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講座紀錄連結:http://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seminar/2018/2018-12-30-14-57-45/518-2018-11-06-07-24-33.html


 

延伸閱讀:

▸紐西蘭野生動物照顧者福祉探討-描述性研究(2017)
Exploring Wellness of Wildlife Carers in New Zealand: A Descriptive Study

發表日期:2017.11.7
發表管道:ANTHROZOOS,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interactions of people and animals Volume 30, Issue 4, PP. 549–563
作者:Polly Yeung, Bridey White & B. Louise Chilvers
資料來源:Taylor & Francis Online (https://www.tandfonline.com/)
本文網址:http://dx.doi.org/10.1080/08927936.2017.1370213

內容簡介:
野生動物的救援和照顧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許多動物救援工作者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但這個工作需要有專業的技巧和知識,才能對於動物的需求作出適當的回應。當救援照顧者必須永無止盡地面對不斷遭受痛苦的動物時,許多壓力因素和障礙都會損害他們本身的福祉,甚至可能造成他們「同情疲乏」。「同情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和「同情疲乏」(compassion fatigue)之間的平衡與否,關係到從業者能否擁有良好的專業生活品質。

本文針對紐西蘭野生照顧者的「同情滿足」及「同情疲乏」情形進行初步的調查研究。30位野生動物照顧者自行完成自評調查,內容包括社會人口統計問卷、自我評量生活品質、專業生活品質、工作滿意度、持續進行野生動物復育工作的動機,以及因應機制。

研究發現,「同情滿足」和「同情疲乏」會因年齡、性別、經濟條件、專業資歷而有巨大的差異。整體而言,本研究受訪樣本顯示出高度的「同情滿足」及低度的「同情疲乏」。本研究提供了如何確認野生動物照顧者「同情滿足」及「同情疲乏」情形的線索,並有助於建構如何增進他們專業生活品質的策略。


▸澳洲維多利亞省減少圈養貓狗安樂死之策略(2018)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Euthanasia of Impounded Dogs and Cats Used by Councils in Victoria, Australia

發表日期:2018.7
發表管道:ANIMALS, Volume 8, Issue 7
作者:Rand, J (Rand, Jacquie); Lancaster, E (Lancaster, Emily); Inwood, G (Inwood, Georgina); Cluderay, C (Cluderay, Carolyn); Marston, L (Marston, Linda)
資料來源: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Web of Science) (http://ermg.lib.nccu.edu.tw/cgi-bin/er/browse.cgi)
本篇網址: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autorpa.lib.nccu.edu.tw/full_record.do?produ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qid=7&SID=E5GKrRqpqiGSalVTcyz&page=1&doc=1&cacheurlFromRightClick=no

內容簡介:
使用安樂死來控制貓狗數量往往造成工作人員的健康及情緒壓力等問題,也增加了員工的流動率。本研究針對澳洲維多利亞省的政府收容單位(councils)減少安樂死的策略進行調查。維多利亞省79個councils中,有74%的收容所在狗隻數量控管方面可達到安樂死比率10%以下的目標,針對可領養及可治療痊癒的狗隻幾乎可宣稱是零安樂死。在貓隻方面,79個councils的平均安樂死率為48%,79個councils中只有一個能達到貓隻安樂死率10%以下。研究問卷是針對35個councils以電話訪問的方式進行。安樂死率較低的councils都擁有較高的送/認養率及重回家中的比率。各收容所之間的數據差異性並不大。有49%的受訪者認為他所服務的council永遠無法達到貓咪安樂死10%以下的目標。各收容所都有許多不同策略來達成高送養率的目標。

▸美國流浪狗數量及收容所趨勢(2018)
Dog Population & Dog Sheltering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發表日期:2018.5
發表管道:ANIMALS, Volume 8, Issue 5
作者:Rowan, A (Rowan, Andrew); Kartal, T (Kartal, Tamara)
資料來源: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Web of Science) (http://ermg.lib.nccu.edu.tw/cgi-bin/er/browse.cgi)
本文網址: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autorpa.lib.nccu.edu.tw/full_record.do?produ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qid=1&SID=E5GKrRqpqiGSalVTcyz&page=1&doc=2&cacheurlFromRightClick=no

內容簡介:
1970年代開始,美國流浪狗過多的問題有了巨大改變。本研究在記錄這些變遷及提出可能的原因。1960年代,有約1/4的狗在街頭流浪(不論有無主人),收容所安樂死數量比目前多了10至20倍。本研究從全美各州數據中發現,飼主責任行為提升、收容所實施節育政策、私人獸醫院執行節育、地方法律通過對未節育/節育寵物實施不同費率…等,都是減少收容所棄養及安樂死數量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送進收容所的動物數量已減少50%,加上過去10年來全美認養數量逐漸增加,也使安樂死數字更為降低。研究結論指出:節育現已成為獸醫標準照顧程序中的一環、飼主對寵物的控制和照顧程度增加(目前美國幾乎沒有飼主放養寵物)、飼主愈來愈把寵物當作家人…等,都使美國社會及飼主對待寵物的文化轉變,並推動了收容所的正向改變。

熱門閱讀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主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USR浪愛齊步走-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協辦單位: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弘光科技大學動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活動連結:...

閱讀全文: [動保101種方法]...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

主辦:動物當代思潮、台南新芽相關連結:https://ppt.cc/fRgi5x延伸閱讀:http://thought-of-animal.com/index.php/database/524-2019-01-01-07-24-25.html▸跨物種異常行為比較-以3種單獨被豢養的舊世界猴為例(2018)▸以行為為基礎的飼養管理-異常重複行為管理的整體性分析(2018)▸檢視目前圈養大象之動物福祉指標(2018)▸不同圈養環境條件對Lahore及Safari動物園非洲獅行為及福祉之影響(2018)▸泰國沒收充公懶猴之異常重覆行為(2018)...

閱讀全文: [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