始到現在,也整個消失,但在附近小的族群族群量也沒有因此而增加。
黃金蝙蝠大部分的趨勢都是不斷的往下降,所以牠在去年已經被列做國家易危等級,不過目前為止還沒列作保育類,牠很容易受到人為及媒體干擾,如剛剛講的那棟代表性民宅目前已經沒有開放了,周圍地景的改變,或許是蝙蝠越來越少的原因。可是難免有時候會有人去沾一沾福氣,比如說最近考運或財運差,就想去沾一些福氣,多沾幾下之後,牠也就多被騷擾幾次,也不是那麼好的事情,所以民宅主人他們乾脆不開放給遊客,過去他們因開放欣賞而發生過多起偷竊事件,所以他們也不太喜歡,再加上這個家棲的族群早就已經在走下坡了。

不管家棲或是樹棲的族群,整體數量都在往下降,不管是一些路殺、空中的人為障礙物、故意殺害,或是環境大型的改變及開發案,農藥、光害問題,這些都可能造成數量大幅下降,基於這種種原因,我開始做這個區塊的研究、關心蝙蝠,論文也是做這個區塊。

保育需要去治理,我們可以從教育的推廣、立法、棲地保護等各個面向去做蝙蝠保育工作,但我們也不能夠忽略還有很多物種需要保育。在IUNC標準裡面,全世界1300多種裡面,大概有2成的蝙蝠種類被列做需要保育的對象;而在台灣只有兩種蝙蝠列作保育類,只佔了百分之五的比例,基本上台灣在這個部分做的努力還不是很夠,我們還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情。我在2007年發起了一個運動叫做「預約幸蝠」的活動,但是做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永遠都是自己在那邊曲高和寡,發現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是很夠,還是要跟很多人一起合作,且需要成立一個據點,你才能夠在一個據點裡面去做後續這些保育發酵的事情。找據點時候我想到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三大族群下降的地方:北港糖廠,現在已經沒有黃金蝙蝠了,當時他開出的價碼實在太高,我沒辦法接受。

第二個據點是剛才的那棟民宅,不過還好也沒有選種那棟民宅,因為在那個地方也發生了一些事情,在那裏更會干擾黃金蝙蝠;那第三個就是現今的黃金蝙蝠生態館,這個地方就是我第一次發現這種蝙蝠的地方。當初第一次去拜訪主人的人的時候,相談不到30秒,水林鄉衛生室主任黃先瑞醫生馬上就說:「張老師你要用,就拿去用吧!」我嚇了一大跳!那個醫生和我完全不熟,就像今天的我和吳宗憲老師一樣,第一次見面。那時候也沒有messenger可以事先聯絡;其實那邊是一個荒廢很久的蚊子館,要將它整個借過來,重新整理變成蝙蝠的基地也是蠻不容易的,而且畢竟那也是他們的財產,怎麼會一兩句話他就答應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我跟他說這件事的前一年,他全家都參加過我舉辦的「預約幸蝠」活動,當時的我就是這樣四處灑下保育的種子,而就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場合,種子就發芽了,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十分的感激他!

這間蚊子館變成蝙蝠館之後,原本醫藥衛生這些功能也沒有因此消失,他們一直到這個月,都還有兩次到我們那看牙齒以及打流感疫苗都還是有的。所以,他原本的醫衛功能還是存在的,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都是有空間可以提供他們使用;所以2009年12月25號就透過縣政府以及農委會的資金協助之下,我就把這間蚊子館變成蝙蝠館了,反正本來蚊子就是蝙蝠在管的。同時我透過產官學民的合作在這裡做了很多努力與設計,早期沒有甚麼資金,也沒有甚麼人力,最大的協助就是來自社區的力量。但社區的力量總是會跟政治卡在一起,有時候頗麻煩,政治派系過多,有時候也是搞得我心神不寧。所以前幾年其實我們是很辛苦的,跟這邊合作、跟那邊合作,後來我想乾脆都合作。

基本上,還是一秉初衷,除了要持續社區的經營以外,還是不斷的去做社區蝙蝠的經營。我們在社區裡放了大概一百多個蝙蝠屋,然後同時也跟外面的有機農做一些合作,就是放一些蝙蝠在附近的有機農田,那有平地較常見的東亞家蝠、高頭蝠,而做到現在也差不多十年了!我也很訝異,一間蝙蝠館從成立到明年要滿十年,居然還沒有倒,我都嚇了一大跳,然後也莫名其妙通過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因為成果總是會有一些累積。早期我實在太忙,只開放給同溫層的人參觀,至於非同溫層的人只能交給朋友去為他們做介紹,但後來覺得不能這樣下去,我做的事情應該要讓多數的人知道,我的對象應該要鎖定在一般非同溫層。

而當時我眼看環境教育法應該快通了,或許通過這個認證,可以讓我獲得一些贊助,讓這個蝙蝠館的發展能更穩定,生態保育力量更加茁壯,然後我們再透過跟縣政府的合作以及NGO,雙軌並行下,讓保育的理念能更加得以施展。果然我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透過一些政治的承諾以及操作,再加上我們為處偏鄉,交通不方便,也沒有公車會到的地方,我在那辦了一個國際研討會,辦完後,嚇到了縣政府很多人,之後便開始與他們合作。目前每年大概會有一兩萬人到我們蝙蝠館做預約導覽的活動,也會做一些蝙蝠屋的DIY,另外我也將目標鎖定在非同溫層,所以辦了很多文化展演的活動。我們運用了布袋戲、電影、卡通、唱歌,以及我們也定期舉辦巡迴的講座。在兩年前,我也邀請在全世界做蝙蝠保育最有名的墨林.塔特博士來台灣並在科博館去做一個講座。這是冬眠棲地的巡守,這些過程其實需要翻山越嶺爬斷崖,也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

做了許多基本的調查研究後發現,其實蝙蝠跟我們一樣,都吃得不是很好,牠們體內都跟我們一樣,我們體內有的重金屬,牠們也都有,當時發現了六、七種農藥重金屬的汙染。在師大吳忠信老師的一個研究裡面可以發現,一般正常蝙蝠的飛行以及聽力會受到重金屬物質跟農藥汙染,讓牠迷航,甚至是在超音波的定位上發生問題,這或許就是蝙蝠大量消失的原因。因此,在2006年時,我們就跟小農開始一些合作,把蝙蝠屋運用在農田裡,一開始大部分在雲林地區,而現在應該全台都有;同時,這種蝙蝠是住在樹上,所以我們每年都會有種樹的活動,但有時種樹的速度實在比不上挖土機和砍樹的速度。所以還是得透過跟政府合作的活動,來做大量的推廣。

另外我們也跟民間一些組織及朋友講解,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仍必須從民眾透過食安的問題及環境友善農業的有機循環做解決,所以我們也辦理一些生態旅遊的活動,也跟一些食農團體做產銷、合作,成立幸蝠農產;我們也會利用台灣國產的友善林業木材製作蝙蝠屋,放置一些於校園或農田裡,甚至是養雞戶,因為他們都知道蝙蝠會大量吃掉蚊子,有些他們不知道,就算放蝙蝠屋,蝙蝠不一定進去。我們也傾向使用國產或FSC認證的無毒原木製作蝙蝠屋,期待蝙蝠進駐,能比較安心,使用對牠們來講比較沒有傷害的原木而非人造子組合木。但事實上,推廣很難,你要行銷、推廣甚至賣出去都並不容易,麻煩的是越環保的東西越貴,越便宜普遍的東西越有毒,但大家卻比較願意接受,所以我們和我們合作營運的廠商也有點辛苦,光是要維持蝙蝠館的營運便需要一定的經費,如果要跟一些商業型夥伴一起投入生產與推廣,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前幾年我們的合作廠商陸陸續續推出跟這方面相關的物產,有做過一些冬瓜露及幸蝠米的相關產品,也利用打工換宿,在農田跟農夫合作,邀請其餘農民作插秧的同時,我們搭建蝙蝠屋,邀請蝙蝠進來,給予免費住宿,也提供蝙蝠入住空間,如此產出所謂的「幸蝠米」,可是到處都在賣米銷量並沒有很好。
台灣許多地區都陸續出現推廣蝙蝠屋的活動,我就辦過50場以上。如一些學校,像苗栗這所學校,我八月去他們的學校,辦蝙蝠屋的工作坊,一放上蝙蝠屋,兩個禮拜之後就有蝙蝠住進去了,他們的學生老師都很高興,這是台灣蝙蝠屋成功的案例之一。2012年,我設計一款蝙蝠屋,它體積比較大,後來發現推廣的不太容易,太大的很難搬,不好裝,也很貴,所以後來我全部改成小型的。這個蝙蝠屋曾使26隻蝙蝠入住,還有小蝙蝠在裡面哺乳,適合蝙蝠生育,亦有不同的東亞蝙蝠入住。至今台灣已至少有150所學校採行我們的蝙蝠屋,有很多農田主人及養雞戶跟我們合作,同時全亞洲最大的蝙蝠屋可能在我們台灣這邊,約有8公尺高,豪宅型的蝙蝠屋,剛建好前半年,因為架的比較低,只有一、兩隻。

透過對環境友善,打工換宿的方式,讓蝙蝠吃掉一些蟲,讓農民、民眾及蝙蝠吃的比較安心,當然也不可能只靠蝙蝠而已,有時也需要如貓頭鷹及生態循環,守住環境友善的概念,希望有朝一日這種操作方式,如蝙蝠屋的搭建許多地區,十幾年來已有十幾種蝙蝠入住,希望持續下去,未來能達成更多目標推,有朝一日達成夢想。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193縣道上的自然系女孩--唐欣文/吳培慎 訪談開始前,也許是前一天密集的課程安排,讓戴著口罩的她,顯得些許疲累。但當話題討論到她很有感觸的路殺與自然資源議題時,明顯感受到聲調的上揚與情緒的振奮。這就是這次的人物速寫主角--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唐欣。 桃園女孩 走入後山從小在桃園生長的唐欣,就如眾多台灣年輕學子,求學過程中皆是學校與家庭兩地來回的直線生活,也因此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並沒有太多的情感連結。而這個情形,一直要到考上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並且加入後山自然人社後,人生才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壯麗山路 心在路殺時速40公里,獨自一人與一台機車,緩緩駛在有花蓮最美公路之稱的193縣道上,唐欣卻不像一般的旅人因周遭美麗的景色觸動所流連。這條自唐欣就讀大一開始,陸續走了無數次的路段,雖然有美麗的海岸與山脈相伴,但她的視角卻有很大的比例是鎖定在公路的雙黃線上。因為每次的出動,她還有一個隱藏的角色--路殺社公民調查員。...

閱讀全文: [寫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