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有同學分享:「因為農事實作,我不再認為土壤是骯髒的,敢碰觸土壤並深知土壤保育的重要性,對過往厭惡的土壤動物也不再有偏見與歧視,認識牠們是鬆土的好幫手及給予土壤養分的好朋友後,開始樂見牠們的存在。」在動物保護領域裡,動物的「臉」是否可愛、外貌是否討喜,一直是能否提升關注度的影響因素,然而透過農事體驗,似乎可預期人們對動物的愛將不再侷限,而能接納成為愛護環境整體的一部分。

張明純表示,蜈蚣、蚯蚓、鼠婦等沒有臉的動物,都因為在大自然中有一份位置而備受珍視。

全文:食農教育:從生活實踐,「種」出核心生命觀
作者:陳筠凡(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暨地方小公僕)

頁首照片:張明純提供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本次講座主題為「『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希望由講者所分享野生動物、經濟動物以及海洋生態動物的處境,讓參加者能在艱困疫情當下,保有對動物的同理心,選擇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方式,在這片土地與美麗海洋,和牠們一起好好生活。 主辦單位:好好愛牠協會合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友善動物...

閱讀全文: 呂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