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人瑄/會手語的黑猩猩華秀(下):以牠為鏡,看對動物的情感與責任

摘錄:第三次搬遷,前往更好的家。

在奧克拉荷馬住了十年之後,華秀在1980年經歷第三次遷移,不同的是,過去是被加入研究計畫或是因為計畫結束被釋出,這一次,則是因為傅茨決定要為牠找一個更好的家,過一種不用再受制於人的生活。這次的搬家除了有傅茨一家人陪伴,華秀身邊還多了養子路勒斯,以及剛結束手語實驗而同樣被賈納夫婦釋出的摩嘉(Moja)。不久之後,塔圖(Tatu)和達爾(Dar)也加入了這個家庭。

他們搬到了華盛頓州中部的中央華盛頓大學。在這個人類社會中的黑猩猩家庭,成員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實驗動物」,但所有的研究都是非侵入性的,不會有任何的注射、感染,或是身體上的傷害,也沒有單獨的隔離,而是透過觀察、錄影,或手語互動等進行研究。黑猩猩們也重獲了某種程度的自主權:能夠自由選擇是否參加人類的實驗。相較於在生物醫學研究室中實驗黑猩猩的身心受到人為蓄意摧殘,在這裡,暗中哭泣的可能換成是那些因為收不到資料而必須更換研究題目的研究生。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