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人瑄/非洲森林悲歌(下):黑猩猩棲地破壞、非法盜獵與野味交易

摘錄:
以泰國家公園(Taï National Park)為例,40年前的國家公園邊界與外界相隔了100公里,研究人員必須開車在泥地上顛簸前進至園區邊界,一到那裡就可以遇見黑猩猩和大象。現在,要到國家公園邊界才能看見第一片森林,且只有進到園中的研究營地,才有機會聽到或看見黑猩猩。

盜獵在當地一直以來就威脅著黑猩猩的生存,泰黑猩猩計劃(Taï Chimpanzee Project)主持人克里斯多福布胥(Christophe Boesch)表示,「我們總是處在恐懼之中,深怕哪天又有一隻自己熟識的黑猩猩不見了。」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USR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協辦單位: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弘光科技大學動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活動連結:...

閱讀全文: [動保101種方法]...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