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傑瑜/止不住的虐殺,加重處罰刑不刑?

摘要:
近年出現了多則司法實務判決,對動物在法律上的定位做出了突破性的解釋,節錄重點如下: 考量動物(尤其是寵物)與人所具有之情感上密切關係,有時已近似於家人間之伴侶關係(companionship),若將動物定位為「物」,將使他人對動物之侵害,被視為只是對飼主「財產上所有權」之侵害,依我國目前侵權行為體系架構,飼主於動物受侵害死亡時,僅得請求價值利益,無法請求完整利益,亦無法請求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或殯葬費,此不僅與目前社會觀念不符,且可能變相鼓勵大眾漠視動物之生命及不尊重保護動物,故本院認為在現行法未明確將動物定位為物之情形下,應認「動物」非物,而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

判決內文將動物認為是「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這是我國司法實務上劃時代且具代表性的論述。這段文字首見於臺北地方法院103年簡上字第20號民事判決,後陸續被其他地院判決所援引,更是首次被較高層級的高等法院所肯認(詳見臺灣高等法院106年消上易字第8號民事判決)。由於實務判決確立了「動物非物」這個概念,因此我們可以試著進一步推論:
一、動物不是人但有生命,所以虐殺動物的行為,不能以侵害「生命」法益來處刑。
二、動物有生命並非物品,所以虐殺動物的行為,不能以侵害「財產」法益來處刑。
三、動物既是介於「人」與「物」之間的獨立生命體,那麼虐殺動物罪最重刑度「應該高於」侵害財產法益的刑責。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錢永祥聯訪:動物帶給我的翻轉文/王怡頻 在上錢老師的動物倫理學之前,對於動物倫理的概念其實很模糊.加上大學主修動物科學系,也就是大家聽過的畜產。聽完課之後,對於經濟動物有許多不一樣面向的思考,自己是該站在經濟主體上呢?還是該以推動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站在反對的一方? 錢老師說:「愛是讓對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牠的利益著想,尊重牠身為個體的存在,並內化成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接觸動保的時間不長.但對於「愛動物」這件事還算有自信。從我尚在羊水中打滾時,家裡就有許多同伴動物的存在,例如:魚、狗、鳥。舊有的觀念都是籠飼,但始終忽略動物是個體,牠應該活出牠的生命,身為飼主的我,打從內心反省小時候曾經養過的寵物。...

閱讀全文: [寫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