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野生動物可能來自捕捉,對動物族群造成傷害,還可能被假冒是人工繁殖;在跨國貿易和進出口時,以及繁殖販售、飼主飼養時,如果對待動物的方式不人道,或是有動物傷人、逃脫、被棄養等,進而危害到原本的生態環境,每個問題都有失控的機會。

林思民認為,當國家政策要限縮人民權利時,必須有憑有據,不可任意而行。這時科學家的角色就很重要,因為就連貿易上的管制,也必須找出禁止的理由。最近農委會畜牧處成立寵物科,他期待產、官、學、飼主等多方一起坐下來談,相信對於野保和動保都會是進步動力。

劉湘瑤表示,參加這場研習講座的朋友,應該有很多是現職的教師。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她希望教育者能引導各種各樣的討論,不要讓學習者有被責備的感覺,或是處於弱勢而不敢發言。

「要如何營造好的互動及對話,又要把我們的理念放進去,引導對方逐步接受動保觀念,這確實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劉湘瑤懇請老師們善用教學經驗,營造一些可能的教學案例,讓大家可以參考。

全文:自然科學與野生動物 如何做好教育推廣?
作者: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 編輯)
講座:科學教育的動物知識與野生動物教育推廣

頁首照片來源:林思民講師簡報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