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說到皮草,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時曾經蔚為風潮的貂皮大衣,但在日常生活中,療癒人心的絨毛吊飾,乃至於假睫毛、圍巾、髮飾上的毛球、包包、鞋子的內裏,甚至是逗貓棒,都屬於皮草產業的一環,人們常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皮草消費。

今年8月,好好愛牠協會 舉辦「『疫』同生活的一件好事愛動物」系列講座,場次三邀請到長期研究中國動物保護的龍緣之博士,以「你戴上的豈只一點皮毛?」為題,分享交織在皮草產業中的血與淚。

在中國,除了皮草產業中的常見的水貂、狐狸等,貓狗等伴侶型動物也經常被當作皮草原料使用,剝下皮毛的肉也會流入市場,成為人們口中的「野味」。談到為何如此關注中國的皮草產業,龍緣之表示,在中國野生動物產業中,皮草產業佔最大宗,光是就業人口就佔了50%以上,產值接近4,000億人民幣,使得中國皮草產業在Covid-19疫情下也難以被撼動。

此外,皮草產業涉及的議題也相當廣泛,動物福利、環境汙染、人類健康都牽連其中,不容忽視。

全文:你戴上的豈只一點皮毛?談皮草產業中的動物苦難
作者:梁芊嬅(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講座:你「戴」上的豈只一點皮毛

頁首照片:在批發市場待售的貉皮草。
照片來源:flickr@animalequalityuk(Animal Equality International)