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有部分動保倡議者,為了避免讓動保被簡化為愛不愛動物的個人選擇,會刻意引導理性與感性的對立,對於這樣的現象,黃宗慧再次強調,表現情感不一定必須與非理性畫上等號,誰也不必在動保的位置上消亡。她以學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與湯姆·雷根(Tom Regan)為例,這兩位學者過去在談動物福利論述時皆會刻意強調理性的面向。然而在雷根也曾表示,他走上動物保護一途雖然是深受甘地倡議非暴力運動的影響,但愛犬過世對他造成的衝擊,這情感面向的甦醒亦有無法被否認與忽視的影響力。

打破二元觀看動保的角度千奇百怪,但無論何種取徑上,都需發揮強大的自我反思能力。黃宗潔說:「要以文學培養覺知的第一步,便是肯認自己的感性,不要被二元對立框架帶著走。」她引用奧吉(Marc Augé)的概念,建議我們應該採取理解他者性的雙叉(two-pronged)取向,首先,我們應該尋求某種他者感(a sense for the other)一如我們有方向感或節奏感,他認為隨著我們對他者──對於差異──的寬容消失,這種感受也在消逝。不過,當不寬容本身創造和建構了他者性,這種感受也會變得更加尖銳;其次,我們應該 #尋求一種他者的感受(a sense of the other),或是對於什麼東西是對他者有意義的察覺。這牽涉了傾聽「他者」的聲音,以及透過「他者」的窗戶來觀看世界。 我們去看待人、自身以外的他者,無論是人類或是非人類、生物或是非生物,「都必須 #看到更多的差異與相同,兩者必須同時察覺、缺一不可。」黃宗潔提醒,若偏重其一,仍會落入二元對立的框架。即使某些人會認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論辯並沒有最終的確切解答,我們仍應先嘗試去思考,而非先入為主地將其投射汙名化。

透過尋找他者感,情感能引發行動、進而去願意「去看見」。同樣的邏輯與流程,也能反映在閱讀文本當中。「當你在讀小說時,會被角色所吸引,你也會幻想劇情不要往悲劇結局走去──會希望故事中的角色能過得比較好,不要遭逢悲慘的命運,這就是同理心產生的契機。」黃宗慧表示,透過文學的情感教育,將能擴大對動物覺知同理的能力,進而影響著未來自身行動的改變。文學不單單只是華美文字的謄寫,更成為喚醒內在覺知的一把鑰匙。

全文:不只有語文之美 文學作品中隱藏的動物議題
作者:黃丞毅(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講座:黃宗慧、黃宗潔 - 如何以文學來培養對動物的覺知與同理

頁首照片來源:Pixabay by Jens

歷年活動

更多文章

《探索動物園的可能想像》活動說明:吳宗憲教授 揆諸過往的動物園歷史,並不難發現,人類最初之所以設立動物園,有時是為了顯示個人財富,向外宣稱自己能夠蒐集世界上的奇珍異獸,有時是為了展現國家權力,表示統領國界內權威的絕對性,因此越難以馴養的動物,越是動物園的最愛,也常用來作為國家之間餽贈的標的。 因此,儘管當代許多人們在不經思索之下,會直覺地宣稱動物園的存在,是為了大眾教育、科學研究而存在,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說,當初圈養動物以炫耀財富,及彰顯國力的目的,才是動物園所以創立的原因。 雖然現代社會中,前述那種炫耀性的目的已經消逝,但似乎逐漸被娛樂化與商業化目的所取代,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為教育」、「為科學」的正向宣稱,還是一種為了使「存在即合理」所做的事後修飾,因為,這些之所以讓「動物園」存在的正向理由,實際上都禁不起嚴格的檢驗,因為,許多動物園中的動物,因圈養而影響了其動物行為,已部分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功能,而實證調查也顯示,民眾赴動物園,多半是為了娛樂及家庭聚會,這點加上逐漸賦予動物園自負盈虧的任務,也產生將動物園向商業利益靠攏的結果。...

閱讀全文: ...

193縣道上的自然系女孩--唐欣文/吳培慎 訪談開始前,也許是前一天密集的課程安排,讓戴著口罩的她,顯得些許疲累。但當話題討論到她很有感觸的路殺與自然資源議題時,明顯感受到聲調的上揚與情緒的振奮。這就是這次的人物速寫主角--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唐欣。 桃園女孩 走入後山從小在桃園生長的唐欣,就如眾多台灣年輕學子,求學過程中皆是學校與家庭兩地來回的直線生活,也因此對自己生長的土地並沒有太多的情感連結。而這個情形,一直要到考上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並且加入後山自然人社後,人生才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壯麗山路 心在路殺時速40公里,獨自一人與一台機車,緩緩駛在有花蓮最美公路之稱的193縣道上,唐欣卻不像一般的旅人因周遭美麗的景色觸動所流連。這條自唐欣就讀大一開始,陸續走了無數次的路段,雖然有美麗的海岸與山脈相伴,但她的視角卻有很大的比例是鎖定在公路的雙黃線上。因為每次的出動,她還有一個隱藏的角色--路殺社公民調查員。...

閱讀全文: [寫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